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泰興中學 李建新
高中階段學生的數學基礎各不相同,如果不考慮學生之間的差異,盲目采用一刀切的數學教學方法,只會導致學生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分層教學指根據每個學生的個性化差異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以全面促進學生的發展和進步的一種教學方法。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必須要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將分層教學法運用到高中數學教學中,滿足不同基礎類型學生的學習需求。下面,筆者根據教學實踐經驗對此展開一番具體的研究與論述。
分層所遵循的原則是影響和決定分層教學是否科學的關鍵性要素,也是分層教學開展的基礎和前提。因此,高中數學教師首先必須要明確分層的基本標準,準確把握靈活性、循序漸進性、層次與整體相結合的分層原則。其次,在明確了分層的基本原則之后,數學教師需要根據分層原則科學地將學生分為A、B、C 三個層次,并根據學生的三個層次來對高中數學基礎知識進行分層,制訂切合每個層次學生基礎的差異化教學策略。
例如,在教授《點、線、面之間的位置關系》這部分知識時,為了讓學生們快速理解平面與平行相交的含義,掌握兩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與性質定理,在教學準備階段,筆者將學生們進行了分組,讓學生們以5 人一組的形式進行學習探究,在小組成員分配上,為了保障學生們分組學習的效率,筆者按照學生們不同的學習能力,對學生們進行了科學合理的分層安排。筆者令每一組內都存在一至兩名學習能力突出的學生進行帶領,引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學習、討論,小組成員分配好后,筆者下發探究任務,任務如下:如何理解兩個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何理解面面平行的性質定理?任務下達后,學生們立即展開探究,一段時間后,學生們得出結論。這樣一來,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筆者通過把握原則進行科學合理分層,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依據層次展開教學是分層教學的核心和主要過程,能夠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適應性的發展。所以說,高中數學教師要在課堂教學時,以B 層次的學生為基準,并同時兼顧A、C 兩個層次的學生,使課堂教學的要求能夠基本符合三個層次的學生,保證課堂教學遵守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由簡到繁、逐步上升的規律,同時對于數學基礎知識的講解、知識的運用、數學問題的解決等內容都必須根據A、B、C 三個層次的學生來制訂不同的教學和訓練內容,照顧到各個層次學生的思維能力,以達到人人進步的理想境界。
例如,在教授《二倍角的三角函數》這部分知識時,由于本單元的學習內容較復雜,學生們對本單元的知識理解起來具有一定難度,但學生們學習能力存在差異,對于一些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而言,理解這部分知識會顯得尤為輕松,但是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而言,他們的基礎知識相對薄弱,理解起來相對較慢。所以,在教授這部分知識時,筆者對學生們開展了層次教學,對于學習能力突出的學生,筆者會為他們下發一些具有一定難度的學習任務,而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筆者會下發一些基礎學習內容,以鞏固學生們的基礎,然后再循序漸進。這樣一來,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筆者通過科學實施,根據層次展開教學,有效保障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評價是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環節,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的重要手段。因此,高中數學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分層評價,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評價標準,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公正合理的評價。除此之外,還應該保證分層評價的多元化,既要包括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要包括不同層次學生之間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的掌握,又要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能力等多方面的發展和提升,最終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進步和提升,促進不同層次學生的個性化、全面化發展。例如,在教授完某一節知識時,筆者都會根據學生們的差異,對學生們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讓每一位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促使學生能夠針對自身的問題進行完善和改進。
總之,分層教學不僅是有效促進學生學習實效和各方面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更是新課程標準提出的必然要求。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必須要轉變教學觀念,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學生全面發展為中心,通過把握原則、科學實施和差異評價等途徑來實現高中數學的分層教學,以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取得收獲,實現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