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謐 李艷艷 崔盟軍 谷巍
【摘 要】機械制圖課程是工科專業非常重要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是后續專業課學習的基礎。文章以藍墨云班課為平臺,詳細闡述機械制圖的信息化教學必要性、教學實施過程與教學反思,運用信息化技術解決教學過程中時間、空間的限制,探索信息化教學模式下現代職業教育新理念以及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機械制圖;藍墨云班課;信息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 G434;TB30-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35-0190-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5.089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把教育信息化納入國家信息化發展整體戰略”,“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當前,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計算等新技術逐步廣泛應用,經濟社會各行業信息化步伐不斷加快,社會整體信息化程度不斷加深,信息技術對教育的革命性影響日趨明顯。對高職院校而言,教學仍然是核心使命之一,高職院校的教學信息化建設對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至關重要。本文以機制(中德)17級工程制圖課程為例,對至今應用信息化教學實施情況進行總結,對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探索。
1 學情分析
1.1 課程性質和定位
機械制圖是制造業中重要的技術手段。機械圖樣是交流傳遞技術信息、思想的媒介和工具,是工程界通用的技術語言?!稒C械制圖》是機械類專業的基礎課程,擔當著培養學生基本工程素質的重要任務,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一門課程。在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著培養學生的畫圖、識圖和計算機繪圖能力的重要作用,在素質教育方面,還擔當著培養學生嚴肅認真、一絲不茍工作作風的任務。與前導課程數學、機械制造基礎、材料學、互換性與技術測量等課程一起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專業基本能力,為后繼課程機械設計基礎、機械設備的制造和維修等課程打下工程基礎。
1.2 機制中德專業學生學情
機械制造與自動化(中德合作辦學)專業自2012年創辦,與德國安哈爾特大學合作聯合培養,國內學制為3年,主修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相關課程及德語。項目要求學生在我校畢業時具有一定的德語溝通能力,以及相應的機械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據德國方面要求,學生在德國入學前要進行專業課考核,通過后才可編入大學二年級學習。機械制圖作為該專業學生接觸的第一門專業基礎課,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奠定了學生學習后續專業課程的基礎。
2 機械制圖信息化課程實施方法
針對機械制圖課程性質及學生對課程的需求,學生的學習現狀,依托藍墨云班課平臺,對機械制圖課程進行信息化教學改革。
2.1 課程頂層設計
2.1.1 課程目標
通過《機械制圖》課程的學習,學生要具備以下能力:
了解現行機械制圖和技術制圖國家標準,具備正確運用國家標準的能力;能夠繪制和閱讀中等復雜程度的零件和部件工作圖樣;能測繪中等復雜程度的零件和部件的3D模型并生成2D工程圖;具備科學嚴謹耐心細致的工作作風,具備獨立工作和團隊協作能力。
2.1.2 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是根據學生需要掌握的能力和目標選取的,第1單元到第7單元為制圖基本知識和技能,在基礎知識講解后,均附有圖紙繪制任務,將本單元知識進行總結和綜合訓練;并且,將關系密切的機械制圖、計算機2D繪圖(AutoCAD軟件)課程的教學內容和知識點有機的融合,每個手工繪圖任務后都配有相應的AutoCAD上機任務。第八單元和第九單元需要綜合運用前七個單元的知識,在此基礎上增加實際生產中需要掌握的知識,因此,以測繪項目為主線,在繪圖項目中學習相應知識。
2.2 教學儲備
2004年,結合國家級精品課申報工作,實現了全部教學過程的數字化和視頻化。
2013年,進行精品課程的轉型升級,課程資源包括:課程介紹、課程標準、教學安排、教案或演示文稿、重點難點指導、作業、課程全程教學錄像、練習和考試題庫等反映教學活動必需的資源。
2016年,結合“十二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機械制圖及測繪實訓》教材的編寫工作,制作完成40個教學視頻,學生科通過移動終端在教材相應的教學內容掃描二維碼在線學習。
2017年,利用移動終端開展信息化教學,以《制圖測繪實訓》為試點,為學生推送學習資源。
課程資源十分豐富,形式多樣,可利用性高。信息化課程建設中需將資源碎片化,有機整合,按課程安排推送給學生。并為每個知識點配備相應測試活動,檢測學生學習效果。針對線上課程創建任務書。
2.3 教學設計
課前:根據授課內容,推送能夠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我學習的資源,例如啟發式案例視頻或圖片資源,帶有趣味性的問題等;本節課重點和難點,讓學生了解課堂上重點學習和掌握哪些知識點。
課中:設計課前小測驗,內容主要包括課前學習的內容及上節課的重難點,題目數量不宜太多、太難,以激勵學生的學習信心為目的。理論課以案例教學為主,充分利用“搶答”、“搖一搖”、“分組作業”、“學生互評”等功能,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課后:將拓展性的、發散性的、綜合性的練習制作成拓展學習資源并及時發布,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并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一個進一步拓展的空間,鼓勵學生進行更深入的學習。這一環節將配套線上輔導答疑活動,強化教師對教學全過程的主導作用。
另外,在學期初開課前,就讓學生加入云班課,提前熟悉課程的教學內容、培養目標。在整門課程結束后,開設調查問卷,傾聽學生的真實想法。
2.4 教學活動組織
課前:根據授課內容,推送能夠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我學習的資源,例如啟發式案例視頻或圖片資源;將本節課重點和難點整理成文檔,發布到資源中,讓學生了解課堂上重點學習和掌握哪些知識點;設計在線測試,檢驗學生的自學情況;開設頭腦風暴或答疑,了解學生學習狀況與困惑。
課中:設計課前小測驗,內容主要包括課前學習的內容及上節課的重難點,題目數量不宜太多、太難,以激勵學生的學習信心為目的;充分利用“搶答”、“搖一搖”等功能,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利用“分組作業”功能對學生進行分組,將課堂完成的任務拍成照片上傳,利用“學生互評”功能進行評價,教師進行總結。
課后:利用移動課堂信息化平臺開展“學生自評”和“小組成員互評”,既保證評價結果的合理性,又能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問題。個性化推送拓展性任務及相關資源,引導學生舉一反三,發散思考。要求學有余力的學生思考并協作完成拓展性任務。
3 信息化教學建設過程中的問題探索
3.1 信息化教學的優勢
1)信息源豐富、知識量大、有利于環境的創設。
2)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F代教育技術手段的加入。
3)個性化教育,有利于因材施教。
4)互助互動,培養協作式學習。
5)有利于培養創新精神和信息能力的發展。
3.2 課程建設中遇到的問題
機械制圖課程要求學生掌握手工繪圖、計算機繪圖能力,藍墨云班課的測試只能是客觀題,作業中上傳的圖片不能完全反映學生的圖紙質量,因此需要收紙質作業,面對面指導。
教師的準備不足時,容易出現無法控制的局面。在信息化教學模式中,教師作為住處源的地位有所降低。在信息獲取的過程中,教師的主要作用不是直接提供信 息,而是培養學生自身獲取知識的能力,指導他們的學習探索活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的控制支配地位明顯地降低了,學生探索性學習的自由空間則更加廣闊。
【參考文獻】
[1]崔盟軍,宋英杰,李巍杭.三維建模軟件在工程制圖教學中的應用[J].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12(1):68-71.
[2]伍愛華.信息化教學在《機械制圖》課程的應用研究與探索[J].科技資訊,2015,13(22):156-156.
[3]馬冬雪,王曉東,修鐵奇,等.藍墨云班課應用在"機械制圖"課程教學中的研究分析[J].南方農機,2018,v.49;No.302(10):148-148.
[4]王景良.藍墨云班課應用在“機械制圖”課程教學中的思考[J].江蘇教育研究:職教,20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