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啟東市大豐小學 陳 濤
俗話說:“七弦為益友,兩耳是知音”。可見,人的雙耳既能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又具有較強的審美感受能力。音樂來源于勞動人民的生產實際,屬于鼓勵人們奮發圖強的原動力,不管是歌唱家的演唱,還是作曲家的樂譜創作,其價值只有通過鑒賞者的聆聽來實現,尤其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我們一定要激發學生的鑒賞熱情,想學生所思,給學生所需,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踐行:
天下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人,即使孿生姐妹也不例外,不同學生在欣賞音樂時,會產生不同的情感體驗和評判結果。因此,我們要堅持因材施教原則,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和音樂鑒賞水平精心選擇相應的鑒賞對象,否則,就不能喚起學生鑒賞音樂的激情,如讓事業上遭受挫折的人聆聽搖滾樂,讓兒童少年聆聽京韻大鼓,讓成年男女聆聽童話歌曲,顯然事業上遭受挫折的人會忐忑不安,兒童少年恰似吃了閉門羹,成年男女也會嗤之以鼻。因此,在小學音樂鑒賞課上,我們應把握兩大環節:
首先,讓學生樂于接納相應的音樂題材,并通過創設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誘發他們對鑒賞的內容產生好奇心,正如俗話說:“環境創造人。”實踐也證明了一個真諦:一個小提琴演奏者往往在臺上要比在臺下拉得好,合伴演奏遠比一個人單獨拉得好。從某種角度而言,激情來自于演奏者本身的音樂原動力,是樂器與演奏者合一的共同創造。
其次,合理選擇鑒賞音樂的地理位置,千萬不要讓學生在鑒賞一首曲子時一直原地不動。
例如:在高年級學生鑒賞吳金黛的《森林狂想曲》時,筆者拿著錄音機帶著學生走到學校的花園里鑒賞,他們面對矗立于校門口的兩棵松柏、教學樓左邊潺潺流水的小河、鳥語花香的小竹林以及一些昆蟲的細語,心中蕩起了鑒賞這一優美作品的亢奮漣漪,不僅全方位感悟作品中不同樂器演奏出來的不同效果,而且通過熱烈討論,進一步理解了作者的心境,鑒賞水平穩步提升。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豐富多彩的音樂教育,既不是為了培養演奏家,也不是為了培養作曲家,主要目標就是為了培養合格的聽眾。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覺習慣至關重要,只有學會聆聽,他們才能張開創新思維的翅膀,輕松飛入音樂藝術的星空,圓滿完成鑒賞任務。可見,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聽覺習慣是鑒賞音樂的前提,具體應該抓住兩個環節:
其一,教師務必端正教態,力爭對學生做到親切自然,努力構建民主、和諧、融洽的師生互動氛圍,進一步拉近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知音樂作品的主旨和表演者深厚的造詣。
其二,不斷優化音樂鑒賞課上學生的行為規范,既要嚴格要求學生遵守,又要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聽覺習慣。
伴隨節奏,觸類旁通:在音樂鑒賞課上,除了督促學生用耳朵聆聽以外,還要伴隨多媒體播放的音樂踩準節奏或者直接舞動身體,從而真正享受到了音樂的無窮魅力。
借助掛圖,立竿見影:學生閉上雙眼靜心聽美妙的音樂,容易產生一些奇妙的感想,但通過直觀教學的手段輔助性鑒賞音樂,鑒賞效果更加理想。
例如:筆者在指導學生鑒賞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之前,先拿出五幅月光圖,許多學生心曠神怡,并在畫面的沖擊下聚精會神地聆聽這首作品,鑒賞效果喜人。
劃定時間,專門聆聽:四十分鐘的鑒賞時間短暫,教師對教學環節必須進行合理把握,尤其要安排十分鐘的“聆聽空間”,激勵學生一邊聆聽,一邊聯想,但一定要禁止各種噪音的發生,一旦發現個別學生出現異常的聲音,教師可以用眼神予以示意性提醒。唯有如此,教師與學生之間才能逐步形成一種默契,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創造了有利條件。
動靜結合,事半功倍:小學生活潑好動,特別在音樂鑒賞課上喜歡有所表示,常常會出現的隨樂舞動現象,針對這一普遍現象,教師應秉承“動靜結合”的原則,有的放矢地設計相應任務性動作,讓學生在鑒賞音樂時,合理應用手勢、表情、律動等手段有條不紊地動起來。
例如:學生在鑒賞蘇聯音樂家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時,筆者要求學生隨著音樂踮腳跳一跳,從而輕松地感受天鵝的魅力。
小學生的鑒賞潛能猶如一座巨大的寶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我們一定要存放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堅持“多聽”“多學”“多思”的策略,不斷豐富學生的聽覺經驗。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是古人提出的至理名言,這雖然闡述了學詩的重要性,但蘊含了從量變到質變的辯證觀,小學生鑒賞音樂也有如此的道理,他們聽的音樂越多,越有利于提高鑒賞能力。一般來說,音樂實踐活動都以音樂的聽覺感受為基礎的,但感受音樂的魅力是一個比較長久的過程,其中“量”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大問題,學生只有廣泛聆聽古今中外不同領域和不同體裁的音樂作品,才能積累豐富的感性經驗,才能深層次理解作品的主旨,進一步提高音樂鑒賞水平。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當讓學生欣賞完教材里的樂曲后,我們還要積極引導他們鑒賞相應的傳統音樂和西方古典音樂,以達到培養樂感的目的。
譬如:為了讓孩子“多聽”,筆者在執教六年級學生的一堂音樂鑒賞課上,先讓學生聆聽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然后開展了“找一找好朋友”的小游戲,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討論、查找相似風格的音樂作品,并說出充分的理由,許多學生茅塞頓開,感悟能力同步提升。
鑒賞音樂的本質就是一種感性體驗活動,貌似與理性、知識和其他方面的素質沒有直接關系,但音樂鑒賞能力是衡量一個人文化藝術修養的重要標準,而小學生在鑒賞音樂的瞬間所獲得的審美感受是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因此,我們可以采取“多學”的策略:一是多學涉及社會、經濟、政治、地理、歷史和風土人情等知識,不斷拓展視野,增長知識;二是多學音樂基本理論知識,既要掌握樂理知識,又要感悟音樂學知識;三是不斷豐富學生的技能知識,激勵學生初步感知音樂演唱、演奏方面的技能,不圖求精,只要能直接參與音樂的演唱、演奏活動就達到了目的;四是多學美學、哲學、人生閱歷、宗教思想以及生活體驗等方面的知識,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有所獲。
“多想”的核心主要指學生在鑒賞音樂時的想象力。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我們一定要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想象,每當聽完一首新的樂曲時,只有插上想象的翅膀,才能積累豐富的音樂經驗,才能從內心深處感悟音樂的無窮魅力。
童心猶如羽翼未豐的燕子,有待于大家的精心哺育;童心恰似一張白紙,有待于人們的細心描繪;提高小學生的音樂鑒賞效率離不開教師的情感投入,但愿大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積極營造民主、寬松、愉悅的師生互動氛圍,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逐步實現“以感情贏得感情、以心靈感受心靈”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