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隆香
青海省格爾木市郭勒木德鎮東村逸夫學校,青海格爾木 816099
新課標強調“歷史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社會性與綜合性特點,教師需關注教學創新問題[1]”。因此,需積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發掘網絡教育資源,促進對優質教育素材的整合,提升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與科學性,助力教學工作的與時俱進。這便需要教師重視對微課的運用,充分把握其教學特點,使學生在生動授課、多元思考、直觀感受、深入學習中,具有唯物史觀,走進歷史事件與英雄人物,具有初步的歷史理解與史實觀念。
導入環節是初中歷史課必有的環節,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可以對課堂教學中講授的知識進行提前了解,可使學生有效掌握歷史知識的背景,產生對將要學習的歷史知識的興趣。在導入環節應用微課,應當快速吸引學生的歷史課堂學習注意力,提升教學有效性。在傳統歷史教學導入環節,基本靠口述或制作好的PPT 進行知識展示[2]。譬如:教師口述相關歷史故事,介紹課堂的教學內容,或用PPT 展示歷史知識結構圖等,這樣的導入教學定式,無法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
利用微課卻可以用動畫或視頻的形式展示歷史知識或歷史事件或人物的背景知識,通過視頻或動畫可以做到圖文并茂,以便促進形象施教。例如:人教九年級上《第一次工業革命》教學前,教師可在導入環節可以利用微課給學生展示工業革命給人類生活帶來的便利與進步,通過篩選有益網絡素材,以短視頻播放的形式向學生介紹火車的發展史,可從最原始的英國人發明的蒸汽機到現代的磁懸浮列車;可以用最原始的汽車與現代的無人駕駛汽車進行對比,讓學生感受到工業革命必要性。通過多角度展示、案例引入,讓學生回顧科技發展歷程,其對人類生活、社會生產帶來怎樣的影響,讓學生明白工業革命的重要意義,深入學習,進而提升學習效果。
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積極運用微課,有助于促進教師的多元化授課,增強學生的自學能力。例如:教師可結合歷史知識板塊內容,引入小課題研究、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通過微課施教,促進學生循序漸進的深入探索,使他們真正地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中心,感受歷史發展的脈搏,具有深切的愛國情感與民族自豪感。通過在授課環節應用微課,增強中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并使其進行相互交流與學習探討,形成新的認識。
例如:在人教七年級上《秦統一中國》教學中,可播放熱播影視劇《大秦賦》中的相應片段,引出網友對千古一帝秦始皇的評價,有人說“正是因為有秦始皇這樣大格局的帝王,才有了中國的‘大一統’。使我國沒有像歐洲那樣,呈現眾多小國林立的局面”、“秦始皇焚書坑儒,造成歷史的倒退,他也是暴虐之君”等。
鑒于中學生歷史學習感受、思維發展情況、知識消化等存在較大差異。在課堂施教后,教師應重視對微課的運用,幫助學生加深知識印象,使其展開個性化學習探索。
例如:在八年級上《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狂潮》教學后,教師可制作多層次的知識鞏固課件,分發給歷史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使學生觀看相應教學資料、教師精選的視頻文件,透過歷史人物與事件發展,溫習、理解不平等條約的內容及影響。
綜上,基于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背景下,教師應當具有信息素養,加強微課在歷史課堂中的應用[3]。進而,促使學生產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興趣,將抽象的歷史知識形象化,使枯燥學習變得趣味化,讓學生更真實地感知歷史、走進歷史,掌握歷史知識。同時,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應用微課時要做到科學合理,不能為了“省事”,而對微課產生依賴性,這樣只會浪費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耗費學生精力,無法有效提升歷史課教學效率,反而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教學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