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第一小學教育集團 楊海峰
小學是學習基礎知識、培養學習能力的重要階段。此時學生的學習能力強并且可塑性較高,教師要把握機會對學生正確引導從而幫助學生養成受益終身的良好習慣。但在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中往往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只是被動地接收知識而很少主動思考。這種模式難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且對于提升學生閱讀能力作用甚微。這就造成了學生把課內閱讀的知識掌握得十分熟練,而面對課外閱讀卻無從下手的現象。課堂是學生學習的最主要陣地,因此想要改善上述現象,還需教師在教學方法上加以轉變。
增加課堂趣味性對于提高教學效率有事半功倍的作用。科學技術的發展為課堂教學提供了新思路。新媒體時代的課堂多了演示文稿、視頻、音頻等多種元素,而不再只有教師在黑板上的板書。教師要充分利用新型設備,熟練使用PPT、視頻剪輯等新媒體工具,從而豐富教學形式,創建集美觀、新穎與教學知識為一體的趣味課堂。除了在備課上豐富教學形式,教師還可以通過增加課堂上與學生的互動來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興趣。以《釣魚的啟示》一課為例,教師在做課前引導時,可以問“同學們,有沒有釣過魚呢?”“說起釣魚,同學們能想到什么呢?”之類的問題,通過與學生互動的方式將課文元素與生活元素相結合,從而激發學生興趣,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在課堂上表演課本劇是另一種有趣的教學形式。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并為每個小組制定課文片段,請學生在課下進行排練和道具準備并在課上表演。通過對課文角色的扮演,學生會主動揣摩角色心理,從而對課文內容及主題有更深刻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教學模式并不適用于所有閱讀文本,只有對故事性強、有多個角色且角色特點鮮明的文本才適用。隨著新課改的發展,新型教學模式也越來越多。教師要勇于創新,積極探索適合學生的、能提高教學效率的教學方式,讓課堂活起來。
閱讀是一件需要長期堅持的事情,僅靠課本內容的學習自然是不夠的。教師可以通過安排閱讀課的方法豐富學生的課外閱讀。小學生的各方面能力都還不成熟,如果在課堂上采用“自習式閱讀課”,即學生自行選取讀本自行閱讀的課堂模式,會出現學生閱讀的內容不適合、閱讀效率低下等問題。因此,在教師的引領下全班學生共讀一本書是比較好的閱讀課形式。這種課程形式需要教師為學生挑選適合的閱讀內容。由于每位學生的閱讀量和閱讀偏好不同,可能會出現一部分學生已經讀過這本書,而另一些學生還沒讀過的現象。如果不考慮這個因素就會造成讀過書的同學不認真參與課堂的問題,導致課堂效率低下、教學目的難以達到。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選取教材后的推薦書目。教材里的推薦書目是適合該年級學生閱讀的經典書籍,是經得起反復閱讀的。教師可以在閱讀課前為學生提出閱讀思考題,請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找出答案并在閱讀課結束時以互動探討的形式解決問題。教師還可以布置閱讀作業,比如將書中的好詞好句摘抄到摘抄本中,在閱讀課進入尾聲時請學生分享自己的收獲或是上交摘抄本。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假期作業中加入推薦閱讀書單,布置閱讀作業并要求學生完成讀書筆記。
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比較發散,對于同一問題會有很多新穎的想法,因此也常常給出不同于參考答案的回答。很多教師在面對這種情況時,習慣性地否定學生的答案,并且引導學生朝著參考答案的方向思考。這種教學方式很容易打擊學生的閱讀信心,使其因為怕回答錯誤而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會使其失去對閱讀的興趣甚至使學生產生自卑心理,覺得自己的閱讀能力很差。但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閱讀上沒有什么答案是完全錯誤的,只要言之有理就應該得到認可和鼓勵。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個性并對學生的獨特見解給予肯定,絕不可因為學生的答案與標準答案不符或是認為其答案比較離譜而給予否定和批評。教師的正確做法是順著學生的思路思考,若發現確實如此則應該給予表揚并且鼓勵其他學生勇敢表達自己的看法。倘若順著學生的思路思考仍有不能理解的地方,則可提出疑問與學生一起探討。之后,教師應提出參考答案的思路,引導學生從另一個角度閱讀文章。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感受到尊重,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而且可以在探討中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感,還使學生懂得很多事情是有多面性的,要全面看待問題并且尊重不同的看法。這種做法對于學生學業和能力的提升以及身心發展都十分有利。
閱讀的目的之一是將知識內化從而提升語言輸出能力。因此,引導學生做好積累很有必要。教師首先要在課文的教學中引導并督促學生積累好詞好句。有些教師在教學時會先把好詞劃出來,然后給學生布置抄寫詞語的預習作業。這種教學方法雖然也是一種詞語積累,但是學生是被動接受知識而非主動去學的,教學效果自然不理想。如果教師讓學生自己找課文中的好詞,并且在課堂上分小組討論整理后分享,效果就會好很多。如果有條件,教師還可以安排學生講解詞語。在這種方式下,講課的學生必然需要對課文內詞語的意思和應用有充分了解,才能很好地完成講解任務。因此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還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為學生提供了展現自我的平臺,對學生日后的發展有正面影響,可謂一舉多得。而課外閱讀中的引導,則主要通過教師布置的閱讀作業進行。教師在開始的時候可以布置讀書筆記的作業,學生只需要完成好詞好句摘抄即可,后期可布置仿寫或是讀后感的作業,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不論處于哪一學習階段,閱讀都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頭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選擇的教學模式往往有著重要影響。而提高小學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方法也遠遠不止上文提到的幾個方面。在新課改的進程中,越來越多的教學模式被提出,但并不是每種模式都適合自己的學生,教師還是要根據自己學生的特點有所選擇,探索最適合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