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靖江市東興鎮中心學校 崔萍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各個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基礎教育亦是如此。不同于傳統基礎教育的形式化、單一化,現當代的基礎教育更強調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所謂創新思維,是指個體在思考問題時,能沖破常規性思維的拘束,對問題的解決方案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運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對學生現階段的學習及今后的發展大有裨益。
情景化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帶有目的地創造出一些具有情緒色彩的生動形象的場景,借助這些場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一種教學方法。一般來說,知識若只是以文字、符號、公式等形態呈現在課本上,對學生的理解會造成一定的困難,學習效果不太理想。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充分發揮教學機智,把課本里枯燥抽象的知識具象化、情景化,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教學質量。例如在教學《認識米》一課時,教師可借助時下正流行的微課這一教學形式,在備課時制作一小段介紹長度單位相關知識的視頻,在視頻中對厘米和米這兩個長度單位做卡通化處理,讓這兩個長度單位在視頻里“開口”介紹自己的特點以及對方與自己的關系。之后通過這段微視頻對課堂知識做一個導入,激發學生對這兩個長度單位的了解欲望。正常的教學內容結束后,教師還可組織學生進行關于“生活中有哪些事物可用這兩個長度單位表示”的自由討論,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可走下講臺,對學生進行一些引導式提問,開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討論結束后,挑選出幾位學生分享他們的討論成果,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感。在課堂總結階段,教師可對長度單位展開進一步情景化描述,介紹成年人臂展的長度約為一米、一枚一元硬幣的直徑約為一厘米等生活知識,進一步深化學生對這兩個長度單位的理解。
不同于小學其他學科,小學數學因其抽象而強邏輯的特點,一直是學生學習中的一大阻礙。傳統小數教學模式往往是教師在課上介紹完概念、講完公式定理后,布置大量課后習題,讓學生通過做題這一方式鞏固所學知識。需引起注意的是,這樣的教學程序雖可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完成學習任務,但也極易造成學生思維模式的僵化,抑制創新思維發展。在新課改潮流下,教師應擺脫傳統思想束縛,合理設計教學程序,提高教學質量。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時,很多學生在最初學習過程中不了解1/2和2/4這兩個分數本質相同,只是表達方式不一樣。學生要想徹底把這一概念搞懂,通過習題和自我摸索是極其不易的,需要教師進行適當引導。教師可對學生進行提問:大家知道一個蘋果對準中心切成兩半,一半蘋果是一個蘋果的1/2,那大家想一下如果把其中一半蘋果再切成兩半,總數量是不是和原先的那半塊蘋果一樣呢?透過這個小例子,把分數這一概念具象化,幫助學生理解。此外,教師還可對學生展開更深層次創新思維的開發,讓學生思考:既然蘋果的切分問題是這樣,生活中還有哪些事物可以分數化呢?一碗米飯可不可以?一塊豆腐可不可以?合理的教學程序設計下,學生通過發散性思考,創新思維在潛移默化中得到開發。
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會采取多種手段輔助教學,提問是其中最為主要的一種。借助提問這一方式,教師能夠了解到學生學習上的薄弱點進行針對性講解。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這方面,啟發式提問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說,一塊由正方形瓷磚和三角形瓷磚鋪成的地面,如何計算其面積?在這一題目的解題過程中,教師可先對學生提出第一個問題:同學們,這個問題有幾種解法?學生經過思索后會給出計算每個正方形和三角形面積相加之和以及計算出地面長和寬直接相乘這兩個答案。接著教師可提出第二個問題:那大家認為哪種方法更簡便?學生經過探討得出第二種方法更為簡便這一結論。通過這種形式的啟發式提問,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就找到了解題的最佳方案,在加強知識理解的同時學習效率得到提升。
“藝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數學也是如此。很多學生對數學一直存在著這樣一種誤解,認為數學很抽象,很難懂,實則不然。事實上,數學這一學科具有很明顯的生活化特點,很多數學知識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對照。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視生活化教學,借助一些有強烈生活氣息并為學生所熟知的事物來進行數學知識的講授,提高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培養創新思維。以《認識三角形》一課為例,這一堂課的教學目的是想讓學生了解三角形的基本形狀及相關性質。如果采用傳統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單純對著課本聽老師講述,很難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得到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可根據教授內容做知識生活化備課,在課前準備好三角板、小彩旗等具有三角形形狀的生活物品。當教師在課堂上展示這些事先準備好的物品時,由于日常生活中會經常接觸到這些物品,學生注意力自然而然會被吸引,教師趁此機會對三角形相關概念做進一步闡述。當然,創新思維的生活化培養不應僅僅拘泥于課堂,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善于發現自己身邊的數學知識并把它記錄下來,教師每周組織一次分享活動,讓學生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學到的數學知識,這樣,既把學生的身份從被教授者轉化為分享者,調動了學生主觀能動性,又讓學生的創新思維在生活里一點一滴的積累中得到培養,一舉兩得。
小學階段,學生自我獨立意識尚未成長完全,故而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會出現隨大流、人云亦云的現象。從眾這一行為在心理學上可能是人類的一種心理訴求,但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卻極為不利。小學生心性未定,可塑性還非常強,教師作為其成長道路上的領路人,應舍棄之前僵化刻板的教學模式,轉而研究開放式教學,鼓勵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需要強調的是,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并不是說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孤軍作戰,放棄與他人合作的種種優勢,而是鼓勵學生看待問題時要有自己獨特的看法與見解,能夠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案。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還可以采取開放式教學,幫助學生打破思維定式。舉例來說,教師在教學《找規律》這一課時,可以在學生已經基本掌握找規律的基本方法,并且在腦中形成“只要是老師出的題目一定有規律可循”這一思維定式之后,故意出一道沒有規律的數字排列,幫助學生突破固有思維模式的束縛,提升教學質量。
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大重點,小學數學作為基礎教育階段重要學科之一,應當順應改革潮流,積極改進教學方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以實現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和全面素質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