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霞 (甘肅武山縣洛門鎮龍泉中心小學)
所謂對比閱讀,是指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課文閱讀的時候,對課文的內容、結構、寫作特點和寫作風格等進行具體的對比分析,幫助學生進行兩篇或多篇文本的比較,加深學生對文章的全面理解,借以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和細節探究能力。這種教學方式是新課標理念下的一種延伸和拓展,旨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幫助學生明確閱讀學習的方法和技巧,從而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閱讀之前,應明確小學階段學生其學習偏好,明確學生現階段的閱讀水平及閱讀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情況,然后找出文章教學的切入點,為學生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學習計劃,幫助學生進行閱讀的深入理解,以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明確課文對比閱讀的前提——兩篇文章在寫作風格、內容或結構方面有類似的地方,取其相同點作為對比閱讀教學的切入點,幫助學生進行對兩篇文章不同點的探究和分析,解決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提出的問題,然后按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偏好,引導學生進行字詞分析,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鼓勵學生自覺自愿地參與到教師組織的課堂教學活動中,進而提升教師課堂教學的質量。
例如: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人物故事比較感興趣,教師在進行人物類文章學習時,可以先為學生選擇課外人物類文章進行對比閱讀,針對不同文章中對同一類人物的描寫,以及文章主旨進行對比,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了解文章內容、結構和立意方面的區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在學習《司馬光》時,教師引導學生通讀全文,明確文章中的生字詞及其含義,了解這些字詞在文章表達中的重要作用,用相同的字代入文章進行對比閱讀,體會不同的字詞在文章表達中的作用,加強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在學生生字詞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句意和段意理解,句式和文章結構在主旨表達中的重要作用,保證教師在課時教學和內容教學上具有銜接性和層次性,提高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同時,教師在進行句式和段意教學時,應采用不同文本對比教學的方法,理解相同句式在不同文章表達中的作用,明確不同文章結構對主旨突出的作用,以提高教師課堂對比閱讀教學的效率。
例如:教師選取寫景類文章,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閱讀,體會不同文章、不同寫作風格下,句式和文章結構安排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如教師可以以課文《秋天的雨》為例,與舊課文《春雨的色彩》進行對比閱讀,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帶著疑問去學習,鼓勵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明確句式和文章結構在不同文章表達中的作用。
在文章閱讀中,作者往往通過不同的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如借圓月以表達思鄉之情,鴻鵠用來比喻志向高遠的人。寫作意象不僅能夠凝練文章的語言,而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升華文章的主旨,表達作者不同的情感。教師在進行課文教學時,引導學生利用寫作意象,進行不同文章的對比,了解文章主旨,感悟作者情感。
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草》時,引導學生進行古詩《游子吟》的對比閱讀,幫助學生理解“草”這一寫作意象在不同文章中表達的作用,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和主旨表達的理解。教師寫作意象的對比教學,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意象在不同語境中的含義和作用,提高學生閱讀技能。
語文課堂對比閱讀教學模式,其教學目的不僅在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且幫助學生將新舊知識有機結合起來,體會同類文章在字詞、結構、內容和風格上的不同,鼓勵學生進行探索、研究、總結和歸納,從而鍛煉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和教師的課堂教學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