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新沂市特殊教育中心學校 程如芝
小學數學作為一門應用性廣泛的學科,在基礎教育中地位相當重要,如何有效進行教學,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是我們廣大教學工作者研討的重點。實踐證明,以快樂教學理念為指導,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積極主動地學習,從中感受數學學習的快樂,可以讓核心素養得到有效落實,有益于促進其全面健康地成長。下面以小學二年級的數學教學為例,談談筆者在開展快樂教學中的實踐和思考。
在當今社會,基礎教育應以促進學生的成長為本,快樂學習即指遵循兒童成長規律,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致入手,積極創設數學學習的愉悅氛圍,以趣味性的活動開展為主線,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從中體會數學學習、應用的快樂情感,在快樂學習中成長。
1.有益于激發學習積極性。數學知識的學習與其他學科相比,思維邏輯性較強,部分小學生認為其不如其他學科有趣、好學,所以若想有效地開展數學教學,首先應激發小學生的樂學意識。快樂學習的開展,讓小學生在一定的情境體驗中感受學習的快樂,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致,他們主動去參與活動、樂于去參與活動,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實踐研討中促使其學習的積極性增強。
以《厘米和米》中的“認識厘米”學習為例,“厘米”這個長度單位對于學生而言較為抽象,為了讓學生有效體驗學習的快樂,首先創設情境導入:若想給過生日的媽媽買一條圍巾,如何知道圍巾的合適長度是多少呢?學生紛紛從多個角度獻計獻策:用手去測量、用繩子去測、用樹枝去測量等,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特高,教師適時引導,有效導出測量長度工具——直尺。
2.有益于提升數學素養。小學數學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融數學知識的學習積累、學習方法技巧的訓練、知識的遷移運用及思維品質的塑造于一體的過程。快樂學習的開展,能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通過主動質疑、推理、探討、應用等體驗活動,有效訓練、提升自身的數學素養,即空間觀念、運算及推理能力、創新和應用意識等,使自身在數學上得到發展。
如在認識直尺、認識1厘米時,讓學生參與多種快樂實踐活動:自己拿直尺、觀察直尺,在直尺上用手指一指刻度0和刻度1,進行小組交流,知道刻度0到刻度1的一大格就是1厘米,然后用手指比一比,切實感受1厘米的長度,最后通過在身邊尋找1厘米長的物體活動,更好地認識1厘米。學生在觀察、實踐活動中,數學符號意識、應用意識等素養得以提升。
下面結合《觀察物體》的課堂教學實例,談談快樂學習在教學中的有效實踐。
1.營造愉悅學習氛圍。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學生身心放松,學習思維和智力被有效啟迪,學生樂于、敢于表達自己的思想,所以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是快樂教學實踐的前提。主要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努力:建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給予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教具的選取、環境的布置;激勵學生大膽創新;評價時給予學生充分的鼓勵、激勵等,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快樂成長。
在學習《觀察物體》之初,為了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通過多媒體展示有關大象、熊、獅子等動物的身體部分的圖片,讓學生猜一猜,看誰猜得準。學生在猜動物的愉悅氛圍中,介紹自己依據哪些特征進行判斷;接著展示一個玩具熊的背面,讓學生猜猜其名稱,啟迪若從哪個角度看能直接進行判斷?這樣通過輕松快樂的猜謎活動,學生的學習興致濃厚,學習潛能被有效激活。
2.凸顯學生主體地位。以學生的發展為指導思想,充分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策略,積極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其學習主體作用,這是快樂學習一貫遵循的理念。它貫穿于學習的全過程之中,創設愉悅的學習情境,關注、激活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其大膽質疑與解疑,充分給予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機會,關注,促進每一位學生個體的發展。
《觀察物體》的學習就是要通過引導學生傾聽,通過親自觀察,初步體會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物體形狀是不同的。所以在學習時,從小學生愛玩、愛動的天性出發,積極實踐“玩中學、學中玩”教學理念,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與同伴的合作交流、自己的創造、知識的拓展運用等途徑,積極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切實體會應全面觀察事物的辯證理念,他們的樂學、會學素養得以培養。
3.搭建趣味活動平臺。數學學科的知識學習涵蓋面廣泛,包括數學意識、數學行為及思維方面的訓練,所以學習的方法多樣,需要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結合教學內容及教學主體——學生的認知,積極從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出發,將數學知識的學習融入多種趣味性活動之中,如數學競賽活動、游戲活動、趣味數學聯賽、實踐操作活動、小組合作探究活動等,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從中真實地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如《觀察物體》學習之初,從兒童的年齡和心理特征從發,設計了其喜愛的“猜動物”情境活動,有效導入“觀察”的學習;接著為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開展了小組合作活動——觀察學具(玩具狗):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玩具狗,并交流自己看到的狗的形狀,引導學生開展“換位觀察”活動,并和剛才的觀察結果進行比較、分析;最后引導學生開展“跑動找位置”和“轉動小狗法”活動,深入開展全面觀察活動。
4.增強學生情感體驗。《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應通過引導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取知識、技能,獲取對數學學習的深刻體驗,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若想獲取理想的教學效果,應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需要讓學生參與和生活密切聯系的生活實踐活動,感受數學知識無處不在,運用知識指導生活,從而有效激活其學習數學的情感,更好地體驗學習數學時的情感。
如學習《觀察物體》時,為了讓學生體驗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積極創造大量的實踐活動機會,如“猜動物”“跑動找位置”等活動,有效學習多角度觀察物體形狀。為了讓學生做一名生活的有心人,引導他們探討身邊可作為觀察對象的物體有哪些,學生從書本文具盒、書桌等多個角度介紹,在對知識進行延伸的同時,增強了學生“數學知識和生活密切聯系”的情感體驗,其數學的樂學善學、應用素養都得以提升。
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面向全體學生,積極創設多種有效的學習活動平臺,讓每一位學生積極展示自己在數學方面的才能,樂于積極主動地學習,做一名快樂的數學知識學習者、應用者,積極彰顯數學學科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