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卡澤郎
摘要:“圖形與幾何”是小學數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為小學數學教師一定要善于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來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呢兩天,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小學生的空間觀念還有待提高,為了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數學教師一定要注意加強動手操作來開啟學生的心智,讓學生在折一折、剪一剪中來發現幾何圖形之間的聯系,同時教師還要善于運用趣味性的語言和方法來引導學生學習。
關鍵詞: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趣味性;教學方法
小學生的年齡較小,他們對于一些空間關系還需要不斷的引導和啟發,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善于進行幾何圖形的概念引導,要注意培養學生感知物體的特征,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實際物品的輪廓,把較為復雜的圖形分解成多個小的基本圖形,從而讓學生的思維更加靈活,教師要通過一些趣味性的教學活動來加強學生的空間想象力的提高。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在情境創設上加強趣味性,讓學生能夠把注意力快速的轉到教師的教學內容上來,同時教師還要善于把學生學到的幾何與圖形之間的內容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上來,通過一些實踐活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為了讓學生對于幾何圖形的來龍去脈了解的更加透徹,可以為學生介紹一些有關的幾何圖形的趣聞,既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還能夠增強學生學習數學內容的興趣。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是另一種趣味性教學的使用方法,作為小學數學教師一定要善于用發現的眼睛來啟發學生的心智,增強學生數學學習的效果,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趣味性的情境創設策略?
一位優秀的數學教師善于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就要把數學中的“圖形與幾何”用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內容進行代替,把這些學生不容易消化和理解的數學內容進行形象化、具體化,成為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一些語言,這是一種教學智慧,更是學生學好“圖形與幾何”這部分知識的具體使用方法。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確定位置”時,筆者先后設計了“你說我猜——找獎杯”“火眼金睛——找朋友”“我說你做——換座位”“奇思妙想——說景點”等游戲,讓學生理解用數對表示位置的必要性,溝通了生活場景與數學本質的聯系,能迅速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輕松掌握幾何知識,發展空間觀念與推理能力。
二、趣味性的實踐活動策略?
我們對于一些“圖形與幾何”不但要負責教給學生,還要讓學生把這些內容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實際的問題,也就是把數學和生活聯系起來,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的問題,在我們實際的生活中有許多的數學知識,教師要善于為學生提供一些生活的場景,讓學生去發現知識。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認識角”時,筆者設計了“欣賞角——摸角——擺角——畫角——識角”一系列的活動,從學生熟悉的剪刀、時鐘、紅領巾等實物中選材,鼓勵學生觀察、觸摸角,形成對角的直觀感受,而后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用小棒去擺一個角,接著在本子上畫出角,最后一起學習角的構成和命名,將知識化難為易,讓學生多觀察、多思考、多交流、多動手實踐。
三、趣味性的幾何史料整合策略?
我們數學中“圖形與幾何”這部分知識來源具有淵源的歷史,幾何圖形進入到我們的數學內容中有相當長的歷史,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就課本中的一些幾何圖形為學生講有關圖形的由來和發展歷史,讓學生能夠知道幾何圖形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更是一個科學進步的過程,教師在教給學生幾何史料的過程中也是學生消化幾何各個部分之間關聯的過程,對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概念有很大的幫助。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圓的認識”時,筆者首先在新課引入環節介紹了畫圓的工具,圓規最早出現在我國的夏朝,甲骨文“規矩”中的“規”即為圓規;其次,在探索新知環節引導學生掌握了圓的三要素,即圓心、半徑和直徑,再適時引入2000多年前我國學者墨子在《墨經》中對圓的描述和定義,并用動畫展示,讓學生感受“圓,一中同長也”;再次,在鞏固練習環節讓學生探索不用圓規畫圖,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實踐能夠,讓學生了解圓這一幾何圖形知識的來歷,也能夠提高學生的認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既讓學生欣賞圓的美,又讓學生感受到圓在生活中有許多的應用。
四、趣味性的信息技術運用策略??
信息技術進入數學課堂后,給“圖形與幾何”的數學教學帶來很大的便利,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實際場景的模擬,能夠讓學生的想象力增強,對于提高學生的空間思維有很大的幫助。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圓的面積”時,筆者先讓學生想象圓平均分成若干份的過程,然后再用多媒體課件呈現學生想象的過程,演示圓不斷平均分而后重新拼合的動態過程,讓學生直觀看到將圓分的份數越多,拼起來的圖形就越接近長方形,從而通過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
五、趣味性的和諧氛圍營造策略?
數學內容是比較枯燥的,教師要善于把哪些枯燥的內容變的形象化,注意創設一個和諧、寬松的氛圍,讓學生的學習和研究氛圍更加濃厚。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七巧板”時,筆者在授課之前對學生神秘地說:“小朋友們都見過小兔子嗎?能畫出來嗎?你們相不相信,我不用動筆,也能變出一只兔子?”學生感到好奇,這時告訴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老師相信大家都能自己變出兔子,甚至更多的圖形。”接著,介紹七巧板的相關知識,讓學生分小組競賽,自由組合形成新的圖形,可以給作品命名并講述故事,最后獎勵上臺展示最多作品的小組成員,賦予他們“最佳創意家”的稱號。
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想讓學生學好“圖形與幾何”這部分知識,就要多進行引導,要運用趣味性的教學策略來引導學生的探究興趣,通過學生的實踐性操作來喚起學生的原有知識經驗,建立起圖形和相應實際物品之間的表象,讓學生從實際物品中抽取圖形的本質特征,從而讓學生能夠順利的掌握知識,形成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王露露.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教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