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泗陽縣三莊鄉中心小學 趙思保
隨著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和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人們生活工作的形式和以往相比發生了較大變化,教育領域也在各個方面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小學生年齡小,對事物認知還存有相應的難度,需要借助道德與法治學科幫助學生辨別是非對錯,并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正因小學生性格思維特征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果教師依舊運用單一講授式教學,必然不利于提高教學效率。因而教師可嘗試基于新媒體創新道德與法治教學方式,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實現預期課程目標。
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分為個人、學校、家庭、社會、國家、世界等不同板塊,其中很多知識和話題小學生難以理解,以至于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存在一定難度,如果教師未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征,不僅不利于提高教學效率,甚至還會消磨學生的學習興趣?,F代新媒體融合很多豐富素材,能為教師開展生動有趣的教學提供輔助。由于道德與法治課程包含的內容比較多,教師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引入新媒體,能夠將抽象的部分化為學生易于感知的場景,這對于豐富學生的認知有著重要作用。教師還可以結合教材內容的學習,通過新媒體的應用搭建交流與討論平臺,使學生能夠在新媒體的幫助下更好地與同學展開討論,并在討論中更好地理解蘊含于教材中的知識,最終實現構建靈性課堂模式,促進學生理解知識,發展能力。
以《上學路上》一課為例,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學生在上學路中的各種情景,如周圍有何標志性建筑物,會遇到哪些人等,并借此滲透安全教育,叮囑學生在上學路上嚴格遵守交通規則,不和陌生人說話等。再以“公共汽車上”“生死不離”“想想他們的難處”等相關內容,為學生篩選近期微博上的熱門事件,例如某位學生在早高峰時乘坐公交車上學,行駛途中,這名學生突然倒在地上,公交車上的人們及時伸出援手,而公交司機則在征求車上乘客同意后將車開到附近的醫院,這名學生得到及時的救助,成功脫離生命危險。上述實例都發生在現實生活當中,教師可充分借助新媒體資源為學生展現相關案例,必要時還可在信息技術協助下模擬公交車上場景,當在車上遇到孕婦、孩童、老人時該如何做?或為學生播放殘疾人士日常生活視頻,使學生充滿愛心,提高自身道德素質。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有很多如人口構成、山川大河、歷史發展等與祖國有著緊密聯系的部分,為學生播放紀錄片,使其了解富饒遼闊的祖國河山,激發潛在的愛國精神。例如借助新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京杭大運河的壯觀景象和發展歷程,再配備生動形象的解說,感受立體化京杭大運河,形成良好的情感體驗。
21世紀不僅是經濟快速發展期,更是新媒體蓬勃發展高峰期。教育領域各個學科也在日常教學中廣泛應用新媒體技術。包羅萬象的新媒體網絡資源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教學素材,也改變了傳統灌輸教學方式。道德與法治課程開設只有數年,互聯網上有對應的課件,教師在搜集或借鑒他人制作的新媒體課件時需具備篩選意識,并結合學生學情和自身教學需求適當調整和修改,在原有的課件中融入專屬于自身的教學風格,充分發揮新媒體課件作用。
以《多彩的節日》一課為例,教師可有目的性地篩選互聯網微課和教學課件并對其適當加工,制作出貼近教學需求的新媒體課件。例如教師可融合互聯網課件思路與學生共同拍攝一段宣傳本地端午節風俗的短視頻,在視頻后期可適當插入其他地區和民族不同的端午風俗和與節日有關的歷史故事。學生在與教師合作或觀看視頻時能充分感受到我國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激發潛在的愛國情懷。與此同時,教師還可在學生觀看完視頻后詢問其看法:“大家喜歡哪個地方的端午風俗?”“大家知道端午節有哪些特殊含義嗎?”“大家喜歡過端午嗎?”引導學生結合在視頻中看到的內容回答教師問題,有效將新媒體資源和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相結合,增添課堂教學趣味性,拓寬學生視野,提高教學質量。在引導學生了解節日文化時,教師單純依靠語言表達,學生對節日的理解將是膚淺的,學生大腦中所理解的節日可能是文字了。教師巧妙引入新興媒體,根據不同的節日文化設計有特殊節日文化的圖文資料和音像視頻,能夠激活學生的想象力,并將學生認知中的節日文化無痕整合起來,這對于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有著重要作用。學生在腦海中將不再是單調的文字表述,而是帶有感情色彩的節日文化內容,視頻中生動的人物、風俗、情景激活了學生的感官,學生能夠借助多媒體更好地展開想象,以此實現促進學生對多彩節日的知識建構。
我國全新的課程改革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借助新媒體優勢,為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提供有力的輔助工具。新媒體的出現幫助教師和學生直擊重難點知識,拓寬教學深度,有效達成知識、情感和能力目標,同時還能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實踐能力,為實現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時,要把握整體的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特點,巧妙引入新媒體,使學生能夠更直觀地理解教材,并在教師巧妙引入的生活素材中提升對知識的理解,最終構建靈性課堂模式。
以《我喜歡的動物》一課為例,教師可借助手影表演形式讓學生認識不同動物,并猜測哪個手影代表哪種動物,激發學生了解動物的興趣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愛護動物和保護動物的意識。與此同時,教師可在班級中舉辦“我喜歡的動物”主題活動,讓學生借助新媒體網絡資源收集動物圖片和視頻,甚至教師可鼓勵學生運用手機、平板電腦等智能設備查找立體化資料,并在課堂教學中和教師以及其他學生分享,暢談自己喜歡的動物和原因。上述教學方式以視覺化、多樣化和形象化打破傳統課堂的枯燥沉悶,更直觀地為學生呈現該章節重難點知識,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同時實現整體教學目標。
總之,小學生是國家的未來,不僅要具備扎實的文化知識,還要具備正確的價值觀念和思想品質。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時,可以積極引入新媒體,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式,改變傳統枯燥沉悶的課堂氛圍,并朝著新課程標準提出的開放、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向不斷發展,促使學生高效掌握道德與法治知識并內化成自身品行,實現真正意義層面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