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亞棟,洪蕾
蕭山區寧圍中心幼兒園,浙江杭州 311215
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相較于按照傳統教學方法引導幼兒探索音樂知識,游戲化的創新方法往往更能激發他們的參與欲望和探索興趣。因此,越來越多的幼兒園開始圍繞音樂活動設計游戲課程,旨在以此促進幼兒在輕松氛圍中的音樂素養提升。但游戲化教學畢竟是一種全新的教育方法,其實踐仍舊存在一些不足,這也就意味著,深入分析其應用之法是十分緊要的。
一般來說,在提及音樂活動時,首先映入腦海的是“唱歌”,但本質上的音樂探索活動,還離不開“聽”和“創作”。對幼兒來說,想要讓他們在音樂活動中更迅速地進入探究狀態并有所收獲,聽是不容忽視的一個環節。因此,教師可以嘗試在“聽”的方面設計游戲,將精心選擇的游戲素材利用多媒體等工具進行展示,并播放與之相關的音樂文件,要求孩子們一邊聽音樂、一邊觀察游戲素材,引導他們對素材與歌曲之間的內在聯系展開想象、甚至鼓勵他們模擬游戲素材中的人物動作打節拍[1]。這樣一來,枯燥的“聽歌學習”變成了“觀察與模仿”游戲,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必然會更加高漲,效果也自然會更好。
例如,在《我是一個粉刷匠》音樂活動中,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示趣味動畫人物如小豬佩奇等一邊哼唱該歌曲、一邊粉刷墻壁的游戲素材,引導幼兒聽歌曲并觀察人物動作。同時提出“小豬佩奇現在在做什么?它的動作可以與哪一句歌詞對應起來?”的“聯想搶答”問題,引導他們進一步對音樂相關動作展開想象。如此一來,幼兒頭腦中形成的音樂畫面是動靜結合、生動活潑的,其學習效果必然會更好。
關于故事演繹,實際上鼓勵孩子在“學音樂”、“唱歌曲”的過程中演繹歌曲背后的故事情節,設計表演或“你畫我猜”的游戲。由于幼兒思維尚處于較低層次,往往難以理解難度過大的音樂內容,因此在設計幼兒音樂課程時,通常會選擇一些故事性較強的素材,其情節跌宕起伏、趣味十足,能夠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因此,在面對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嘗試引導幼兒演繹相關故事,使其在演繹過程中對歌曲情節展開深入思考,進而對歌曲內涵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在這一過程中,當情節演繹難度較大時,還可以以“你畫我猜”的簡單游戲為引入,先選派一名幼兒演繹簡單動作、讓其他孩子大膽猜測,如此往復,使其對簡單情節或人物動作形成更深入的了解,為后續整體的故事演繹奠定堅實基礎[2]。
例如,在《熊跳舞》音樂活動中,教師就可以結合孩子們喜歡的動畫片“熊出沒”播放“熊跳舞”的動畫,先鼓勵他們觀察并尋找其與所學歌曲之間的聯系,再讓一名幼兒演繹“熊跳舞”的動作,再引導其他孩子猜對應歌詞,最后鼓勵他們演繹整個“跳舞”的故事。這樣一來,活動一直都是動態的,孩子們也是動起來的,“提高幼兒音樂律動力”活動目標自然能更好地實現。
最后需要一提的是,想要讓游戲化音樂活動的價值在最大限度上發揮出來,評價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思維尚不成熟,幼兒極易在游戲活動中出現“只玩不思考”或“無法意識到自己在游戲活動中存在的不足”等表現,這不僅會影響他們對當前歌曲內容的學習,還會限制其后續發展。因此,教師應緊密觀察孩子們在游戲活動中的表現,并以委婉的語言及時指出其在不同環節暴露出來的問題,設計能夠幫助他們調整相關不足的簡單游戲,再次借助游戲幫幫助幼兒走出認知誤區[3]。此外,還要注意對表現突出孩子的積極鼓勵,以表揚的語言贊賞其積極參與游戲或思考音樂內涵的行為,進一步增強其音樂探究自信。
例如,在《小小鳥》音樂活動中,面對一些孩子無法很好地演唱“你親親我,我親親你,碰一碰,碰一碰,飛走了”的問題,教師就可以先委婉評價并指出不足,再設計“手指親一親”的簡單游戲,引導幼兒用兩個指尖的觸碰模擬“小鳥親一親”的動作并哼唱相關內容,使其沉浸在“你親親我、我親親你”的趣味氛圍下,促進其更好的表達。
總而言之,從幼兒獨有思維方式和知識結構出發,設計游戲化教學活動有助于激發其學習興趣,對其知識理解與掌握均大有幫助,可以使他們獲得更好的音樂學習體驗。幼兒教師應對此形成正確認識,積極在音樂活動中添加有創意的游戲元素,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快樂學習、健康成長,以此促進其在音樂領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