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歡紅 (廣州市西關外國語學校)
2014年3月教育部頒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各級各類學校要從實際情況和學生特點出發,把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要求落實到各學科教學中?!?016年頒布了中國學生三方面六大核心素養框架,其中“社會參與”方面的“社會責任”作為六大素養之一被放在醒目的位置。據此,生物教學應注重培養生物學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修訂了“核心素養”的概念,確定了生物學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解決真實情境中的生物學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生物學核心素養主要包括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等。其中的“社會責任”是指基于生物學認識,參與個人與社會事務的討論,作出理性解釋和判斷,解決生產生活中的生物學問題的擔當和能力?!读x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出,“本標準期望每一個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在責任感、科學精神、創新意識和環境意識等方面得到提高。”因此,初中的課程理念包含了生物學核心素養中理性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的內容。厘清生物學核心素養中的“社會責任”,有利于教師明確生物學科所承擔的培養社會責任的任務和功能,有利于學生明確生物學科的價值和意義,使生物學核心素養落地。
(一)初中學生社會責任的現狀
通過問卷調查以及對相關文獻的研究,可以發現初中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有:雖然對生物科學技術、環境保護、健康生活有一定的認識,對社會熱點問題和生產生活中的生物學問題有所關注,但由于生物學知識儲備不足,缺乏學科思維能力,對履行社會責任還存在能力上的不足和認識上的誤區。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生物教學現狀
目前,學科教學過于注重知識目標的落實,而能力和素養仍然被弱化、被邊緣化?,F有的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雖然有提及類似生物學核心素養的目標,但還沒有將生物學核心素養落實到課程標準的各個方面。對健康素養、問題解決能力、社會參與、倫理道德、環境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安全意識等素養的培養在初中生物教學中不夠重視或有所忽略的?,F在,學科教學要指向核心素養,生物教學要以核心素養引領課堂價值,通過課程設計、教學與評價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
(一)樹立核心素養導向的教育觀
新課程改革經歷了從“雙基教學”到“三維目標”再到“核心素養”的過程,核心素養意味著生物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因此,要突破傳統的以生物知識教學和教學目標達成為本的思想,采用指向核心素養的教學行動與策略,把知識、技能和情感態度價值觀與“學科知識”“學科活動”融為一體,使學生在參與生物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提高社會責任。
(二)提高社會責任的生物教學策略研究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課題組負責人林崇德教授說:“通過課程改革落實核心素養”。課程是發展核心素養的關鍵。生物學科的課程設計、教學與評價要立足于學生個人成長與社會發展的需要,提高社會責任。
1.與社會責任有效對接的課程設計與實施
生物教學與生物學科活動是生物學核心素養形成的兩翼。要以生物學核心素養為導向進行課程設置,要將生物知識與生物學科活動加以統整,以推動社會責任在課程中的滲透。
(1)生物教學是提高社會責任的主要渠道。
生物知識是形成生物學核心素養的重要基礎和載體。要使學生通過基礎性學習,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和形成態度,使教學過程成為社會責任的形成過程。
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突出大概念的教學。大概念是最能轉化為素養的最有價值的知識,能有效促進知識向素養轉化。例如,學生掌握了生物多樣性的概念,了解了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就可能會關注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要選取難易適度的知識刺激學生思維的深度發展,使學生把握知識背后的生物學科價值,提高社會責任。例如,學生通過學習艾滋病的知識,就會理解潔身自愛的重要性,進而關心吸毒、艾滋病傳播的社會問題,關注艾滋病患者的權利。
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可采用結構化教學法,通過生物知識的整合,有效促進知識向社會責任的轉化。例如,可引導學生聯系基因結構和人體消化吸收營養物質的原理,引發學生對轉基因食品安全問題的思考,提高學生對謠言的辯別能力。
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要利用生物學科情境及聯系生活實際,促進學生理解、消化知識,使生物知識轉化為社會責任。例如,要求學生和家長一起設計一份《家庭小藥箱的藥物清單》,使學生和家長了解安全用藥的知識,保障自身健康。問題教學法是促進生物學核心素養形成的有效手段,好的問題能夠促進學生對學科本質的領悟和理解。例如,提出“器官移植中最為頭痛的事情是什么?”“可否用克隆器官作器官移植之用?”“如何解決移植器官不足的問題?”等一系列問題,使學生加深對人類克隆與倫理道德沖突的理解,了解了器官捐獻的意義,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
(2)生物學科活動是提高社會責任的主要途徑。
要利用綜合實踐活動課、校園文化活動、創生課程、社區活動,拓展全方位、立體性的資源開展生物學科活動。生物學科活動把生物知識生活化、經驗化、情景化,能快速而有效地促進學生認知發展,有助于把生物知識轉化為生物學核心素養。
生物學科活動的過程、設計、組織、總結和評價要圍繞提高社會責任而展開,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新的認識,情感反應和思想收獲。例如,初中年級可利用綜合實踐活動課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可持續發展的責任感;利用科技節開展生物體驗活動,結合本地資源開展科學實踐,嘗試解決現實生活問題;通過參加社區活動提高社會參與意識;結合生物教學內容舉行生物專題講座,使學生關注社會議題,參與討論并作出理性解釋,辨別迷信和偽科學,能主動向他人宣傳關愛生命的觀念和知識,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通過生物知識與生物活動相互作用,讓學生進行體驗性學習,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社會責任意識。
2.指向生物學核心素養中社會責任的評價設計
(1)形成性評價主要采取表現性評價的形式。
要樹立以核心素養為本位的學業質量觀,依據核心素養指導評價。可利用形成性評價來驗證學生社會責任的發展水平,引導學生歸納生物活動的體驗及成果,以心得體會、報告等形式呈現出來,并在同伴間進行交流、互評及教師點評,進一步促進社會責任的提高。表現性評價以學生在完成實際任務時的表現來評價學生社會責任的發展狀況,可設計科學合理的表現性任務,如實驗技能教學評價、開放式作業、口頭表述、調查報告等對學生進行評價。例如,在學生進行探究實驗《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時,可通過讓學生寫實驗報告,召開座談會交流實驗心得,在級組展示實驗結果等形式,實施表現性評價,讓學生在互相觀摩、自評的過程中加深對細菌和真菌分布的認識,培養講究衛生和保護環境的意識。又如,可設計以社會問題、生物科技、環保等與生物學知識和方法相關的生物辯論賽,在比賽中考查和評估學生生物學科的表達與思維能力,評價學生社會責任發展水平。
(2)終結性評價的設計。
終結性評價要以核心素養為本,命題要選取涉及社會責任的知識點作為考試的知識點。問題應來自現實生活,反映生物學科本質,注重將生物學科基本規律與科學研究進展、生產實踐、生活實際緊密聯系,注重考查思辯能力,使學生的社會責任發展水平在解決實際問題中表現出來。
(一)要進一步構建基于生物學核心素養的生物課程體系,使核心素養更好地嵌入生物學科教學中,避免核心素養培育與生物知識的教學脫節。
(二)要進一步構建基于生物學核心素養的教學質量標準和評價體系,使教師能以核心素養所涉及的相關評價內容為指導開展教學,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