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邳州市運平路小學 劉 芳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傳統文化,需要小學生從小學習并發揚光大。在小學階段,傳統文化的學習涉及最多的還是古詩詞。不過,由于古詩內容含蓄蘊藉,小學生理解起來還是比較有難度的,所以我們要引導小學生在學習古詩中結合生活體驗,豐富古詩的學習方法,體味古詩豐富的意蘊。
小學新課標指出,“誦讀優秀詩文,展開想象,領悟內容”。可見誦讀對學習詩歌的重要作用。“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詩圣杜甫如是說。多讀多誦,不但可以讓小學生在朗讀中加以體會詩歌的意義,提高小學生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還可以幫助他們積累更多的語言素材,提高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如學習《宿建德江》一詩時,學生可以通過誦讀來實現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誦讀時抓住“泊”“煙”“新”“曠”“低”“清”“近”等詞語,在朗誦時作為重音處理;誦讀時采用“二一二”的節奏,注意押韻的“新、人”。這首詩節奏感強,節奏變化不大,還是非常適合小學生來誦讀的,他們誦讀得非常好。然后學生再結合重讀的詞語,體會詩歌的內容。“泊”是停泊的意思,結合下句“日”可以知道詩人在傍晚需要把船停靠岸邊休息了,所以“煙渚”“客愁新”就容易理解了。因為停在野外,所以“曠”“月近人”理解起來也沒有什么難度。詩人在外漂泊,傍晚停在岸邊,倍感孤獨寂寞之際想起家人,起了鄉愁,越覺得四野空曠,只有與水中月兒親近。這樣,學生在誦讀中就完成了詩歌內容的理解。
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其實他們對難以理解的古詩原本就并不怎么喜歡,這是由于古詩語言晦澀難懂,不夠生動形象,再加上古詩一般都是借助景物或事物來表達情感,內容比較含蓄蘊藉,對小學生學習古詩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如果把古詩的內容加以形象化、具體化,結合小學生的生活體驗,學生的思維就會自然而然地被激發,那么他們對詩歌的語言及內容、意境就比較容易理解了。我們可以抓住小學生愛涂鴉的特點,讓他們根據自己對詩歌的理解,把古詩畫出來。這樣他們就可以借助形象的圖畫,來品味詩歌的意境,了解古詩的意蘊。
如《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畫面感極強,作者運用了很多意象,教師可以利用這些意象組成生動形象的圖畫,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把握內容,可以將兩句話組成一幅畫面。這首詞描寫的是江南盛夏的景物,為了讓小學生更好地理解詞的內容,回到作者的生活情境中,教師可以投影讓學生先了解一下家江南的景致,然后再讓他們把語言變成圖畫。小學生認真地畫著“明月驚鵲、半夜鳴蟬”“稻香蛙鳴”“天外星疏、山前滴雨”“忽現茅店”等畫面,這樣他們就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品味詞的意蘊了。這是一首多么清新自然的盛夏月夜圖,作者描繪得有聲有色,帶有濃郁的江南特色,從這些畫面中,小學生一下子就可以了解作者的愉悅之情了。
新編的小學語文教材添加了許多古詩文,編者希望小學生通過閱讀這些古代經典,能更深刻地認識傳統文化,并且簡單地學習它。同時學習古詩能加強小學生對詩歌的鑒賞能力,比如小學語文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獲得領悟和思考”。我們要引導小學生初步學習古詩鑒賞方法,教會他們鑒賞古詩語言的能力,初步領會文字的韻味。
如《暮江吟》一詩,這首詩主要以寫景為主,有“殘陽”“江水”“露珠”“月牙”等,描繪出了傍晚秋江特有的景致。要想理解這首詩歌的韻味,還要抓住重要的詞語來體會,深研詩歌包含的韻味。前兩句重點抓住“鋪”字,品味夕陽西下時光線柔和,并且斜射江面面積大而均勻的情景。為了提高小學生的欣賞古詩的能力,筆者讓他們辨析,用“照”或“射”字可以嗎?小學生結合生活體驗,了解了殘陽夕照的特點,深刻領悟了詩歌語言的魅力。后兩句抓住“可憐”二字,和現代漢語中的意思不一樣,它是“可愛”的意思,“憐”是憐愛之意,教師必須要引導小學生識記下來,理解它對理解詩歌的情感具有關鍵性的作用。用“可愛”的意義,詩歌抒發的是對大自然喜愛的感情,而學生如果理解成“可憐”之意,就會把古詩情感理解為悲涼、傷感之情。所以我們要引導小學生好好地品味、深研古詩,一定要抓住重點詞句,結合生活體驗,考慮古今異義等因素,準確地領悟詩歌的文字魅力。
詩言志,這里的“志”是指詩主題情感。新課標指出,“注重誦讀,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會情感”。可見小學生學習古詩,除了需要必要的誦讀積累外,對詩歌主題情感的把握也被提上重要地位。我們不但要引導小學生誦讀古詩,理解古詩內容,更要抓住古詩中表達情感的詞句,來品味情感,喚醒小學生對詩歌的情感體驗。古詩一般表達情感很含蓄,會借助意象來抒發情感,教師需要引導他們從古詩的意象思考古詩情感寄托所在。不過有的古詩抒發情感的方式是直接的,我們通常叫直抒胸臆,可以從古詩抒情的詩句中直接找出帶有情感的詞語,這種體驗相對簡單得多。有時古詩的情感體驗比較豐富,需要小學生在品味詩歌時能夠嚴謹周全,對古詩中包含的情感加以體驗。小學生要想掌握這些方法,離不開教師的耐心指導,細心教授。
如《示兒》一詩是陸游在八十六歲高齡,生命垂危之際寫給兒子的臨終囑托,從詩中可以見到詩人寄寓詩中的深沉的情感,可以說詩人是死不瞑目,臨走也念念不忘一生之志。那么我們要引導學生抓住哪些地方來體會詩人椎心泣血的志愿呢?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找到表達情感的詞語,如果沒有,再引導小學生從語句中體會,尤其是最后一二句話,基本上都是古詩的主旨句。如這首詩可以找到“悲”這個感情詞,教師就要啟發小學生思考“悲”的何事?學生輕松地就會找到“不見九州同”這樣的語句,整合一下,就會發現“收復失地,祖國統一”一直都是詩人的心事,可以說是“畢生的心事”,然后再結合這首詩的最后兩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就可以體會到“北定中原”是詩人的希望,死了也不忘的希望,可以說是“無限的希望”。這樣,這首詩的情感也就很明確了。《示兒》是陸游的一首絕筆,通過臨終給兒子的深切囑托,表達了畢生的心愿和無限的希望,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小學古詩教學需要以誦讀為基礎,抓住小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的特點,結合他們的生命體驗,發揮想象力,繪圖、研習、品味,把古詩中抽象的語言轉化得形象可感,讓知識課堂轉化為生命課堂,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體味古詩豐富的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