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杠
江蘇省常州市鐘樓實驗中學,江蘇常州 213023
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決定著我們的語文教學是要引領著學生大量的品味、欣賞語言;朗讀、背誦、積累語言;內(nèi)化、組織、表達語言的。這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熏陶、訓練、實踐的過程,決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欲速則不達。所以,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就特別強調引導學生養(yǎng)成靜下心來潛心會文,咬文嚼字,品味語言和“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讀書習慣;養(yǎng)成一讀書,就善于對語言文字進行再創(chuàng)造,在腦海里浮現(xiàn)出畫面的良好讀書習慣;養(yǎng)成一看到好詞佳句就記一記,背一背,吟一吟的良好讀書習慣。
學生的生理、心理、智能等方面的發(fā)展決定著他們的認知是有一個逐步成熟的過程的。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的能力是必須一步一步穩(wěn)中循序漸進地進行培養(yǎng)的,沒有走穩(wěn)就要跑,到頭來,是既不會走更不會跑的。語文基礎訓練必須按照年段循序漸進形成整體。
語文課雖然不是藝術課,但語文教學與藝術課的表現(xiàn)形式有相通之處,如生動形象,扣人心弦,注重情感的抒發(fā)以及形式的多樣化等。上好語文課,需要構建語文教學的藝術氛圍,通過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達到最佳的藝術效果。追求語文教學的藝術性,拓寬語文教學的課堂范圍,摒棄單純傳授語文知識的枯燥乏味的教學觀念,使語文課堂教學成為有血有肉的可創(chuàng)造的藝術天地,具有重要意義。
現(xiàn)代社會已處于信息時代,信息的更新速度日益增快,學生往往對龐雜的信息卻不知道如何選擇。比如學一篇課文,面對課文眾多的知識點,學生常常不知道學什么,或作走馬觀花似的瀏覽,或看電視似的直解畫面而不做思考。錢夢龍老師在這方面走出了堅實的一步。錢老師的課堂常常是學生自己便能提出問題,再分析解決問題而化為自己所有的能力。他對一篇課文設計為三個問題,一是寫了什么,二是怎樣寫的,三是為什么要這樣寫。這也就是使學生自己解決知道要學什么的問題。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可見,學生學法的指導已是刻不容緩、迫在眉睫,它是語文教學科學性的集中體現(xiàn)。教師對學法指導的方式是具體多樣的,并不拘泥于某種具體的模式,但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語文學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學科。魏書生曾談到:“我們應當教育這些普通孩子一點做人之道,以使他們將來能在困難的環(huán)境中使自己能夠靈活自處,教給他們一點抵御腐朽觀念的能力,教給他們回擊白眼、譏諷的能力”。在教學中,必須注重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做到“文道合一”。
教學藝術包括課堂教學的藝術、課堂管理的藝術以及優(yōu)化教學的藝術。在當前的教育體制中,課堂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向課堂教學要質量實質就是講求教學藝術,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教學活動是雙邊活動,教師與學生相互合作,這就需要教師具備與學生交流的教學技能,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出發(f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需要,采取多種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活動中,既要調動學生的智力因素,又要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既要解決知識認識問題,更要注重情感、情緒和意志力的培養(yǎng)。
在課堂教學中,將文本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教他們讀,教他們思,教他們寫,去探索、發(fā)現(xiàn)和表達他們感受到的外部世界和心靈世界,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yǎng)成,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一粒沙里看世界”,我們雖然被生活固定在某一個點上,但藝術家的的靈感和特質可通過一語、一詩、一畫、一文去展現(xiàn),通過新奇大膽的想象、豐富的情感去實現(xiàn)。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jīng)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和觀念,豐富教學內(nèi)容,求得新的發(fā)現(xiàn),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