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金北學校 喻凌燕
語感是一種對語言的建構能力、運用能力,是學生學習語文必須具備的核心素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果教師可以積極發掘教材,用其中的留白之處引導學生、訓練學生,鼓勵學生發揮自身想象,就能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進而提高其語感能力。
對教師而言,培養學生的語感是教學的核心任務。但如何培養語感呢?我認為,教師必須重視教材的功用。在過去,教師很少關注教材中的留白部分,常常將重心放在文字部分。但其實“無聲”的部分才更加值得深入研究,這部分內容長期為教師所忽略,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從文本的留白處入手,想一想作者沒有說出來的話、人物的心理以及思路、情節脈絡的發展,讓學生發揮想象力補充細節,進而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
例如,在教學《蜘蛛開店》這一課時,其中寫道蜘蛛面對蜈蚣很害怕,但是文章中并未提及蜘蛛是否幫助蜈蚣縫補襪子,此處產生了一個空白。從這一點入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揮想象:“文中蜘蛛開過幾次店,但是無一例外都失敗了。你覺得蜘蛛敗在哪里呢?它能否吸取前幾次的教訓,最后成功開店呢?嘗試發揮你的想象力,想象故事還會朝著怎樣的方向發展。”這番話成功激起了學生創作的欲望,不少學生都舉起了手,表達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認為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做事應該堅持,不能半途而廢、輕言放棄,于是他給出了一個全新的故事:“看到蜈蚣的一瞬間,蜘蛛嚇壞了。本來想放棄,但是想了想,無論做什么都會遇到各種客人,如果輕易放棄,店什么時候才能開起來?于是它下定決心為蜈蚣織襪子,整整忙了三天才做好。當蜈蚣看到自己的新襪子時,內心非常高興,又把蒼蠅、蜻蜓、蜜蜂都叫來了,蜘蛛的襪子店終于開起來了。”在補白情節的過程中,學生也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對課文主旨的理解。
當教師從情節入手引導學生進行補白時,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脈絡,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學生用自己的話來進行故事創作,在無形中起到訓練其語言能力的目的,學生的語感也會在創作過程中逐步形成。
除了情節以外,標點符號同樣值得教師注意。不同的標點符號代表著不同的含義,有的意味著句式結束,有的凸顯語氣,有的表達強調和肯定,有的功能代表省略。由此可見,標點符號是另一種語言藝術,如果運用得當,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某種程度上,標點符號也可以視作是文字的助手,對文章表達具有重要意義,對人物的情感也會起到一定的彰顯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文本情節入手,試著聯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的標點,想想這些符號蘊藏著哪些情感,這對學生的情感認知能力也會構成深遠影響。
例如,在教學《總也倒不了的老屋》這一課時,最引人注意的是文章中有大量的感嘆號,此處就產生了一個思考點:“同學們,想必你們在閱讀中都發現文字中有很多感嘆號,你覺得這些感嘆號的存在有什么意義呢?它蘊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意味呢?”這樣的問題引起了學生的情感漣漪,學生都開始了思索。有的學生認為:“我覺得感嘆號表達了老屋的情緒,文章中的感嘆號都出現在老屋告別的時刻,我想老屋是希望引起別人的注意的,畢竟它已經矗立了太多年了,肯定很留戀周遭的事物。所以想來一次正式的道別。”通過對標點符號的分析,學生不約而同地感受到老屋身上的偉大人格,對作品內涵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不同的標點符號蘊藏著不同的含義,有的彰顯情感、有的表達思想,但都具備一定的語義。通過分析,學生不僅理解了標點符號的作用以及意義,更會在潛移默化間學習到通過標點表達情感的方式,長此以往,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也會隨之提高。
在教材中,學生不僅需要關注情節、標點符號,更需要關注編著者為文章搭配的插圖。這些插圖并不是隨意為之,而是根據內容精心安排的。圖片是另一種形式的語言,甚至蘊藏著更多的信息。對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形象思維更發達,對圖片的解讀能力更強。所以,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關注到文章中的插圖,讓學生運用自身的想象對圖片中的信息進行表達,表達的內容不限,可以針對課文,也可以針對其他內容,釋放學生的想象力,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
例如,在教學《雪孩子》這一課時,教師將教材中的雪景插圖通過多媒體播放,接著引導學生圍繞課文內容以及圖片進行想象:“課文中描繪了小兔子和雪孩子在雪地里暢玩的場景,請你結合課文以及插圖,想象小兔子和雪孩子的心情是怎樣的?那一望無際的潔白雪景又帶給你怎樣的聯想與感受呢?試著寫一寫你的想法。”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將學生的視線從課內遷移到課外:“面對這般美麗的雪景,你是不是也想和主人公一樣去雪地玩耍呢?你還記得和小伙伴堆雪人、打雪仗的場景嗎?不妨寫一寫你的雪地經歷。”這樣的話題引發了學生的興趣,學生的奇思妙想也隨之展開,在補白過程中,學生積極聯系自身的生活,不但活躍了課堂氛圍,而且也鍛煉了語用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關注課文配套的插圖,一方面,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思考圖片表達的內容,體會創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另一方面,也需要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讓學生將自己的感想與聯想進行描繪,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感能力。
小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雖未能完全了解所有事物,但是依然可以借助強大的想象能力彌補自身認知的不足。在實踐過程中,抽象、概括性事物對小學生具備一定的難度,此時就需要教師釋放小學生的聯想能力,讓學生在想象過程中逐步形成語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陌生的事物與熟悉的事物相關聯,化抽象為具體、化復雜為簡易,從而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提升其語感水平。
例如,在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時,學生對其中的一個意象“茱萸”并不是很了解,就更不用說理解詩句的含義了。此時,教師不妨用另一個學生熟悉的季節來引導其思維,“同學們,你們都過過中秋節嗎?”“當然!”學生很快給出了回答。教師繼續引導學生:“怎樣過中秋節?”教師追問學生:“那請你想象一下,本來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月餅,每個人的盤中放著一塊月餅。現在卻少了一個人,月餅多出來了一個,你會有什么樣的感覺呢?”學生想了想:“感覺有一點冷清,會想如果那個人也在家就好啦。”于是,教師因勢利導,啟迪學生:“是啊,的確是冷清了一些。就像王維詩中所寫的那樣,大家一起過重陽節,每個人都要佩戴茱萸,但是卻因為詩人遠在異鄉,沒有辦法佩戴茱萸,其實這寫出了一種身在異地的無奈、對家鄉親人的牽掛。”通過引導學生聯系熟悉的場景,學生很好地理解了“茱萸”這一意象背后的深意。
聯想是小學生認知世界的一種方式,通過聯想,學生能夠體會到事物中蘊藏的情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同樣需要引導學生聯想,讓學生在聯想中感知事物、化抽象為具體,這樣就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果教師希望引導學生構筑“語感”這片“方塘”,就需要在日常教學中不斷為學生注入有利于其語言訓練的“源頭活水”,讓學生的情感在其中蕩漾,最終在學生的心田泛起陣陣語感的“漣漪”。因此,教師不妨從教材中的情節、標點、插圖入手,再引入學生的聯想,就能讓學生在語用訓練中提高自身的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