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中國輕紡城小學 丁雅萍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活動性課程,班隊活動更是以活動為主的教學過程。二者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道德與法治是一門課,有明確的教材,課堂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強,以教師引導學生依據教材安排的環節開展相應的輔助活動。而班隊活動是指班上所有學生的活動課,活動的主體是學生,開展活動是學生自己的事,班主任充當好引導者的角色,活動的權利是孩子的。受客觀條件的限制,《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有的教學內容在單一的品德課堂教學中達不成目標。班隊活動作為學校實施德育的有效載體和重要補充,因一年級師生的實際原因,缺少活動內容與活動指導,發揮不出應有的活動特征。若是把《道德與法治》與班隊活動課聯合起來,取長補短,那么學生解決問題的方式、技能及價值判斷的能力、對道德原則的領悟都將在兩類課堂中得到良好的培養。
一年級小朋友進入了嶄新的學習環境,開始經歷從自由人向社會人的轉變過程。能否迅速地了解和熟悉校園環境,將決定學生能否在這個環境中自如地學習、生活。由于他們年齡小等原因,對新環境適應較慢,熟悉周圍的環境需要時間。因此一年級上冊的《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安排了《我們的校園》這一課,幫助學生主動地了解、熟悉校園環境,以利于他們盡快適應新生活,促進其社會化發展。可是筆者所在學校的校園很大,平時為保障學生的安全,只是讓小朋友們在教室附近的地方活動游戲,對校園中的大多數場所并不了解。如果讓任課老師在課堂中帶著全班逛一次校園,一節課時間根本來不及再學習交流其他教學內容。此時,班隊活動課充裕的時間正好可以彌補這一不足。
在上《我們的校園》一課之前,先組織一次“校園探秘”的主題班隊活動,班主任事先邀請高年級的哥哥姐姐參加活動,活動前對他們進行培訓、分組。班隊活動課開始前十分鐘,每組發下一張學校平面圖,小朋友們在哥哥姐姐的幫助下選好最感興趣的校園場所,規劃好探秘路線并做簡單交流,明確小組中著重要了解的場所,避免重復。中間二十分鐘,小朋友在哥哥姐姐的帶領下按路線去了解相應的校園設施和設備,并要求在探秘的時候要遵守紀律,詢問時要懂禮貌,遇到喜歡的地方就請哥哥姐姐用帶來的手機拍下來。最后十分鐘返回教室,再小組討論,對拍下的照片進行篩選,留下最想跟同學們交流的一張發給班主任老師。一次活動,一年級小朋友全員參與,整個活動不僅是熟悉校園的過程,也是學習人際交往、鍛煉能力的過程。
由于一年級小朋友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有限,因而活動對其道德與法治觀念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道德與法治》教材根據相關內容與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活動欄”是主要設計之一,依據活動形式,教材的活動欄目還分為游戲、表演、猜謎語等。除活動欄外,“兒歌童謠”“繪本故事”也是低年級教材的主要欄目,還有教材中富有指導意義的插圖,對于正起步學習的一年級學生來說是非常寶貴的現成資源,可以直接或間接地用在隊活動之中,降低了難度,也減輕了班主任老師的負擔。
一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第7課《課間十分鐘》教材分四個板塊組成。“我喜歡的課間游戲”插圖中畫有翻花繩、跳長繩、跳房子三個游戲;“玩個課間小游戲”三幅插圖具體介紹了丟沙包的玩法;“課間還要做什么”用圖片直觀形象地提醒上課前要上好廁所、準備下節課要用的書本、喝水等;“這樣做好嗎”則出示四幅反面材料,配上一首童謠。這四個環節正好可以改為班隊活動課的活動方案,品德課堂中,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對以上材料或說或演,或讀或誦,熟悉了這些資源,正好可以充作班隊活動課的活動內容。
在簡單的排練后,一節《快樂的課間》主題班隊會在學生的主持下開始了。隊員們圍成一個圈,空出教室中間的場地,四個小隊對應品德課的四個內容,把插圖中的情景通過真人表演出來,特別是表演課間教室中打鬧、爬窗臺這兩個反面材料時,學生加入了勸導這個環節,再在集體拍手念童謠中結束,這樣的自我教育的效果很好。
辨別是與非,知道對與錯,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辨別道德行為,同時自覺踐行良好的道德行為,是道德理性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實際上,道德辨析蘊含在很多教學環節之中。為了引導學生道德理性的自覺發展,《道德與法治》教材特別設置了一些辨析欄目以及由此展開而來的辨析課。而辯論活動也是班隊活動的一種形式。在這個交集上,品德課與班隊課可以合二為一,針對一些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的問題,進行深層的辨析,開展小小的辯論賽。如一年級上冊第4課的《這樣安全嗎》,第7課的《這樣做好嗎》,第9課的《這樣玩好嗎》,第10課的《這樣吃好嗎》,第11課的《在家會有危險嗎》。一年級下冊第1課的《這樣做好不好》,第7課的《怎樣才是真喜歡》,第10課的《肩頭上的愛》,第12課的《這時怎么辦》,第14課的《我要救助嗎》,第15課的《他是“小氣鬼”嗎》,第16課的《為啥合作不下去》都可以開展辯論賽。
學生們在品德課中辨析、自我反思,如果時間不充足,還存在沒有辨明的模糊點,就安排到隊活動課中辯論。可以分男女生辯論,也可以分小隊辯論;可以一節課辯論一個話題,也可以一節課中安排多個話題;可以排演AB劇分析解說,也可以即興表演各自不同方法。根據發言辯論次數,班主任作為一名工作人員為各組各隊員加分,說得精彩的雙倍加分。隊活動的辯論活動豐富多樣,配上適當的獎勵機制,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得到提高,表達能力與道德感知自我教育能力也會得到發展。
總之,班隊活動和《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學校向學生實施德育教育的兩大渠道,將班隊活動與《道德與法治》課有機結合起來,取長補短、互為鋪墊、資源共享,既能使班隊活動落到實處,又能使《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更具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