張瓊
【摘 要】職業技能競賽是檢驗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同時又可以推動專業教學改革,從而達到以賽促教的目的。結合近幾年參加“互聯網+國際貿易綜合技能”競賽的指導經驗,分析參賽選手競賽中的失誤,進而探究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方法,最終實現提高教學質量和專業人才培養水平。
【關鍵詞】職業技能競賽;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712;F740.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35-0096-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5.044
從2012年開始,教育部組織的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已歷時八年,每年一屆的大賽成為檢驗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成果的重要舞臺,同時也推動著相關專業建設、課程改革的深度創新。結合競賽指導經驗,從競賽內容與課程教學內容相關性出發,對專業課程教學進行改革創新,是本文研究的重要意義。
1 職業技能競賽與課程的相關性
“互聯網+國際貿易綜合技能”賽項是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自2017年開始增設的常規競賽項目,主要面向的是高職四個專業,包括國際貿易實務(630501)、國際經濟與貿易(630502)、國際商務(630503)及商務英語(670202)。競賽內容主要包括四個模塊:外貿業務能力B2B模塊、外貿業務能力B2C模塊、外貿跟單能力模塊、外貿英語溝通能力模塊。其中,外貿業務能力B2B模塊對應的知識內容為基于B2B跨境電子商務平臺的產品展示、跨境電商營銷推廣、進出口價格核算、成本控制、貿易磋商和合同簽訂;涉及的職業核心技能為B2B跨境平臺產品發布能力、跨境電商營銷和推廣能力、成本核算能力、貿易磋商能力、合同簽訂能力。此競賽內容模塊與我校國際商務專業、商務英語專業開設的《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的技能培養目標是相吻合的。
筆者在學校長期從事《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教學,但近幾年的大賽指導中,卻發現傳統課程教學內容更側重于對貿易理論的培養,對職業技能提升效果不夠理想。對標外貿業務能力B2B競賽內容及評分標準,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整合、增強核心職業能力培養成為課程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
2 職業技能競賽中發現的教學問題
外貿業務能力B2B模塊的評分細則中包括業務推廣(建站管理、產品管理、采購直達、公司廣告推廣)、尋找客戶、業務磋商、進出口價格核算、簽訂合同、業務多樣性(成交產品數、主要貿易術語的掌握與運用、主要結算方式的掌握與運用、海運和空運兩種運輸方式的合理運用)、盈利能力等七個項目。其中,業務推廣、簽訂合同為初級技能,尋找客戶、業務磋商、進出口價格核算為中級技能,業務多樣性和盈利能力為高級技能。結合競賽指導經驗和參賽選手競賽表現,發現課程教學和人才培養中存在著以下亟須解決的問題。
2.1 課程教學內容滯后、實踐性弱
現有《國際貿易實務》課程內容均按照傳統貨物貿易展開,通常包含三個模塊:合同條款、合同磋商及合同履行,不能體現信息技術在傳統貿易中的應用,市面上的大多教材也是按照這一體系編寫。而職業技能競賽更貼近“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以B2B電商平臺作為外貿企業發布產品、采購需求及廣告,尋找客戶的主要媒介,從而幫助學生樹立“互聯網+國際貿易”的職業意識,熟悉B2B電商平臺后臺管理,養成規范發布產品信息的職業能力。
課程教學中的合同磋商模塊側重于對交易準備、交易磋商及合同形式的理論介紹,學生的直觀感受不足、知識理解接收有限。在職業技能競賽中將這部分教學內容細化為注冊公司信息、研究本國工廠生產的可供出口的商品和本國市場中可供進口后銷售的商品、與尋找到的客戶進行函電磋商、進而簽訂有效合同等能力操作任務,使課程學習更具針對性、更能體現任務驅動下的探索學習。
2.2 傳統教學方法無法驅動學生自主學習
課程傳統教學以項目導向為主,一個項目內容講授完成后,學生根據教師講授的內容來完成1個子任務的操作,不同項目的子任務之間銜接性和相關性較弱,學生操作時對教師依賴性強,自主學習有畏難情緒,需要教師不斷推動。雖然課程教學強調了實踐任務操作,但基于目前實訓任務設置方式,實訓效果不夠理想。學生在完成課程學習后,參加職業技能競賽時仍然需要指導教師對課程學習過的內容進行再講解,說明課程教學目標是沒有達到的。
職業技能競賽內容將國際貿易實務課程中相互分隔、并聯的教學知識點通過一筆進口或出口業務進行串聯,學生可以通過一筆業務的操作系統了解課程不同項目的相關知識點,真正實現“干中學”,帶著問題去學習。在競賽訓練中,學生會首先自己操作,發現問題先通過系統自帶的“百科”進行查找學習,當自主探究無法解決時,再向教師求助。這種學習方法真正實現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習,教師也比較容易關注單個學生學習中面對的問題,從而實現個性化教學。
2.3 教學重難點與職業核心能力不夠對標
課程的教學重難點是教師從教學角度出發對課程教學內容的理解,更強調側重某個單一項目內容下教學的要求,本質上還是從教師的教出發,不宜于教師掌握學生職業技能操作的難易點。職業技能競賽形式下,需要學生先結合軟件百科知識,按照標準步驟進行操作,當操作遇到困難時,再求助教師。這種競賽培訓方式有利于指導教師發現學生操作中遇到的通性問題,通性問題即為教學的重點。而在教師指導幫助后,學生操作還容易出現的問題,則為教學難點,需要教師思考運用適宜的教學方法將該技能點進行強化訓練。這種根據學生操作實踐得出的教學重難點,更有利于教師針對性地開展課程實踐教學,較快地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
3 課程教學改革創新的具體舉措
3.1 運用實訓軟件,學做合一
競賽指定的POCIB軟件更利于學生形象地了解國際貿易整個操作流程,所以在課程教學中直接運用軟件開展實踐教學,學做結合。首先,對班級學生進行分組,兩個同學共同使用一個賬號,便于自主學習、溝通交流。其次,登錄賬號,注冊企業信息,讓學生了解開展一項具體進出口業務之前,必須完成企業工商注冊,同時給學生拓展“多證合一”知識。再次,學生要學會在B2B電商平臺進行建站、發布產品和采購需求,做好市場宣傳。最后,學生可以在國際市場調研后,尋找客戶展開具體的進口或出口業務。
3.2 整合教學內容,以學促教
對課程的知識內容進行重新整合,融入實訓操作中進行滲透,做到“學生可以自學掌握的不講或少講、學生操作中問題較多的重點講、學生個性化問題單獨講”。 比如商品的品名品質、數量、包裝知識可以整合在一起,結合交易商品的特點針對性講,學生從具體商品學習提煉總結,從而使理論學習更實效。再比如經過一輪教學實踐,發現學生操作的難點在進出口預算這部分,而這部分中如何進行報價核算、海運費和航空運費核算、拼箱還是整箱發貨、保險費核算是學生自學存在難度的內容,那么這部分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操作失誤的情況進行重點教學,從而實現以學促教。
3.3 改革課程考核評價方式,以賽促學
以往課程考核重視終結性考核,以筆試為主,不利于發揮學生日常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雖然最終考核成績包括平時考核,但平時考核大多是以出勤、作業等形式評價,評價績效不明顯,對學生學習激勵效果弱。而運用軟件評分的方式對實訓成績進行每節課排名,小組和小組、成員和成員間形成競賽關系,激發了同學們日常學習的熱情和動力,從而在課程學習中形成了趕幫超的良性學習關系。同時,競賽評分是公開的、動態的,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成果了然于心,便于及時調整學習方法,弄清自己實踐操作的易失誤點,對職業能力的弱點可以針對性訓練,從而實現以賽促學。
【參考文獻】
[1]蔣舟燕.基于“POCIB I+”平臺的國際貿易實務實戰綜合技能教學應用研究[J].中國輕工教育,2019(1).
[2]張穎.技能競賽引領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改革的研究[J].遼寧高職學報.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