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淑惠 (甘肅臨洮縣洮陽初級中學)
細節決定成敗。細節雖小,卻能折射出歷史教學的大理念、大智慧。歷史教學只有關注教學活動的各個細節,才能妙趣橫生,打動人心,充滿魅力。
1.明確“變化點”。新編歷史教材在課程理念、指導思想、編排體例、結構設計以及史料選擇等方面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凸顯了立德樹人的根本宗旨。教師要及時掌握新課標和新教材變化的細節。
2.找準“關鍵點”。關鍵的歷史細節能拓展學生視野,解決重點問題。甲午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是教學的重難點,如何讓學生領悟“制度落后、政府腐朽以及經濟實力、武器裝備、官兵素質等復雜而抽象的理論,有兩個對比明顯的關鍵性歷史細節使學生豁然開朗。
細節1:戰前準備。日本上至天皇下至孩童捐錢買軍艦,準備與北洋艦隊相抗衡。而慈禧太后挪用海軍軍費過生日大壽。
細節2:官兵素質。日本軍隊的高級軍官畢業于軍事院校;而北洋艦隊的高級軍官絕大多數沒有接受過正規系統的軍事教育,指揮打仗幾乎全靠經驗或長輩、同僚的言傳身教。
3.聚焦“典型點”。典型的歷史人物和事件是特定歷史時期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縮影。教師應整合必要的細節素材,聚焦典型形象。如講孫中山時,通過梳理教材中羅列的“領導辛亥革命、提出三民主義、建立中華民國、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等主要事跡,使學生認識和理解孫中山短暫而不平凡的一生。但他“最偉大”之處在于“棄醫從政”“從改良到革命”和“從三民主義到新三民主義”的思想變革,“三次飛躍”標畫出一條歷經艱難但永不放棄的生命軌跡,顯現出他敢為天下先、與時俱進的人生追求和偉大形象。
1.巧設“議題”細節,突破教學困境。在學習“百家爭鳴”時,孔子為何周游列國?張儀為何僅憑一張巧舌就能成為出將入相的通行證?在學習“海峽兩岸的交往”時,1962年于右任先生寫的《望大陸》詩中,他為什么要葬于高山之巔?造成今天“家鄉不可見兮”的原因是什么?當今政府如何解決這一問題?這樣,教師利用具有趣味性與啟發性的歷史細節來設置議題,層層遞進,扣人心弦,既揭示了歷史表象背后的價值意蘊,又培養了學生人文精神和探究能力。
2.瞄準“趣味”細節,激發思維火花。外交部長喬冠華在26屆聯合國大會上的風采,被西方媒體稱之為“極富感染力”“震碎了議會大廳的玻璃”。學習“開創外交新局面”時,運用多媒體展示當時的真實畫面,再增加一些生動形象的肢體語言描述,撩撥學生學習的興趣。
3.注重“形象”細節,提升人格魅力。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肩負著教書育人重任,應不斷提升自身素養。親切和藹的語言,適時得體的穿戴,文明優雅的舉止,博學多識的表演,對學生產生強烈的感染和共鳴,使其尊其師,信其道。
1.關注“熱點”細節,體現使命擔當。歷史是一門聯系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綜合性學科,新《歷史課程標準解讀》特別強調“在歷史教學的內容上,必須體現時代性,把握現實世界中人類面臨的最主要問題?!碑斍埃訌娚鷳B文明建設已成為世界各國普遍認同的行為選擇和價值取向,也是關乎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大計。歷史教學必須結合時代命題,貫徹“五位一體”發展理念,關切人類命運,體現家國情懷。
2.關注“易錯”細節,沖出思維誤區?!肮畔ED的奴隸制民主政治,人人皆可參加公民大會……這樣的民主是大多數人的民主嗎?”大多數學生的認識是肯定的。此時就需要教師敏感地抓住時機,因勢利導,指出雅典居民中真正享有選舉和被選舉權的只是雅典籍成年男性公民,去掉外邦人、婦女、未成年人、奴隸,還不到總人口的1/8,所以“雅典民主政治只是少數人的民主。”
3.關注“史料”細節,反思歷史得失。人類的文明史是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史。古埃及、巴比倫兩大文明的隕滅,絲綢之路的興衰,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樓蘭古城的消亡等,無不說明“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深刻道理。歷史課教學應當充分利用古今中外滄桑巨變的環保史料細節,挖掘其理論和實踐價值,反思人類過去的行為及其影響,為現代社會發展提供借鑒。
教學無小事,處處是細節。細節煥發精彩,細節決定成敗。歷史課堂教學從大處著手,更要“拘于小節”,注重對細節的把握,課前關注細節、課上抓住細節、課后反思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