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曉駿 華俊萍
現代網絡技術發展打破了教育的時空邊界,為教師與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教育舞臺,教、學、評、測等在技術的推動下顯著變革。移動互聯、大數據、云計算等為“互聯網+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然而,教育有別于其他互聯網產品,線上課堂并非單向的信息傳送,其特殊的功能和屬性呼喚在線教育的溫度和理性。蘇州線上教育最初只是將文本、題庫、音頻、影像等學科資源進行整理、上傳與共享,主要為學生解決了優質教學資源緊缺的問題。形式上結合了互聯網,實際上是傳統課堂教學的有限延伸,可以看成線上教育的1.0版。
隨著新理念、新技術引入以及在教育上的深度應用,“翻轉課堂”“微課”成為教育實踐研究的熱詞,線上教育進入2.0時代。這一時期產品的主要邏輯是復制線下教學到線上,主要工作是動員全體教師參與制作,在尊重學生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的前提下,將系統知識碎片化傳授,突出課堂教學中某個學科知識點(如重點、難點、疑點)的教學,或反映課堂中某個教學環節、教學主題的活動,內容精簡,學習時間靈活,問題聚集,主題突出,方便學生個性化學習、移動化學習、泛在化學習,也適合教師觀摩、評課、反思和研究。
然而方興未艾的“翻轉課堂”“微課”的應用與普及遭遇了“水土不服”的問題。一方面中小學普遍“教學活動過度”,在校時間長、課后作業多、可支配時間有限使得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不大。另一方面受到工作壓力、設計與制作技術的制約,教師提供的微課視頻良莠不齊,展示內容單一,很難形成體系,同樣難以突破傳統課堂的框架。在此背景下,蘇州線上教育3.0版應運而生。
蘇州線上教育以“名師、全過程、全免費”為核心理念,提供名師課程資源、名師網絡答疑、名師在線直播、學習行為數據分析四類教育服務。
線上教育3.0版平臺互動性強。在“直播中心”模塊,學生可通過關鍵詞搜索觀看名師直播課;在“問答中心”模塊,學生只需點擊按鍵就可以直接提問,完成即時溝通;在“學習中心”模塊,學生可自主進行考測,系統可以生成個性化錯題評測卷。課堂直播后,平臺將每個學生的參與情況反饋給各學校,便于各學校教師根據班級學生參與情況而制定新的學校授課計劃。
線上教育設計的理論基礎與“翻轉課堂”相同,都借鑒了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最近發展區理論等。
所以,無論是線上教育,還是“翻轉課堂”與“微課”,都重在突出讓學生自己掌控學習,學生不必緊繃神經擔心跟不上節奏。二者都增加了互動與交流,讓教師有時間與學生完成信息反饋與個別指導。此外,二者都強調家長為學生營造必要的學習環境,鼓勵家長成為更好的學業支持者。
“翻轉課堂”在推行一段時間后,我們發現其易受到教師個體專業教學能力與所在學校信息技術支持能力的制約,有其明顯的短板。然而,線上教育發揮了自上而下行政執行的優勢,有一流硬軟件及運行資金支持,有專業教研團隊進行策劃統籌,有強大的技術團隊進行拍攝與流程化發布,更有全市名優教師團隊的傾力參與,構建了一種基于“翻轉”卻更為強大的線上線下、課內課外的混合教學路徑。學生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隨時隨地進行自己所需要的學習。具有高度的靈活性與自主性。對重、難點內容,更是可以重復播放,反復收看。
從私塾制教學到班級集體授課是學習形式的一大巨變。如今在網絡和E+互動平臺的支持下,線上教育或將改變班級授課制的生態,轉而創造一種融合育人的新范式。這個范式的基本特點是:
線上教育推進后,家庭與學校教育邊界趨向模糊。家庭、社區成為孩子個性化學習的主要場所,而學校是師生、生生互動討論、輔導交流的學術中心,也是同學之間共同活動與成長的樂園。教師與家長都是孩子的學業發展與生命成長的監護人。家長無疑會在學習習慣培養與學習環境保障上發揮更多作用,教師則更多地扮演“益友”的角色。根據線上教育的直播預告,教師與家長都可以幫助學生提前選課,家長也可陪伴并同步了解孩子在線學習的情況。
這樣的學習模式,有利于家庭與學校教育的融合。
線上教育給學生帶來的巨變之一就是同一學科有兩個甚至更多的教師。線上教師是名師,面向全市上課并在線答疑。開放式課程要兼顧不同區縣、不同層次的學生,既要語言精練、條理清晰,又要有趣有料、張弛有度,這需要進行大量的需求調研與獨具匠心的設計。
線下教師組織混合式教與學,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課。在直播時,他不僅關注直播授課與檢測的內容,還收集有價值的在線問題以備進行二次討論。有的放矢地組織學生內化知識、培養能力,避免信息的零散和無序化,有效地實現“翻轉課堂”落地。
線上教育整合了前沿教育實踐成果的精髓,厘清了線上線下、課上課外的學習任務,既防止教師個體通過專業性較差的錄課,借“翻轉”之名行“灌輸”之實,也防止了課堂被新技術綁架而使教師淪為“甩手掌柜”。師生乃至家長共同規劃學習任務,學生自主安排學習與練習節奏,學生的課業負擔必然變得可控。線上教育秉承了翻轉課堂的優勢,使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收者向探索者轉變,使得因材施學、因材施教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