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北城小學 儲曉清
錯誤的資源轉化對學生的學習進步來說非常重要,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自己犯的錯誤,同時及時通過總結、反思、記錄等方式思考自己的錯誤能夠給自己哪些指導。
所謂錯誤資源,也就是說學生在對數學奧秘進行分析和探究時,出現的偏激性認知,并借助師生的溝通合作,在接受錯誤、探究錯誤、知曉錯誤的環節中,所總結出的學習素材,由此得知,錯誤資源是高效學習的前提條件,也是探索新知識過程中的必然,以“錯誤”為著力點,能保證學生更輕松、更高效的學習。除此之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思考模式、滲透度、感悟和闡述方式,都與成年人有著明顯的區別,因此,學生在探索知識時,發生諸多錯誤也應得到理解,這樣會進一步促進學生積累更豐富的專業經驗,強化專業理論基礎,提高知識分析能力和探索能力,從而為學生高成效學習和良好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1.利用錯誤,提高學生探究積極性。學生探索專業知識時有錯誤的存在,主要是由于不正確思考而導致的偏激性認知,教師在面對這樣的情況時,不能立即對學生的偏激性認知進行批判,而是必須要有十足的耐心,引領和鼓勵學生沿著正確的思路重新進行思考。所以在實際的知識講解環節中,教師遇到學生的錯誤思路不能完全反駁,而是從現實角度對錯誤點做出探究,客觀性理解學生的思路,對其中偏差點重新深化指導,促進學生自然而然地意識到解題思路不正確,調動學生進一步探索數字知識奧秘的熱情,使學生可以就本身錯誤與師生進行充分溝通合作。例如,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畫角”方面知識的過程中,就可引導學生先對“畫角”的筆順進行初步、基本的了解,之后鼓勵學生畫出120度角的圖形,但在具體巡視中會觀察到很多學生都畫出了60度角的圖形。那么教師在這樣的情況面前,就不能立即對學生的錯誤進行反駁,而應要求一位畫錯學生表述出其所遵循的原理,此時,學生就會這樣的表述:120度是鈍角,60度是銳角,在畫角過程中,自己可能是把量角器正反面放錯了。在該課堂教學環節中,教師有效借助畫角方面的錯誤資源,使學生意識到本身的錯誤點及其因素,也對這些因素做出了分析總結。從現實的角度來說,這樣的教學與指導過程可明顯強化學生探索知識的熱情和信心,促進學生對主要知識點有更深化的記憶和領悟,還會促進學生深切感悟到,師生或生生間的良好溝通合作可以輕松、高效地解決難題。
2.接受錯誤,合理挖掘錯誤資源。小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不可能不出現錯誤,出現錯誤是正常的,不出現錯誤才是不正常的,同時早出現錯誤也要比晚出現錯誤強很多,因為教師可以通過錯誤及時了解學生的薄弱部分,進而盡快糾正,幫助學生獲得進步。同時,接受并改正錯誤才是將錯誤轉化為資源的正確方式,教師必須要明白這一點,才能在挖掘錯誤資源的過程中獲得更多。如教師帶領學生學習《認識圖形》部分的內容時,由于正方形與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之間有交叉、重疊的定義,如都是四邊形,邊與邊之間都有平行、相等的地方等,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三者之間的定義就完全一樣,三種四邊形就是同一種圖形。但還是有很多學生在求周長與面積的過程中出現了問題,如看到正方形的周長公式是4a(a為邊長),就以為長方形的周長公式是ab(a是寬,b是長),因為這兩個公式很像,字母或是數字與字母之間都是乘號連接。顯然這是錯誤的,ab是長方形的面積公式。4a的意思是正方形的四個邊長都是相等的,因此周長應是a+a+a+a,將公式簡化后得到4a。很多學生因為沒有理解好公式中的邏輯關系,就會在做題的過程中出現問題,因此教師必須要在課堂的講解過程中,重點解釋公式中每個字母、數字代表的含義,以及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才行,保證學生是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的,而不是死記硬背。
3.將錯就錯,提高錯誤探究能力。數學知識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探究、不斷犯錯的過程,重要的是學生是否能夠及時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及時改正,或是在錯誤的總結中發現問題,將錯就錯可能是學生尋找正確答案的一種方式,因此教師一定要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不要害怕犯錯,要盡量試錯,發揮試錯在尋找正確答案過程中的價值。如教師帶領學生學習《三位數除兩位數》時,就必須要讓學生不斷試錯,如345÷50,在列豎式進行計算時,學生由于剛剛學習這部分的知識,無法一眼看出在除號上面填寫幾合適,此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估算一些,也就是估商,如學生可能會填寫7,因為50×7差不多等于350,但是填寫上以后發現比被除數大,因此7太大了,不合適。此時,就可以上6,最后上6等于300,余數為45,雖然45快要和除數50一樣大了,但是也是正常的,因為余數比除數小就是正確的,如果余數大于除數,那么說明學生還需要繼續試商。這種試商的過程就是試錯的過程,教師必須要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試商雖然可能會占用時間,但是小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必須要經歷這樣的過程,才能在學習中不斷成長、成熟。
4.掌握錯誤,提高反思總結能力。犯了錯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的學生在犯錯的過程中不總結,不通過反思、自我反省在錯誤中汲取經驗,等于白走了彎路。因此教師一定要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及時對自己的錯誤進行總結,同時做好自我批評,保證在錯誤的總結過程中獲得進步。因此善于總結與反思,可以讓學生的知識獲取更加直接,要比教師的講解、強調有價值得多。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開展《平均數》的教學時,有這樣一道題目:3月份,一個服裝廠生產了6510套衣服,請問,這個服裝廠每天生產多少套衣服?最后,學生給出了兩個答案,一種是6510÷30=217(套),另一種是6510÷31=210(套)。出現這樣答案的原因是我們一年中12個月份,每個月份的天數可能不一樣,有30天的、31天的,有28天或者29天的,這些不一樣的天數,直接影響著每天生產的服裝套數,但是如何保證不會出錯呢?教師可以讓學生將由于粗心,沒有掌握的生活常識以繞口令的方式給背下來,然后整理到自己的錯題總結本上,以防止自己再出現錯誤,就是“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閏年二月二十九,平年二月二十八。”這個繞口令直接將年份對天數、月份對天數的影響解釋得清清楚楚,學生可以直接在題目的解析中進行背誦,保證題目解析的正確性。這種錯誤整理的方式非常好用,可以讓學生在錯誤中最大限度地吸取教訓,同時不斷總結經驗,保證自己的任務完成過程更加高效。
無論是小學數學還是其他科目的學習,學生在學習接受的過程中都會產生錯誤,產生錯誤并不可怕,出現錯誤還不及時總結,這是最可怕的,教師一定要輔助學生在錯誤的總結、犯錯、改正過程中將其進行資源形式的轉化,讓其成為學生在學習上進步的墊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