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膠州市常州路小學 韓賢玲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更重視的是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因而經常采用講解式的教學方式,由此所呈現出的數學課堂是單一枯燥的。沉悶的氛圍根本不符合一、二年級小學生活潑好動的性格特征,再加上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讓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難,學生因而無法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這時教師就可以在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引導他們將枯燥的知識生動化、抽象的知識具象化,從而更好地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因而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前必須做好精心的準備。在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過程中,學具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這時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親自動手去進行學具的制作,而在制作的過程中,小學生不僅培養了自己動手操作的能力,他們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也會促使他們對這些學具的用途產生興趣,進而對教師接下來的課堂教學充滿期待。
例如:在進行《走進花果山——10以內數的加減法》的課堂教學前,筆者想在課堂上讓學生通過抽取撲克牌的游戲來進行加減法的計算,因而就讓學生自己去進行撲克牌的制作。筆者首先利用微課向學生展示了撲克牌的具體做法:(1)找一大塊硬紙板,將之裁成10塊大小、形狀完全一致的長方形小紙板。(2)在長方形小紙板上分別寫上1到10的數字以及加號和減號。(3)對長方形小紙板進行裝飾,畫上自己喜歡的圖案。充滿趣味性的操作會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動手欲望,而且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也會對撲克牌的用途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因而十分期待課堂時間的到來,這也使得筆者的課堂教學可以順利地進行下去。
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就必須抓住有限的課堂時間。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鐘時間內,教師除了要對學生進行操作方法與步驟的示范講解,更要對學生進行主動探索、自主創新等操作思維的有效滲透。前者是為了避免動手操作的難度影響小學生的動手操作興趣,后者則是為了避免學生機械地重復教師所講的內容,從而使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得到質的提升。
例如:在進行《誰的手兒巧——認識圖形》的課堂教學中,筆者為了激發學生的動手操作興趣,首先利用多媒體為他們進行了如下情境的創設:動物學校要舉辦搭積木比賽了,誰能利用各種形狀的積木搭出最漂亮的物品,誰就能獲得勝利。笨笨熊、跳跳虎、皮皮猴和喜羊羊等同學都躍躍欲試。同學們,你們幫幫他們吧。筆者將學生按照最喜歡的小動物類型進行分組,接下來筆者對具體的操作步驟進行了演示,讓他們在筆者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這時學生就會積極地進行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他們就會發現圓柱橫著放會容易滾動、豎著放就不會滾動、球不管怎么放都容易滾動等數學知識,進而將這些知識運用到自己搭建積木的過程中。
課堂時間有限導致學生所得到的鍛煉也是有限的,這無法滿足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需求,因此就需要小學數學教師將學生的課下時間充分利用起來。這時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積極開展實踐活動,幫助他們學以致用,同時還能夠有效培養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力。實踐活動的形式有很多種,游戲、手工制作等都屬于行之有效的形式,教師可以進行嘗試。
例如:在進行完《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認識》的課堂教學之后,學生首先對基本的長度單位有了一定的認識,這時筆者就要引導他們進行學以致用。因而筆者結合該節課的教學知識,為學生布置了如下實踐作業:每名學生都需要在家里進行一次測量活動,他們可以測量父母的身高,可以測量自己的手掌大小,可以測量飯桌的長度和寬度,還可以測量臥室的長度和寬度等。筆者要求學生將測量的過程和結果都記錄下來,以此來督促學生積極地完成筆者所布置的實踐活動。這樣一來,學生不僅鞏固了課堂上學到的知識,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培養。
總而言之,培養小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師教學的重要任務,但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將之貫徹落實在課前、課堂和課后的每一個教學環節中,讓學生在親自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教師可以在課前引導學生自制教具、在課堂中滲透操作思維,在課后促進學生學以致用,從而讓學生真正成為數學知識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