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泰州市海陵區(qū)大馮中心小學 劉 晶
小學美術教育的本質在于讓學生在深刻感悟美的同時,逐步掌握創(chuàng)造美的方法與技巧,將審美情趣轉化為審美實踐的動力,提高綜合審美素質。要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當中要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的培養(yǎng),增加學生的美術課堂參與度。為了達成這一教學目標,教師需要合理引入創(chuàng)新性和多樣化的教學策略,用各種趣味化的教學方法強化學生的學習動力,為學生主動投入到美術實踐活動打下基礎,也讓學生在美術學習當中帶著興趣盡情展現(xiàn)自身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
好奇心強是小學階段學生非常明顯的心理特點,在這樣的情況下,要讓學生對課程學習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和動力,就必須對教學活動進行趣味化設置,充分滿足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對于一堂課來說,良好的開端是保證教學效率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條件。小學美術教師需要認識到開展趣味化教學,要從設置趣味化的導入著手,在課堂的開始階段就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出來,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并讓學生快速步入到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中。例如,在教學剪紙時,為了讓學生對我國的這一民間藝術形式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增強學生參與剪紙學習的動力,教師就可以運用趣味性的導入方法讓學生調整狀態(tài),全身心投入學習活動。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展示幾幅經(jīng)典的剪紙作品,并適當講解這些作品的內(nèi)容與內(nèi)涵,讓學生在作品鑒賞當中獲得初步認知。教師還可以用示范的方法用剪刀迅速剪出學生感興趣的蝴蝶、花朵等圖案,讓學生可以迅速步入到相應的學習狀態(tài),對接下來的操作保持濃厚興趣。在這樣的導入活動之后,教師在接下來的教學當中就能夠事半功倍,保證教學效率。
在美術教學活動當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不少美術作品均存在背后含義,甚至這些背后的內(nèi)涵,要比單純對作品進行鑒賞更具趣味性與吸引力。于是在美術教學指導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樹立開放性的教育思想,對美術教學內(nèi)容進行適量延伸,不是單純地引導學生欣賞作品,而是要講述作品背后的故事。小學生具有喜愛故事的特點,所以會在教師講故事的過程中集中注意力,不斷擴展知識層面,增強對美術作品的認知,掌握創(chuàng)作者的相關信息,順利把握美術作品的理解方法。教師在引導學生創(chuàng)作美術作品時,也可以運用講故事的方法,給學生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啟發(fā),使得學生能夠對主題內(nèi)容開展想象和聯(lián)想,然后用美術創(chuàng)作的方法把自己的感受與理解表達出來。例如,在引導學生以老虎為主題繪畫時,面對不少學生沒有想法或者是想法單一的情況,教師就可以給學生講一些與老虎相關的寓言故事,比如“狐假虎威”等激發(fā)學生靈感,讓學生對接下來的作品創(chuàng)作產(chǎn)生濃厚興趣。
小學美術課程教學應該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充分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不能夠局限在單一的繪畫層面,否則會影響到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給學生今后創(chuàng)作能力的發(fā)展帶來不良影響。尤其是在開展趣味化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喚起學生的興趣和課堂參與度。其中表演方法是深受學生喜愛和歡迎的,教師要抓住美術課堂機會,運用多種不同的表演活動,啟發(fā)學生進行美術創(chuàng)作,增加美術教學的趣味性,更讓學生把握好美術學科學習樂趣。例如,在學習百變團花時,教師可以用魔術表演活動,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作興奮度與積極性。教師可以先拿出一張彩色卡紙,告訴學生老師要用魔法把紙變成雪花,并要求學生認真觀察。教師可以邊說邊示范,用剪紙方法做出一朵雪花,打開卡紙后讓學生對完成的作品進行欣賞。這樣的魔術表演可以讓學生全程保持注意力集中的狀態(tài),主動投入到課程學習當中,完成教師安排的任務,保證美術學習的效率和質量。再如,在教學面具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安排課下作業(yè),讓學生和家長在家中共同制作面具,然后到上課時進行話劇表演,使得學生能夠被這樣的表演活動吸引,順利推進美術教學活動。在這樣的活動當中,教師還可以加強對學生個性特征和學習需求的了解,并對趣味化教學方案進行恰當調整。
美術學科的知識和技巧學習都應該在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當中開展,這是增加美術教學趣味性,鍛煉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提高學生美術學習積極性的必要方法。教師在組織實踐活動時,應該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增強學生對美術知識的認知,讓學生對美術實踐產(chǎn)生濃厚興趣,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在各項實踐活動中,教師要做的就是扮演好指導者角色給學生提供活躍寬松的課堂氣氛,而接下來的實踐權利應該交到學生手中,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得到充分發(fā)展。例如,在學習吊飾時,教師就可以根據(jù)學生好勝心強的心理特征,組織作品競賽實踐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熱情,并讓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得到充分展現(xiàn)。教師可以讓學生結成幾個小組,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創(chuàng)作,看哪組做的質量最高,變化最豐富。在這樣的競賽活動中,學生會充分展現(xiàn)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不斷開發(fā)創(chuàng)作思維,從而促使學生全面成長。再如,教學大樹的故事時,為了讓學生對大樹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教師可以把學生帶到課外組織開展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觀察大樹的方法,了解大樹的各個部分以及各個部分的特點,然后讓學生在觀察結束之后完成作品創(chuàng)作,增加學生的參與興趣。
藝術來源于生活,美術作為藝術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不例外。所以在美術教學活動當中,教師要注意把美術教學和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認識到美術學科具備現(xiàn)實性和趣味性的特點。過去的小學美術教學無法獲得理想效果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師忽略了對生活經(jīng)驗的融入,沒有讓學生將美術思考融入到生活當中,增加了美術教學和生活的距離,從而影響了學生創(chuàng)作情感的培養(yǎng)。所以在趣味化美術教學的實施當中,教師要改變過去的做法,突破教育思想的限制,讓學生在生活當中品味美術藝術,也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創(chuàng)作美術作品。比方說,為了讓學生了解生活當中處處都有美術,教師可以為學生制作多媒體課件展示城市的建筑、墻壁上的圖案、獨特的手工藝品,讓學生認識到美術就在身邊,只有耐心觀察,擁有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才能夠擁抱生活當中的美,提高審美能力。
小學階段是幫助學生打好美術學習基礎的重要階段,所以教師必須抓好小學美術教學,并對教學方法進行積極調整,突破過去陳舊落后和機械性較強的教育模式,強化學生美術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美術素養(yǎng)。小學美術并非是以練習為主要內(nèi)容的教學活動,其教育宗旨并非是要將學生培養(yǎng)成藝術家,而是把美術當作是一種語言,把學生的內(nèi)在情感用繪畫的方法展現(xiàn)出來,突出美術的趣味性與人文性。為保證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小學美術教師要改革傳統(tǒng)方法,革新教育理念,開展趣味化的美術教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