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加友
【摘 要】企業屬于社會生產經營活動的基本單位,安全生產是企業長期發展的永恒主題。“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是安全生產管理總的指導方針,加強事故應急管理是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政策要求,本文結合實際生產,對化工生產泄露事故的應急管理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化工生產;泄露;應急管理
中圖分類號: X7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35-0281-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5.136
0 引言
本文通過對化工園區的調研,探討提出了可行的應急預案,以加強化工區生產的安全,保障企業和周邊居民的安全,并以泄漏事故為例,對處置程序及方法進行分析研究。
1 化工生產事故的應急管理
1.1 重大化工生產事故的引發機理
化工生產發生重特大事故,其根本原因可歸結為為管理問題。對化工安全生產的漠視、管理不到位、不愿意為安全生產投入容易引發化工重特大事故。江蘇響水“321”爆炸事故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1.2 事故應急管理工作流程
化工生產事故管理工作流程的清晰與干練是事故應急的必然要求。圖1是突發性事故應急管理的主要流程示意圖。
圖1 突發性事故應急管理的主要流程示意圖
1.3 重大工業事故應急救援體系
事故應急救援系統的應急響應程序按過程可分為接警、響應級別確定、應急啟動、救援行動、應急恢復和應急結束等幾個過程,如圖2所示。
圖2 應急救援體系響應程序
2 泄漏事故科學應急處置程序
泄漏事故的的發生特點:突然、擴散快、時間長、涉及范圍大等,這其中,陸路運輸泄漏危害極大,多數會引起人們的恐慌。如應急不當,極易引起次生災害。按照國家的相關規定,這類事故應先控制有毒區域和控制染毒人員,后處置偵檢、監測、疏散救人、毒源等,其程序為:接警、救人、控制、撤離等四大任務。
2.1 接警——快速應戰
接警后須立即調度、第一時間到達現場、及時疏散人員,每個環節要做到果斷處置,以快制快。同時,針對具體的泄漏類型,啟動“應急預案”,各相關責任部門應及時從上風口或側風口接近現場,進入戒備狀態。現場情況較為復雜,要求的專業性強,而且,在整個過程中每個環節不是單一部門能完成的,必須協同各有關部門及時應對。
2.2 救人———緊急疏散
本環節必須遵循“先救人、后堵漏、再滅火”的原則。首先,消防人員要把在重危區救人放在第一位;一旦接觸氯氣等有害氣體應立即救護,將中毒者迅速撤離現場,轉移到上風或側風方向的無污染地區,然后盡快送就近醫院救治;對造成呼吸問題的中毒人員,應立即吸氧并就近送醫治療。公安及有關部門必須緊急疏散輕危和涉害區的公眾,疏散人員的過程中,切記不要順風跑,更不能在低、洼處滯留;在情況緊急沒有防毒面具時,應用濕毛巾捂住口、鼻。
2.2.1 現場急救的一般原則
急救人員到達現場后,必須以最快的速度對中毒人員實施救治。
(1)個人防護急救人員
進入現場的救治人員一定要戴好自己防護器材,如:穿著防護服,戴好防毒面具或氧氣呼吸器,其目的首先是保護進入現場的救治人員。
(2)及時脫離污染區
救治人員應及時使中毒人員離開污染區,阻止有害物質繼續進入人體。
(3)毒物排泄
救治人員應根據現場的具體情況就地對中毒人員解毒,盡全力去除人體內的毒物,想方設法進行毒物的排泄。
(4)嚴控新的危害和傷害
救治人員應將神志不清的人員置于側臥位,防止氣道梗阻;對于骨折傷人特別是脊柱骨折人員,在正確固定前,除止血外,應盡量少動傷員,這樣可以避免加重損傷。
2.2.2 現場急救的方法
現場的中毒情況具有復雜、緊急等特點。如果急救得當可將中毒人員的傷害降低到最小,相反,急救適當會造成傷殘甚至死亡的嚴重后果。圖3是現場急救的主要結構。
2.3 控制——處置泄漏
圖3 現場急救的結構
根據規定,泄漏的處理必須要在噴霧水槍、泡沫的掩護下進行。其中,當泄漏量較大時,堵漏人員要做到少而精。設施要根據泄漏點的面積、位置、泄漏物的不同,科學使用不同的堵漏方法來控制泄漏量,如倒罐法、關閉閥門、注水制漏、密封劑堵漏等。堵漏一旦失敗要使用水槍掩護,挖掘疏散溝,利用泡沫來掩蓋地表上的泄漏物等,目的在于防止事故范圍的擴散。
2.4 撤離———清理現場
撤離現場后,相關人員應不間斷地對事發區域進行檢測,檢測過程要定點、不定點的實施,便于實時摸清泄漏濃度及擴散范圍。應急結束撤離前的檢測,必須要經過檢測確認無污染后,才可以清理現場。對于少量殘液,用砂土和爐渣等吸收后進行無公害處置,防止次生災害產生;對于量大的殘液,一定要收集后集中處理,確保不留殘液后再安全撤離。
3 結語
安全生產是企業長期發展的前提,加強事故應急管理是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政策要求,工業園區在生產時應制定可行的應急預案,加強安全措施,為企業和周邊居民的安全做好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