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軍 黃瓊環 曾尚德 黃朵
【摘 要】針對當前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新時代的不適應性,從培養方案的制定、實施、運維、管理與建設等五方面提出了思考與建議,以保證培養方案更具科學性、穩定性、先進性與前瞻性,讓高職教育以更優質、更高級的層次服務社會、超越社會。
【關鍵詞】人才培養方案;精英化;標準化;信息化;平臺化;前瞻性;科學性;先進性
中圖分類號: G712;F230-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35-0188-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5.088
【Abstract】To ensure that the training program more scientific,stable,advanced and forward-looking,so tha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higher quality,higher levels of service to society,beyond the community.
【Key words】Talent training program;Elite;Standardization;Informationization;Platform;Prospective;Scientific and advanced
0 引言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職業教育擺在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將職業教育作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出臺了一系列關于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文件,為職業發展指明了方向。今年初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特別強調“沒有職業教育現代化就沒有教育現代化”,職業教育在教育強國戰略中的地位作用越來越清晰,再到高職院校今年“擴招100萬人”,并陸續出臺一系列扶持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措施,可謂力度大、分量足、含金量高。
1 改革思路
第一,培養方案的制定應精英化、團隊化、有序化,以保證科學性。建設與制訂高職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需要做深入全面的市場調研,并根據當前社會、經濟、科技發展趨勢,找出教育培訓的有效需求,從中查找差距,再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顯然,這是一個嚴肅的、系統的工程,需要一批既精通教育又熟悉專業(職業)技能的復合型高端人才的協同論證與研討,這需要召集各學校、各企業、各機構的專家人才坐在一起,發揮各自的特長,反復醞釀、討論制定初稿,征求社會各方面意見后推出試行版,再結合各具體院校的實際情況,收集反饋,修訂,最終確定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就需要各行業協會、各專業委員會在高端人才優勢(智囊團)上發揮更大的引領性與建設性的作用,更接地氣,更主動地組織、指導并參與在新時代、新背景下的各高職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論證、制定、審定與優化工作。
第二,在一定的時間內,培養方案的實施應遵守一定的嚴肅性與穩定性。首先,既然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建設與制訂是一個必需經過精英團隊合作與長期調研論證的結晶,那么在一定的時間周期內,它一定是科學性的,各院校在執行與使用時就應是嚴肅性與穩定性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一經確定,各高職院校原則上就要嚴格遵守執行,不能再按照各地方、部門、行業或個人的愛好與主觀意識隨意或頻繁修改。雖然好多高職院校基于地方或行業辦學特色,緊密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對上述培養方案做必要的修訂、補充與完善是有必要的,但這個局部的“小變通”不能違背已確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原則性要求,再說在制定專業(職業)人才培養方案時,來自各地、各行業、各高職院校的專家們已經統籌考慮了各自的具體情況。其次,培養方案的不穩定性,也直接影響了課程標準的編寫、教材的選用、教案課件的設計等后續工作,折騰不說,老師也無所適從,培養方案的權威性頓失。
第三,培養方案的運維應標準化、層次化、常態化、遞進化。為適應社會與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才培養方案自然需要適時修訂與升級,但當前有些高職院校對培養方案的運維喜歡搞一刀切、極端化,要么全盤否定前期的成果,要么固守成規一成不變,沒有一個科學、客觀、穩定的運維機制,簡單說還缺乏一個管培養方案運維規定的規定。這種思路與做法顯然與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實現國家管理現代化不相適應。因此,筆者認為,首先對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運維管理本身需要改革,急需一套已被證明是科學的、成熟的運維與更新體系。眾所周知,在技術標準更新方面,早已成熟的模式可循。人才培養方案的運維完全可參照ISO標準化組織的構架模式(標準化、層次化)及軟件升級更新(常態化、遞進化)的方式進行。因此,各院校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或課程標準)必須遵照所在的企業、行業及國家標準的基礎上給予補充與完善,而培養方案的更新、升級則只能在原來較低版本的基礎上逐級有序推進,比如可命名為某專業、某層次的人才培養方案(標準)1.0版,2.0版...只有這樣才能保障培養方案的先進性,也保證走向更良性、更成熟的發展軌道上。
第四,培養方案的管理應平臺化、信息化。要讓上述專業人才培養改革方案得以高效的實施,必須盡快建立診斷評估與反饋的信息化平臺,如建立各行業的精英專家人才儲備庫,建立全國高職教育統一的資格標準體系,參與各高職院校的培養方案設置及實施管理,建立相應部門和機構加強職業教育與地方、行業與各高職院校之間的緊密聯系等等。依托這個信息化的動態平臺實現高職人才培養方案信息的采集、處理、存儲、交換與共享等基本功能,并在這個基礎上實現高職教育資源的協同互動、智能決策等高級功能,從而為新時代背景下國家的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提供更全面、更充分的職教資源,也便于政府高層機構制訂相關的宏觀決策提供依據。
第五,培養方案的建設應力求前瞻性。首先,有些高職院校在制訂培養方案的時候,往往過度功利化與短視化,過度強調就業率與畢業生的平均薪酬水平等辦學指標,也依此簡單來評價某專業、某課程、某知識、某技能模塊存在的必要性。社會上也常有一些偏激的言論,諸如“學什么才有用,學什么沒有用”云云。在有些人的潛意識里,只考慮到教育僅僅是服務社會,甚至唯利是圖,卻忘記了教育的本質與初心——既服務社會,更高于社會。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陶冶人的情操與修養,而并非知識本身或技能要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一句名言:“學校是為社會設立的,學校沒有改造社會的能力,簡直可以關門”。今年發生的中興通訊“斷芯”事件,就應敲響警鐘,事件貌似跟企業有關,實質上根源跟反映教育理念的人才培養方案不無關系,因為作為企業,它主要追求的是中短期效益與利潤(這本無可厚非),但作為培養技師與大國工匠生力軍的各高等職業院校來說,若仍只把重點放在考核招生數、就業率與畢業生短期薪酬高低等顯性的初級指標就值得商榷了。顯然,僅依靠市場這只無形的手無法根本改變企業的自發行為,也無法扭轉部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急功近利化,或所謂的“有用與無用論”。
因此,在當前我國推進過剩產能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中,別忘了高等職教也同樣需要實施“三去一降一補”的改革。要補教育這個短板,顯然還得政府創造各種有利的軟硬件環境引導、吸引那些對國家中長期戰略與安全急需的高級人才的培養與儲備(隱性的,長遠的)。由于傳統觀念及歷史的原因,技能型高職院校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設置往往容易走“短平快”的極端,片面強調踏踏實實“低頭拉磨”,而不重視培育“抬頭看路”洞察世界的能力及居安思危的意識。其次,在我國經濟已進入新常態,以及新一代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AI等蓬勃發展的當今時代,可以大膽預測,不少工種(職業或崗位),或許在5-10年內就要徹底消失。隨著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我國的人力成本將長期居高不下,對安全生產、工藝精度的要求日益提高,高風險、高成本、高難度或者簡單重復性的技能型工作崗位將被智能機器人所替代是大勢所趨,無法避免的。因此,在制定培養方案時,前瞻性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今后高等職教應該重點要做的工作。
2 結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及世界科技處于高速發展的前所未有的大背景下,高職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實施、運維及管理上也應有深化的改革與優化,堅持推進高職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精英化、團隊化、標準化、遞進化、信息化與平臺化改革等思路,并力求前瞻性,就能保障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的科學性與先進性,從而讓高職教育以更優質、更高級的層次服務于社會,并努力超越社會。
【參考文獻】
[1]李孝軒.高職百萬擴招,迎來發展春天[N].人民政協報.2019-4-25.
[2]張健.高職教育發展轉型:意義、方式及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