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農安縣開安鎮劉家中心小學 鄔秀娟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對學生法治素養和德育素養進行培養的一門重要學科,也是小學課程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對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中應立足于學生在學習方面的具體情況與教材要求,運用科學的教學方式,推動課堂教學效果的全面提升,同時培養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德育素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導入環節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是新課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師在教學中,借助趣味化教學導入方式吸引學生的眼球,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極為有利。小學階段的學生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教師可以立足于具體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選擇合理的導入方式,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以“假期有收獲”一課為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多媒體將自己在假期中參與有意義的活動的照片呈現在學生面前,給予學生引導,讓其闡述自己在假期中所做的事情,并分享自己的暑假生活,用多媒體圖片的形式吸引學生注意力,再和教師的生活實例相結合,調動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有的學生說,暑假到鄉下爺爺家體驗生活,看到了很多螢火蟲和星星,下午和朋友們去捕蟬,回到家中后還專門上網搜索了螢火蟲、蟬的相關習性;有的學生說,暑假和爸爸媽媽去旅游了,見到了很多不同的風景人情,有的學生把自己在暑假閱讀的課外書籍分享給了其他同學……如此,在學生暢言中導入新課,學生迅速融入到課堂情境之中。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積極和學生展開互動交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好奇心,情感豐富,但缺乏較強的自制力,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教材中豐富的內容相結合,運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感。以“歡歡喜喜慶國慶”一課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指導,使其充分了解我國國慶的來源、文化、歷史、習俗和慶祝國慶的意義等。以此對國家的象征有初步認識,了解國徽、國歌、國旗的來歷和其象征的意義。教師要善于將教材中對開展情感教學有利的內容挖掘出來,引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學生充分了解到因為無數革命先烈的努力,新中國才能順利成立,從而將學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以及愛國熱情充分激發出來,激勵學生要珍惜當前的美好生活,竭盡全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增強自身素質和能力,進而為家鄉、為人民、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為了能夠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在教學方面的效果與質量,需立足于學生在學習方面的具體狀況,進而讓學生能夠有充足的空間與時間進行學習,確保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全面發揮。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需引導學生對各個知識點進行總結,并對熟悉的問題予以自主探究,以此提升學生的自主理解能力,推動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學習能力提高。以“選舉產生班委會”一課為例,教師在教學中應讓學生借助自我的認知采用不同的方式選舉出班干部,并將各個班干部在選舉方面的特點展示出來,進而選擇符合自己班級實際狀況的方式。同時,還需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探究,通過留白的方式,給予充足的空間展開自主思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告訴學生我們要選舉班干部,然后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本,對選舉的方法以及如何選擇更合適進行分析。以此引導學生充分了解知識,促進學生自主思想以及探究能力的提升,優化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思維習慣,并提升實踐能力。
知識源于生活,道德與法治課本中的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觀點。對此,教師在實際教學時,需和現實生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通過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能夠在教學中發現與生活實際相關的內容,進而讓學生體會到熟悉感和歸屬感,引發學生情感共鳴,加大學生應用知識的力度,促進教學有效性提高。以“讓生活多一些綠色”一課為例,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探究調查活動,整理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環保問題,并把環保問題產生的原因依次填入表格之中,想辦法解決,再圍繞環保制作一期對環保重要性進行宣傳的手抄報,尋找一個人流量較多的地方開展宣講會。在此過程中,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還能夠對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進行培養,并提升交流合作能力,使學生敢于在公共場合表達自我,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總而言之,道德與法治課程對學生正確價值觀的樹立以及學生今后的良好發展極為有利。對此,教師應注重落實道德與法治,積極轉變教學觀念,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確保教學有效性,如此才可以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率,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到實處,引導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