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師范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城東校區 孫雅麗
部編教材的編寫注重小學生文體意識的培養,是在語文實踐中將語文要素的學習與閱讀、理解、感悟相鏈接,以提高綜合能力。教材選編的文體中有生動有趣的童話、寓意深刻的寓言、節奏鮮明的現代詩歌,以及想象豐富、情節曲折的神話故事等。不同的文體要針對不同的目標,依“體”而教,因“體”施教,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不能一概而論。
其中以神話為主題的單元,單元導語“神話,永久的魅力,人類童年時代飛騰的幻想。”即點明了神話的來源,在人類早期有限的認知中,對于世界的探索和好奇只能運用想象來解釋,由此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精神財富。其中特點鮮明的人物形象、大膽的夸張和想象、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都讓神話充滿了魅力,也是課堂上值得細細品讀的重要部分。
大多數神話基于人類的生活實際,用看不見的想象編寫美好的故事,解釋人類想要探尋的真相。盤古開天辟地背后可能是我們的先民在廣闊無垠的大地上,看著燦爛的星空百思不得其解時,用天馬行空的想象表達了對創世英雄的崇拜。這樣的神話必然包含起因、經過、結果等故事要素,是學習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有效范本。
統編教材在的內容根據學情呈現出了階梯性的安排。在第一學段,《大禹治水》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幫助學生梳理故事梗概,學習復述故事;《羿射九日》利用表格梳理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要求學生能根據表格提示的內容講故事。這樣的安排讓學生初步鍛煉了對故事層次的劃分和復述故事的能力。
提領而頓,百毛皆順。一篇文章通常由基本字詞組成,從中提取核心詞句,能幫助學生板塊梳理故事主線,學習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如《盤古開天地》講述了巨人盤古用神力開辟天地,以身軀化為萬物的故事。初讀課文時,學生可借助重點詞句了解盤古開天地的過程。如盤古醒來前“宇宙混沌一片”,醒來后用斧頭“對著眼前的黑暗劈過去”,天地分開后“頭頂天,腳踏地”,“撐在天和地之間”,倒下后,“他的身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此脈絡清晰,也能讓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更加明確。
在此基礎上,梳理故事情節,訓練概括能力,為講好故事搭建支架。課文也巧妙設計了相應的連環畫,教師可請學生結合連環畫,從課文文本中篩選詞語或者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故事情節,如:混沌中沉睡,開天辟地,頂天立地,化為萬物。
神話世界中,主要神話角色大多象征著崇高的道德感和使命感,形象鮮明,是正義的化身。神話英雄們往往置身于困境中,在困境中的不斷斗爭展現出來的毫不屈服、頑強奮斗、敢于抗爭、勇于承擔的美德,寄托著人類對正義的向往,對神和非凡力量的崇拜。
細讀文本,融入朗讀,感受人物的獨特形象是神話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如《普羅米修斯》一課中,普羅米修斯為人類造福、甘愿犧牲、矢志不渝的精神主要體現在他的語言和動作中。當火神赫淮斯托斯勸告他承認錯誤、歸還火種時,普羅米修斯的表現是“搖搖頭,堅定地回答”,回答的內容是“為人類造福,有什么錯?”這樣的反問句式和“我可以……但決不會……更不會……”這樣的遞進句式,其中包含的就是普羅米修斯英勇無畏、堅定執著的精神。在此基礎上,學生通過反復的朗讀和品味,逐步融入感情,進入神話世界,多維感受普羅米修斯的英雄形象。
神話故事情節生動,在詳略得當的故事發展過程中塑造飽滿的英雄形象,對其中簡略的情節,學生可以通過補充留白的方式,發揮想象力,豐富故事內容。如《女媧補天》中,以“女媧從各地撿來赤、青、黃、白、黑五種顏色的石頭,燃起神火熔煉。”一句概括了女媧尋找五彩石的過程,聯系上文,當時天上破了一個大窟窿,地上裂開深溝,洪水肆虐,猛獸橫行,世界混亂而恐怖,面對這些,女媧尋找石頭的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困難呢?又會如何解決?學生可以發揮想象去填補原文中沒有的空白,更深入地感受女媧甘于奉獻、智慧勇敢的美好形象。
神話文本語言充滿了大膽的夸張和想象,是學生學習如何將語言表達得更加生動形象的有效范本。學生在神話語境中體味語言,感受用詞用語的巧妙,能為提升表達能力和鑒賞能力做好鋪墊。
如《盤古開天地》中的“這樣過了一萬八千年”、“又不知過了多少年”等表示時間的詞語,一方面這樣夸張的詞語更凸顯了神話故事的神奇,另一方面也表現了盤古開天辟地的艱辛,進一步刻畫了創世英雄的偉大形象。《普羅米修斯》中,“死死地”、“高高的”描繪出了普羅米修斯所處環境的惡劣,教師朗讀讀出重音,再現情境,加深學生的感受。同時兇惡的鷲鷹不斷啄食他的肝臟,一到晚上,肝臟就重新長出來的故事情節不可思議,進一步刻畫了他矢志不渝、絕不屈服的人物形象。
在當時的人們眼中,神話的核心是“神”,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他們超越現實經驗的天馬行空。對于我們來說,神話的“神”在于其夸張大膽的想象,別具一格的語言,在教學中,教師也應指明這一點,引導學生認識到神話是虛構的,并非真實的故事。
呂叔湘先生倡導語文學習“三分課內,七分課外”,語文課程改革后的統編教材即體現了這個閱讀意識,教材課文減少了,閱讀量卻增加了,這體現在“和大人一起讀”和“快樂讀書吧”兩個閱讀欄目的增加,實現了課外閱讀課程化。
四上的神話單元后的“快樂讀書吧”拓展延伸了神話文本,能使學生更全面地了解神話、感受神話。從閱讀出發,在單元課文學習中提前鋪墊,由“篇”到“本”,將閱讀實效化,同時也是閱讀“1+X”的做法。課本中的《盤古開天地》選作課文時有所改動,由袁珂整理。在上本課時,筆者在課堂上拓展了本課的文言版原文。學生學習完本文,再讀文言,兩相對照,更能在原文中體會到神話的魅力,原文最后有“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一說,將人類的誕生和盤古的獻身相聯系,教師再布置學生回去閱讀《中國神話傳說》一書,在書中尋找人類誕生的故事。學生在課堂上分享了《女媧造人》和《伏羲和女媧》的故事,分別講述了女媧捏泥造人、伏羲和女媧結合繁衍人類的故事,從中體會神奇的想象,也讓學生認識到神話本身是虛構的故事,是超越經驗的想象。
由“篇”到“本”,在“快樂讀書吧”欄目前,學生已由《中國神話傳說》完成整本書閱讀。這本書是整體性較強的篇章性作品,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跟學生共同完成人物關系圖,在此基礎上請學生說一說“我最喜歡的中國神話人物”,復述故事,說一說哪些地方令你感到神奇,遷移運用單元課文中學習到的神話品讀方法。
溫儒敏先生說,成功的語文課,是要激發學生讀書的“興味”。在這樣的鋪墊和互動中,神話對于學生已不再遙遠,此時,教師結合“快樂讀書吧”適時推薦《世界經典神話與傳說故事》,并建議學生回顧三年級學習的批注方法,在自己感興趣或者感到神奇的地方做批注,再做討論和分享,將閱讀活動延伸,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曹忠華先生對小學神話類文本教學的三個基本目標予以定位:“語言教育和培養語感;想象力和審美情感培養;認識人類,構建健全的人性。”立足文體話神話,抓住神話固有的特點,把握相應的教學目標,能夠引領學生去經歷神奇的想象,在學習中與古人相遇,感受中華傳統文化,也能同時發展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