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鼒 潘玲玲 方亞
(廈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福建 廈門 361102)
抑郁癥狀是一種通過量表測量得到的低于臨床抑郁癥診斷標準的不良情緒狀態,可反復發作〔1〕。在中國,大約有7 400萬中老年人有抑郁癥狀〔2〕。抑郁癥狀不僅增加認知功能障礙和老年癡呆等疾病的發病風險〔3〕,更是常見的自殺危險因素,自殺風險比正常人高156%〔4〕。此外,作為抑郁癥的前驅狀態,抑郁癥狀會增加抑郁癥的發病風險(OR=1.95)〔1〕。全球有3.5億例抑郁癥患者,成為全球首要致殘原因,位居疾病負擔的第一位〔5,6〕,導致老年人生活質量下降,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巨大負擔。由于缺乏精神衛生資源和有效的治療方法,抑郁癥的診斷率和治療率普遍較低〔5〕,且由于抑郁癥的治療效果不佳,所以識別抑郁癥狀發生的危險因素,進行早期預防和干預,可以有效延緩抑郁癥狀的發生發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抑郁癥狀的風險因素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等,其中,生理因素與抑郁癥狀發生的關系已被廣泛認識,而心理社會因素與抑郁癥狀的發生緊密關聯,且結論存在爭議〔7〕。心理社會因素是衡量心理現象和社會環境的可能關聯及其病理生理變化的因素,與心理或社會環境相關〔8〕。本文就老年人抑郁癥狀的流行狀況及相關心理社會風險因素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不同國家老年人抑郁癥狀的流行狀況差異較大。Yaka等〔9〕使用老年抑郁量表(GDS-15)調查土耳其65歲及以上老年人抑郁癥狀的流行狀況,≥8分表示有抑郁癥狀,結果表明抑郁癥狀的流行率為18.5%,其中女性和男性的流行率分別為24.6%、9.6%;伊朗研究者〔10〕通過GDS-15(≥5分表示有抑郁癥狀)調查發現,伊朗60歲及以上老年人抑郁癥狀的流行率為43.4%,且女性的流行率是男性的1.64倍;Carrière等〔11〕通過流行病學調查中心抑郁量表(CESD-20),≥16分表示有抑郁癥狀,調查發現法國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抑郁癥狀的流行率為18.4%,其中女性為25.0%,高于男性的9.1%。
國內不同地區抑郁癥狀的流行狀況也不盡相同。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CHARLS)使用CESD-10調查發現,40%的中老年人有抑郁癥狀(≥10分表示有抑郁癥狀),其中,47.6%的女性有抑郁癥狀,男性為32.1%〔2〕。有研究使用CESD-20(≥16分表示有抑郁癥狀),調查發現中國臺灣地區老年人抑郁癥狀的流行率為5.2%,女性和男性的流行率分別為6.7%、3.4%〔12〕;一項在西安開展的調查通過GDS-30(≥11分表示有抑郁癥狀)發現老年人中有27.0%患有抑郁癥狀,女性(31.2%)比男性(21.5%)高〔13〕。
2.1 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是指老年人從家庭、社會等途徑獲取的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分為工具支持和情感支持〔8〕。隨著我國城市化的發展,老年人獨居、缺少社會支持等現象日益增多,成為抑郁癥狀的高危人群。相關研究〔8,10〕表明,缺少社會支持是抑郁癥狀發生的風險因素。有研究〔8〕從工具支持和情感支持兩個方面分析社會支持與抑郁癥狀發生風險的關聯,結果表明情感支持相對于工具支持具有更強的保護作用。如美國一項研究〔14〕發現,擁有情感支持可以減少晚年抑郁癥狀的發生,而工具支持未觀察到類似的效應。其原因可能是相較于工具支持,老年人更容易獲得情感支持,且情感支持可以緩解老年人的抑郁癥狀。國內相關研究較少,中國臺灣老年人的研究〔12〕發現,缺少社會支持的女性發生抑郁癥狀的風險高于男性。
2.2 負性事件 負性事件是指生活中引起心理平衡失調的事件,諸如經濟危機、健康問題、配偶或親人死亡等〔12〕。在一項前瞻性病例對照研究中,荷蘭研究者〔15〕發現嚴重負性事件導致老年人抑郁癥狀發生風險增加了22倍,而中等程度的負性事件觸發抑郁癥狀復發。美國研究者〔16〕發現經歷過負性事件的老年人隨訪2年后發生抑郁癥狀的概率是正常人的2倍以上。為了探索負性事件與抑郁癥狀之間是否存在雙向關聯,Phillips等〔17〕對蘇格蘭老年人進行追蹤調查,發現經歷的負性事件數與隨訪5年后抑郁癥狀呈正相關,反之則無統計學意義。這可能是由于老年人經歷的負性事件通常較為嚴重,且老年人的耐受能力下降,更容易發生抑郁癥狀〔15〕。
國內也有相關研究表明負性事件與抑郁癥狀有密切關聯,但大都為橫截面研究〔13,18〕。調查發現,在過去2年里經歷≥3件負性事件的陜西省老年人發生抑郁癥狀的風險是正常人的3倍〔13〕。另一項調查〔18〕也表明負性事件與山東省老年人抑郁癥狀有關,值得注意的是,該研究還發現社會支持能減少負性事件的不良影響,提示給予更多的社會支持可能有利于預防抑郁癥狀。
2.3 應對方式 應對方式是在面對應激事件時所采取的預防或減少威脅和傷害的方法或手段〔19〕。相關研究〔14〕表明,如何處理應激事件比應激事件本身對個人抑郁癥狀的影響更為顯著,不同的應對方式影響著抑郁癥狀的嚴重程度。應對方式主要分為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積極應對主要是直面問題并采取措施,尋求幫助以減少負面影響;而消極應對主要包括回避、否認和自我安慰等〔19〕。不同應對方式與抑郁癥狀發生風險的關系尚不明確,但目前大多研究認為積極應對方式與抑郁癥狀呈負相關〔19〕。由于橫截面研究尚不能得出準確的結論,所以挪威研究者〔20〕基于大量臨床和社區老年人的縱向研究,發現積極應對方式與抑郁癥狀呈負相關,但是采取諸如回避等消極應對方式與抑郁癥狀呈正相關。這可能是積極應對方式可以調節生活壓力對抑郁癥狀的影響,從而減少抑郁癥狀的發生。
國內的相關研究也得出類似的結論。浙江一項研究〔21〕表明,抑郁癥狀與積極應對方式呈負相關,與消極應對方式呈正相關。采取消極的應對方式,問題不僅得不到很好的解決,還會增加老年人的抑郁癥狀。劉家僖等〔22〕研究結果與該研究類似,且發現人際不信任在消極應對方式和抑郁癥狀的關系中起到中介效應。
2.4 人格特征 人格特征可分為五類:外向性、宜人性、盡責性、開放性和神經質〔19〕。有研究〔23〕表明,外向性、宜人性、盡責性和開放性人格與抑郁癥狀呈負相關。其機制可能是外向性和宜人性人格特征者不僅較為自信,且信任他人,擁有較多的社會交往;盡責性和開放性人格特征者傾向于采取積極應對方式,均較易獲得社會支持,從而減少抑郁癥狀的發生風險〔19〕。神經質人格特征是抑郁癥狀發生的重要風險因素。O′Shea等〔24〕基于美國健康與退休調查縱向數據發現,神經質人格特征對抑郁癥狀有預測作用。其機制可能是神經質人格特征與消極應對有關。高神經質人格特征的老年人不擅長人際交往和排解不良情緒,尤其是在經受負性事件時,耐受能力差,敏感性高,較少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極易導致抑郁癥狀的發生。識別高神經質的人格特征有助于識別抑郁癥狀的高危人群,從而有利于進行有針對性的預防。毛丹旦等〔25〕也發現內蒙古老年人神經質人格特征與抑郁癥狀的發生呈正相關。
抑郁癥狀是老年人常見的精神疾病,且女性的流行率普遍比男性更高。不同國家、地區之間,老年人抑郁癥狀的流行狀況差別較大,這可能是由于不同研究使用不同抑郁量表或采用不同界值、不同研究設計等導致的。因此,在進行國家間或地區間抑郁癥狀流行狀況的比較時要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