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錦軍 (廣東連平縣第一小學)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鼓勵學校辦出特色,推行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連平縣第一小學結合自身特點,在已有校園文化的基礎上,提出了建設“積極人格”校園特色文化,從校園文化氛圍、日常管理、課程引導、課外活動、協同發展五個方面進行建設,將學生積極的現實能力與潛在能力結合起來,發揮自身良好人格的特質,形成積極人格,為其人生的發展奠定基礎。
長期以來,小學教育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的問題,對小學生人格形成的研究不夠深入。積極人格原本是積極心理學與進化心理學概念,用來描述人良好人格的形成和積極影響因素。在小學教育中,積極人格是指在學校、家庭、社會外界環境影響下,引導小學生健全人格的各種影響因素。連平縣第一小學選取了誠信、友善、自律、感恩、好學、樂觀、活力以及審美八個特征詞語來培養學生積極人格。這些特質將引導學生發現真善美、以積極的心態解決困難,學會相處,表達和創造出美好事物。
在學校推行積極人格教育,應在校園內營造出積極人格教育的文化氛圍,讓師生在耳濡目染中學習積極人格的特質。為此,在全校范圍內進行積極人格教育的宣傳。
規范教職工的工作管理制度,約束教職工行為,結合積極人格教育,推行師生平等、教學相長的管理模式,使學生能夠從學校的日常管理中感受到積極人格的魅力。首先,關注教師的工作和教學細節,完善管理工作。其次,規范學生在校的行為舉止。最后,制定不同層次的評優制度。
在現有課程的基礎上,開設積極人格教育課程,與思想品德課程共同進行學生的人品培養。首先,以本校多名教師共同編纂的《積極人格教育讀本》分年級進行德行教育,從影響小學生認知的生活、衛生、學習、安全等方面對學生思想進行撥亂反正,分層次、分階段地引導學生認知真善美,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發現自身的優勢與不足;其次,將八個積極人格特質滲透到語文、體育、美術、音樂等課程中。任課教師根據課程內容穿插積極人格特質內涵,以具體的實例來解釋誠信、友善、自律、好學、感恩等,逐漸深入學生內心;最后,定期開設心理輔導課程。通過心理教師主動分析小學生困惑的心理問題,幫助小學生正確理解男女之別、生理特征,幫助學生進行自我調節,使學生告別自卑,保持自信、自律、樂觀的狀態。
積極人格內涵的理解離不開學生自身的實踐。為此,組織積極人格主題教育活動,帶動學生感受積極人格的魅力。首先,積極人格教育活動常態化。將積極人格教育規定為國旗下講話、班會宣傳的重要內容,在持續的時間內強化學生對積極人格的認同;其次,大型活動后進行積極人格教育。如在安全教育活動結束后,向學生傳達維護自身安全與自愛、自律等積極人格的要求是一致的。在藝術節活動后,結合班級具體的演出,闡述活力審美、樂觀自信等內容;最后,開展學雷鋒校外公益活動。通過看望敬老院的老人、展現個人才藝等方式向社會傳遞小學生自身的積極人格和能量,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獲得感悟。
積極人格的教育還應吸收社會機構的力量,采用協同教育的方式,共同引導學生。首先,聯合家長群體。注重與學生家長的聯系,鼓勵家長參與到學校的管理和教育工作中,彌補積極人格教育工作的不足;其次,聯合文化機構。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藝術培訓場地和機會,有計劃地開展培訓課程,提升小學生藝術素養;最后,聯合社區工委,讓學生參與到社區服務中,開展關愛活動。
總之,學校應從多個方面塑造小學生的積極人格,發揮積極人格對個人舉止行為的引導作用,不斷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從而實現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