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先祥 趙紅麗 (安徽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以下簡稱“綱要”課)是大學本科生必修的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政治”和“理論”這三個關鍵詞對“綱要”課提出了三重要求,其中“政治”是對“綱要”課的高度要求,這門課要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準確對接天氣。“理論”是深度要求,課程講授應當有一定的學術理論性,積極聚攏人氣。“思想”是溫度要求,課程能夠解答學生關心的重大思想問題和現實問題,有效銜接地氣。
“問題鏈導學”教學模式能有效完成“綱要”課接天氣、聚人氣、納地氣的三重要求。“問題鏈導學”教學模式是指教師在準確把握教材重難點和學生興趣點的基礎上,設計出系列問題,根據問題的內在邏輯順序組成一條或幾條問題鏈,課堂教學圍繞這些環環相扣的問題而展開的一種教學方法。
“問題鏈導學”教學模式沿著創設情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感悟問題→生成新問題的路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問導學,以為促思,既能聚焦供給側的內容,又能照顧需求側的需要,從而實現了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教學體系向信仰體系的轉變。
本文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第四章第一節第二個知識目“十月革命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例,探討“問題鏈導學”教學模式在“綱要”課教學中的應用。
1 本目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知識目講述的是十月革命前后至五四運動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情況,主要涉及三個問題:一是十月革命前國人對馬克思主義的認知;二是十月革命如何推動中國先進分子從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轉向社會主義;三是李大釗對馬克思主義的傳介。
從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看,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先進分子在經歷了從“器物”到“制度”再到“觀念”變革接連受挫后的必然選擇。從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進程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經歷了十月革命后的“正式傳播”和五四運動后的“廣泛傳播”,才逐漸被中國先進分子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因此,本目知識上承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中國社會各階級對國家出路的探索,下啟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無產階級在中共領導下開創革命的新天地。學習好這一目內容,不僅關系到學生對近代中國學習西方的歷程和特點的把握,也關系到學生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新”內涵的理解。
2 教學重難點
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標志著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由“西學東漸”轉向“以俄為師”,而其中,十月革命起了關鍵作用。因此,這一課的重點是十月革命對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影響。而難點則是明晰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外在助力和內在動力的相互關系,講清楚馬克思主義不是外在移植的結果。
3 學情分析
從心理特征看,授課對象是大學一年級學生,他們初入大學校門,對知識充滿好奇與渴望,但身體和思想已經趨于成熟的他們不是等待插花的花瓶,不是敞口的陶瓷容器,不愿被動接受知識。因此,教師應善于營造愉悅的、思辨的氛圍,組織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提升思政課教學針對性,增強學生的獲得感。
從知識儲備看,本目內容在中學階段的歷史教材和大一階段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中均有涉及。人教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中國共產黨誕生”一課用了近300 字的篇幅比較并敘述了五四運動前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情況。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一課則用了400 多字的篇幅介紹了李大釗等早期共產主義運動的領袖在十月革命后傳播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努力。而大一階段開設原理課,在導論部分即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內容作了1000 多字的介紹。因此學生對一些基本史實和基本理論并不陌生,甚至相當熟悉,難免有“學過了”的陳見和“不用學”的誤解。如果上課時仍然是老一套的“配方”,大眾化的“包裝”,勢必會使課堂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有鑒于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當調整了教學內容,保持學生的新鮮感,教學方法上則采用問題鏈教學法。
1 教學思路
基于課程內容特點與學生學情分析,本課在教學方法采用“問題鏈教學法”。教師結合毛澤東“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這個形象化的表達,引出三問:馬克思主義什么時候傳入中國(WHEN)?為什么能傳入中國(WHY)?怎樣傳入中國(HOW)?根據這個傳播學的3W,將教材內容整合為三個部分:傳入到傳播:為什么是十月革命;認知到認同:為什么是馬克思主義;之一到唯一:為什么是李大釗。用五個問題來串聯三部分教學內容,圍繞“一論三問五題”展開教學。
2 課程第一部分教學
教師圍繞毛澤東十月革命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的論斷,設計出第一個問題:十月革命前中國人知道馬克思主義嗎?
學生通過搜集史料不難發現,早在辛亥革命前,中國的一些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如梁啟超、孫中山、朱執信、廖仲愷、劉師培等,都曾接觸過馬克思主義,并摘譯過馬克思的某些著作。
教師在和學生共同梳理十月革命前馬克思主義傳入情況的基礎上,拋出第二個問題:既然梁啟超等人在十月革命前就向國人介紹了馬克思主義,那么為什么不把他們的活動作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標志呢?
為回答這個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梁啟超等人的政治主張和他們的實踐活動,一步步得出認識:從主觀方面來看,這些文章的作者無意信仰、傳播和實踐馬克思主義。如梁啟超是在介紹進化論時,附帶提到馬克思,不僅簡略,而且帶有批評的口吻;孫中山、朱執信等人雖然較多地介紹了馬克思、恩格斯及其思想,但其目的也只是為三民主義服務。從客觀方面來看,馬克思主義也沒有因此傳播開來。從辛亥革命以后,直到1918年,在中國報刊上很少看到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章。
在解決了這兩個問題后,教師完整展示毛澤東的相關論述:“中國人找到馬克思主義,是經過俄國人介紹的。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國人不但不知道列寧、斯大林,也不知道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從這段話的第四句可以看出,毛澤東主要是從中國的無產階級及其先進分子理解、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意義上,做出“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送來馬克思主義”這一判斷的。
3 課程第二部分教學
教師還是緊扣毛澤東的這句論斷,拋出第三個問題:毛澤東說十月革命給我們送來馬克思主義,那么是不是說馬克思主義是俄國送來的“二手貨”?
對此,教師先介紹學界一個流行的觀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早期歷程,用排球比賽中的一個術語來形容,即一傳沒有到位,二傳需要進行調整。“一傳不到位”,是指馬克思主義原本應該來自其原產地德國,但由于歷史機緣一傳沒有到位,我們早期從原產地那里接受原生態的馬克思主義少之又少。更多的是通過一些二傳手來完成的,這些二傳手有日本、法國和蘇俄。多路徑傳入馬克思主義可以使我們博采眾家之長,比較、吸收馬克思主義的精髓。也正是在對比借鑒中,蘇俄途徑顯示出絕優勢,中國人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格局由“三途并行”轉向“一途獨大”。
解決這個問題之后,教師再展示毛澤東相關論斷的第五句話:“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
根據第五句話,教師拋出第四個問題:既然走俄國的路是十月革命給我們的啟示,那是不是說中國人接受馬克思主義是十月革命外因決定的結果?即中國人接受馬克思主義,到底是外在移植還是內在需要?
教師可以引用馬克思的話幫助學生解答問題。馬克思說:“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這就是說,對某種理論的掌握,離不開具體國情及理論需要程度的分析。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了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國最為緊迫的雙重訴求,為解決這雙重訴求,近代國人最初想到的解決方案是:學習西方。可是,從洋務運動到維新變法,從辛亥革命到新文化運動,不僅沒有改變中國貧困落后的社會面貌,而且陷入“向西方這個老師學習而又反挨其打”的尷尬境地。一連串事實不能不激起中國先進分子對于西方資本主義制度文明在中國可行性的懷疑。而這時空前慘烈的一戰讓中國先進分子看到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嚴重危機和固有矛盾,曾經完美優越的資本主義文明頓時黯然失色,反思和批判西方文明一時成為風氣。可以說,一戰加劇了國人對資本主義的“認異”,而十月革命則推動了國人對社會主義的“認同”。
4 課程第三部分教學
從前述結論中,教師引出第五個問題:十月革命馬克思在中國傳播可以說是水到渠成,那么李大釗緣何成為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第一人?
教師可以播放關于李大釗的紀錄片,讓學生感受李大釗的人格魅力和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光輝。
最后教師引用李大釗的話作結,李大釗曾說:“人生的目的,在于發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為發展生命必須犧牲的對象。因為平凡的發展,有時不如壯烈的犧牲足以延長生命的音響和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