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德全 錢興霞
【摘 要】本研究基于文化育人視角,從傳統文化、時代文化、職業文化三個維度切入,基于農業特色,以旅游專業屬性為基礎,融合傳統、時代、職業教育因子,以課堂教學主渠道,發揮工會、共青團作用開辟第二課堂,創立具有專業特色的工匠精神培育體系。
【關鍵詞】文化育人,工匠精神,專業屬性,培育體系
中圖分類號: G7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35-0103-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5.048
【Abstract】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ducation,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raditional culture,time culture and professional culture,based on the agricultural characteristics,based on the attributes of tourism specialty, integrating the factors of tradition,time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using the main channel of classroom teaching,playing the role of labor union and Communist Youth League to open the second classroom,and creating a craftsman spirit cultivation system with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Cultural education;Craftsman spirit;Professional attribute
1 工匠精神的內涵與本質
“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體現了職業道德、職業能力和職業品質,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對工匠精神基本特征的理解需要從四個方面出發:職業性、專業性、人文性以及發展性。筆者認為工匠精神更加趨向于所從事的職業中一種體現出的嚴謹態度和高素質的人文素養,人文素養是一種傳承,是一種貫穿始終的精神所在,傳統文化、時代文化和職業文化應是“三位一體”的教育協同。高職院校擔負著育人使命,培養學生嚴謹治學的態度和具有專業特色的人文素養是關鍵所在,各項培養路徑都要充分體現人文屬性,挖掘傳統文化特色,弘揚時代文化特征,融合職業文化特點,培育工匠精神突出文化育人的功能。
2 旅游專業工匠精神培育“三文化”協同育人體系構建的實踐—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
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育體系的構建,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是從理念向實踐不斷轉化的過程。工匠精神培育首先是根植于專業教育,做到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時代文化的弘揚,最終培養形成學生具有工匠精神的職業文化。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在構建旅游專業工匠精神培育體系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打造了突出農業特色的工匠精神培育體系。
2.1 “三文化”協同育人體系——農業文化+專業教育
1)農耕文化教育融入專業教育。農業文化可謂是內容博大精深,包括農業科技、農業商貿、農事節俗、飲食文化等,其發展歷程可分為原始農業文化、傳統農業文化和現代農業文化三個階段,農耕文化是指前兩個階段。針對農科專業學生開展農耕文化感知教育、實踐教育。新生入學開始參觀江蘇農博園、江蘇茶博園體驗感知現代農業,參觀農耕文化館感知傳統農業文化,培養學生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博大情懷。農俗、農諺和農技都是人民通過農業生產實踐積累下來的智慧結晶,指導學生成立了農事節俗研習社、農諺研習社和農業編織研習社,通過深入農村開展調研和實踐,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學習農俗、農諺和農技,將相關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去,增強人才培養農業文化素養。
2)農商文化教育融入專業教育。針對商科專業學生開展農業商貿、農業飲食文化的探究和實踐。學生成立了農商文化研習社、農業飲食文化鄉村旅游研習社,市場營銷、財務管理專業參加社團,通過農業商貿傳統的變遷與現代經濟發展相比較,更加穩固專業精神。農業飲食文化豐富多彩,也是開發鄉村旅游的重要資源,旅游專業和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參與社團活動,通過對農業飲食文化的調研和體驗,對進一步開發鄉村旅游、一二三產融合的資源開發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些活動的開展也是接地氣的教育,更是良好文化素養的培育。
3)非物質文化教育融入專業教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寶貴財富,需要代代相傳,高職院校是育人陣地,更是承擔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地。學院聯合江蘇省京劇院建立了國粹藝術傳承基地,成立了國粹文化傳習社,聘請了京劇院京劇大師擔任導師,定期開展演出活動,通過國粹傳習,讓精益求精、德藝雙馨的工匠精神在學生心中落地生根。學院聘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金陵剪紙傳承人張方林大師作為剪紙傳習社導師,邀請金陵剪紙傳承團隊到校開展主題剪紙活動,讓學生在追求極致美的剪紙藝術實踐中塑造工匠精神。
2.2 “三文化”協同育人體系——時代文化+專業教育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高職院校培育大學生工匠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培養的核心要義一脈相承。一是傳統節日教育。文化自信來源于精神認同和傳承,組織旅游專業學生開展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教育是培養學生精神認同的重要途徑,文化自信的牢固根基。二是發揮思政課主渠道作用。創新思政課教育模式,提升思政課教育效果,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心、入腦。三是開辟“農林青年說”大講堂。每一期確定一個鮮明主題,已經開辦了20多場次,讓青年學生互相啟發,去偽存真。
2)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是第一動力,李克強總理發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動員令,創新創業已成為一張靚麗的時代名片。學院的創新創業文化氛圍春潮涌動,一是構建旅游專業“項目式教育、雙輪式驅動、課題化管理”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成立漫游天下旅游模擬公司,旅游創業孵化基地、校外孵化企業共同發力,學生成了創新創業主體。二是旅游專業創新創業大賽如火如荼。互聯網+、挑戰杯、職業規劃等創新創業主題活動豐富開展,課堂教學、專業實踐都鮮明的突出了創新創業文化元素。
3)社會公德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人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其思想尚處在不成熟階段,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在曲阜視察時又強調“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社會公德在青年學生培養中的地位舉足輕重。社會公德是青年學生工匠精神教育的牢固根基,更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不竭源泉。一是成立旅游專業青年志愿者聯合會,面向全體學生招募青年志愿者,開展走進農村、走近農民、走進社區、走近老人“四走”主題活動,讓青年志愿者精神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二是成立了旅游專業大學生朋輩發展中心,開設朋輩大講堂,讓優良的社會公德一屆一屆傳承弘揚。
2.3 “三文化”協同育人體系——職業文化+專業教育
1)職業道德教育與專業教育并舉。高職院校開展的職業道德教育包括愛崗敬業的工作理念、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追求卓越的工作目標,這些正是工匠精神所具有的內涵。職業道德是工匠精神的前提和基礎,學院制定《專業課程教學規范》,要求將職業道德融入專業課程教學全過程,培養學生學農、愛農情結和情懷。通過專業實踐、社團活動、企業頂崗實習等,培養學生吃苦耐勞、誠信守法的道德情操。
2)職業技能教育與專業教育并舉。職業技能是工匠精神的載體,脫離了職業技能的支撐,工匠精神也就失去了發展的土壤。學院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運用師傅帶徒弟的模式頂崗實習、實訓。在專業教學中,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深刻體驗工匠精神的內涵。
3)職業精神教育與專業教育并舉。以課堂為主渠道,愛崗敬業、團隊精神、敬業精神教育貫穿始終。以黨校、團校和思政社團為載體,開展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教育引導。聘請全國勞動模范、時代楷模、“三農人物”趙亞夫為學院客座教授,定期開展報告會和現場觀摩會。
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旅游專業大學生工匠精神培育“三文化”協同育人體系構建經過實踐探索,取得了一定的實效,受到師生歡迎和同行認可。在組織實施工匠精神培育過程中,建立了組織領導、制度建設、師資隊伍、辦學條件的保障體系,納入人才培養方案,設立了素質教育學分,聘請了一批能工巧匠,搭建了一批實踐平臺,為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實施提供了堅強的保障。
3 結語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高職院校基于文化視角,立足旅游專業屬性,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是神圣的使命,需要長久堅持、久久為功。高職院校要根據辦學特色、專業特點和行業特征,創新凝練工匠精神培育理念,形成各具特色的培養模式,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的工匠精神培育體系,將優秀的傳統文化、突出的時代文化、鮮明的職業文化相互融合、貫穿始終。
【參考文獻】
[1]李雪蓮.加強高職校企文化融合,培育工匠精神[J].經濟研究導刊,2016(25):114-116.
[2]王曉漪.“工匠精神”視域下的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J].職教論壇,2016(32):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