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偉,孫玉帥
1 阿城區舍利中心小學校,黑龍江哈爾濱 150300
2 阿城區交界中心學校,黑龍江哈爾濱 150300
21 世紀,我們進入了信息時代,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的教學形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傳統的以講授為主,一方講臺、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根教鞭,現在以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為主。多媒體演示系統、白板教學、錄播教室等,已經進入我們的學校,走進了我們的課堂,我們也進入了教育+時代。那多媒體技術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下面我就談一談,我是如何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
傳統的教學模式創設情境就靠老師的語言描繪達不到理想的預期效果。學生聽的模糊、想的朦朧,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這時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就能達到預期效果,給學生創造出身臨其境的感覺。我在執教《枯葉蝴蝶》一課時,運用軟件制作圖片展播環節,一幅幅唯美的圖片:有五顏六色的花朵,有翩翩起舞的蝴蝶,有叢林中亂竄的小鹿,有清晨里鳴叫的翠鳥,一張張圖片在動畫效果的切換中,給學生營造出美的意境,讓學生走進自然、體驗自然、感受自然,在圖片的轉播中,一首輕音樂響起,讓學生仿佛身在自然中。這時再出示枯葉蝴蝶圖片,鮮活的生命在心房里跳動,與眼前的枯葉形成鮮明的對比。讓學生終身難忘那一片孤零零的枯葉。此時不需要什么生動的語言,那一張簡單的畫面,牢牢抓住了學生的眼球,這就是枯葉蝴蝶,一個生命力全部偽裝起來,把自己變成了一片枯葉。當別人炫耀自己的美麗的時候,他卻把自己所有的美都隱藏了起來。運用多媒體技術來創造情境,讓我們省去了千言萬語的形容,還能讓學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最后達到情感的升華。我在執教《飛吧,你飛吧》一課時,小蘿卜頭和學生們太遙遠,孩子很難理解他那種渴望自由的心情,也無法做到感同身受。在反復朗讀中學生初步了解了小蘿卜頭的心情,這時我運用多媒體技術播放了小蘿卜頭電影中的片段,看著那圓圓的腦袋,干瘦的身體,和那渴望的眼神,那雙小手輕輕碰著的那只蟲子。這一刻學生們懂了,那就是向往自由,那就是渴望自由,那就是追求自由。一個剛生下來就住在牢籠里的孩子;一個剛出生海出生就在黑暗中的孩子;一個剛出生就沒有自由的孩子、一個簡單的動作,一句簡單的對話,一個單純的眼神。自由,自由,自由!學生們的心感受到了,學生們的心理解到了,那就是渴望自由!課程的尾聲,我又播放了一段,寫給小蘿卜頭的歌。歌聲中一句句臺詞書寫著小蘿卜頭短暫的一生。學生們聽著聽著,眼角仿佛有些濕潤,聲音仿佛有些哽咽,他們靜靜的,靜靜地聽著,靜靜地感受著,靜靜的思考著,自由,自由,自由!雖然他們再也回不到那個抗爭的時代,但我們盡量用多媒體技術還原。也正是擁有了這樣的技術,讓學生更能體會到文章中的內涵。
小學語文教學中識字寫字是重中之重。如何來解決生字詞的教學呢?自從多媒體技術走進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就嘗試制作針對寫字教學的課件,生字的結構及書寫順序和書寫演示,讓學生簡單直接的觀看。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減輕了教師的書寫負擔。比如我在執教部編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井底之蛙》一課時,本課要求會寫的字一共有十個。通過課件演示書寫過程,學生書空模仿這樣大大的提高了識字寫字效率。往往一節課只能精講三四個生字,而運用了多媒體技術,課后生字每個都進行了細致解讀,并完成書寫任務。
四年級上冊的《走月亮》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我在閱讀教學時,盡量運用美的教學語言引導學生自己讀,自己體會。上課伊始,我利用多媒體播放flsh 動畫:在月光如水的夜晚,一對兒母女悠閑地漫步。此間,配以優雅的音樂。動畫結束,孩子們還沒有從情景中走出來,我順勢引導:明亮的月光下,周圍是那樣靜謐、美麗。在小路上,小姑娘牽著媽媽的手,走在月光下。多么幸福,美好呀!這節課,就讓我們再次隨著作者一起和阿媽手牽著手“走月亮”。晚飯后和媽媽手牽手散步是孩子們最愿意做的事情。孩子們很容易就走入文本意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們因趣讀書,更能體會自己那種美好的境界,使學生產生如身臨其境的感覺。“皎潔月光”圖,“月下溪景”圖,“秋蟲唱歌”,夜鳥拍翅、魚兒躍水的“安寧祥和夜景”圖,村道收莊稼前“修一修,補一補”的“淳樸的鄉村風俗”圖,果子香甜,掛滿枝頭的“一派豐收”圖,自家田地種油菜,栽水稻的“辛苦勞作圖”這么美好的畫面,誰能用你的朗讀來體會體會呢?學生通過朗讀宣泄看到這般美麗的景色時的心情。通過我的引導,學生的親身感悟,不由自主地走進一幅如詩、如畫、如室外田園般的畫卷中。同時讓我們感受到了濃濃的親情。
多媒體技術與課堂教學形成了完美的結合,讓課堂不在沉悶,讓學習不在枯燥,多媒體技術將成為改變教學的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