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文亮小學校 周小龍
兒童的生活體驗并不豐富,要讓他寫自己的感情生活似乎不大現實,需要教師智慧引領,創設情境,激發其表達欲望。比如,日歷越來越少,離見到日思夜想的好朋友的日子就快到了,這是喜事,孩子表達出來的就是快樂。相反,如果教師智慧引領,創設的情境是日歷越來越少,離開學或者生命的結束越來越近,這似乎是不幸,孩子語言表達出來的就是傷心。可見,智慧性地創設一些微情境,可以創造出不一樣的效果。
1.情感越發豐富。兒童在入學之后開始系統性學習,由此學習成為低年級兒童的主要活動,出色地完成學習任務也由此成為其最實際的需求。所以說,學習的具體效果會直接影響低年級兒童的情感體驗。低年級兒童入學之后成為集體中的一員,開始參與集體活動,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其可體會各類復雜的情感,如集體榮譽感、責任感以及與同學和教師之間的情感。此外,兒童在入學之后會逐漸參與各類社會活動,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體會不一樣的社會情感。
2.情感越發深刻。低年級兒童入學之后,其情感體驗越發深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入學之后低年級兒童開始參與集體生活,過程中其對個別具體事物的情感發生轉變,逐漸過渡為對班級集體或者社會的情感;第二,低年級兒童隨著生活閱歷的豐富,情感也不斷成熟,由之前體驗與事物外表相聯系逐漸轉化為體驗與事物本質相聯系。如學齡前兒童評價某個人或者某項事物通常以其表面特征來表達好惡,低年級兒童則可在一定程度上看透本質,以某種標準為依據展開評價。
3.情感越發穩定。情緒多變、易變是學齡前兒童情感體現最明顯的特征,比如在與同伴交往過程中往往可在短時間內變化多種情緒。此種情感不穩定的特征也在低年級兒童身上體現,但是隨著其情感的不斷發展和自我意識的持續提升,其穩定性會越來越強。
4.情感控制力越來越強。低年級兒童在入學之后不斷學習各類知識,逐漸明事理、知道理,個體認知水平和情感水平均在持續提升,情感的沖動性逐漸降低,個體對情感的控制力越來越強,如可自主開展學習、堅持完成學習任務等。
低年級教師在培養小學生情感時,需要以其情感特征和年齡特點為依托,結合低年級兒童的心理水平克服其消極的情感,培養積極的情感,使其感受喜怒哀樂的過程中體會情感的豐富多變,并逐漸養成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1.提高兒童情感認知能力。低年級教師要想達成有效培養兒童積極情感的目的,首先需要使得兒童具備情感認知能力,只有如此,兒童才可分辨積極情感性質,在明辨是非的基礎上養成良好的情感。教師可通過創設智慧情境幫助學生認識情感、分析情感,進而掌握情感。
教師可選取低年級學生常用的學習用品作為輔助創設恰當的情境,利用情境中包含的智慧使得小學生具備情感認知能力,并提高情感認知能力。教師可以“鉛筆”為主體,創設“鉛筆故事”的情境,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一個卡通動畫“鉛筆”并配以聲音,以第一人稱講述“鉛筆故事”:“我是一支鉛筆,在一個月之前,我在工廠下線了,正式成為一支合格的鉛筆。在下線之后,我與眾多兄弟姐妹被裝入盒子、箱子運出工廠,分配至各大超市,然后被整齊地擺放在貨架上等待新主人。在一星期之前,我被一個可愛的小姑娘帶回家,她對我很親切,首先幫我脫下繁重的外衣,然后細心地幫我修飾腿型,我也很積極地幫助小姑娘完成作業。就這樣,一星期過去了,我的腿越來越短,我擔心不能再幫小姑娘寫作業了……”待“鉛筆”講完故事之后,教師讓兒童想想鉛筆故事里包含了鉛筆的幾種情感,哪句是喜,哪句是憂,哪句是愁,并分別說出原因。在學生回答之后,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鉛筆的情感延伸至自己的情感,什么時候會很開心、很激動,又是什么時候難過、傷心甚至想哭,使得兒童認識情感并正視情感,逐漸提升情感認知能力,為后續辨別不良情感打下良好基礎。
2.培養情感控制與調節能力。兒童步入小學之后開始接觸集體生活,不能再像學齡前兒童一樣隨心所欲地發脾氣、表達不滿,交往的過程中需要顧及其他人的感受,學會調節和控制情感。首先,培養兒童學會調節情感強度。對于低年級兒童來說,要想一瞬達成有效調節和控制情感的目的比較困難,教師可以循序漸進地推進培養進程。如兒童因某件事特別憤怒而大聲吼叫時,教師可給予學生肢體的安撫,讓其慢慢降低聲音,學會控制不當情緒;又比如在與同學爭論問題時言辭越來越苛刻,氣氛越來越緊張,教師可引導學生改變說話的語氣,適當降低語調等。其次,鼓勵并激勵兒童發揮自覺性,利用學習和生活逐漸養成自我檢查與自我調節的良好習慣。如生活中可不斷反思做事、說話的態度,學習過程中檢討自己與同學交流時的語氣語調,學會在適當場合中表達合適的情感。比如說單元測試成績下發之后,同桌因為成績不理想而情緒比較低落,而“我”成績比較理想則情緒高漲,但是為了顧及同桌的心情,“我”需要悄悄按下激動、興奮的小火苗,并采用合適的話語安慰同桌,避免情緒的不良表達對同桌造成傷害。
3.個體情感升華至社會情感。隨著低年級兒童個體情感的不斷發展和成熟,教師可將其個體情感升華至社會情感,為兒童成長和成才奠定基礎。社會情感包含同情心、羞恥心以及自尊心等,教師可利用恰當的情境就學生的社會情感進行培養。如教師可創設一個比較凄慘的情境,激發其情感共鳴,使得兒童產生同情心、愛心等社會情感。“一個寒冷的陰雨天,老婆婆穿著單薄,坐在角落,沒有雨傘,也沒有衣服御寒。在老奶奶腳邊蜷縮著一只瘦弱的小貓,它的毛已經被雨水浸濕貼在身上。”可以適當地添加音樂,烘托氛圍,讓兒童更快速、深入地進入情境之中。教師借助此情境讓兒童發表感受,“老婆婆生活得好不好?你對老婆婆產生了怎樣的情感?老婆婆身邊的小貓可憐嗎?應該怎樣對待它呢?”結合情境和問題引導,使得小學生產生對老婆婆和小貓咪的同情心,進而在后續生活中可以做到幫助苦難者、愛護小動物、同情弱者以及尊老愛幼等。
總之,對于低年級的兒童來說,其情感尚未發育成熟,極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為了避免兒童產生不良情感并對其自身發展造成消極影響,教師應當有意識地促進其情感發展,并養成良好的情感意識。本文以情境為例,論述了智慧情境的構建對低年級兒童情感培養的幾點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