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強
平度市田莊鎮官莊中學,山東平度 266700
物理學科的形成與發展都建立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之上,因此其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將生活化的情境引入到物理課堂教學中,需充分意識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性,對生活中的物理現象等予以重點關注,借此將其作為教學素材,恰當地應用到課堂教學環境中。靈活化的教學模式有助于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對理論內容的學習與實踐探究中。
盡管物理知識來源于生活,但其依然包含著大量的定理、定律及法則等,抽象化的知識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學生的學習難度,使其難以形成對物理學科的學習熱情。這就要借助于生動教學情境的構建,幫助學生進行深入理解,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討論活動,或是合作實踐等學習活動中。教學情境的創設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增進對物理知識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在構建問題情境時,可以以生活中常見的生活現象為切入點,引導其學會對理論性內容予以靈活運用,最大程度上貼近學生的認知基礎。
例如,教學《內能》一節時,教師可以首先提出問題:在寒冷的冬天,有什么方法可以讓手暖起來?結合實際生活中的經驗,學生可以很快答出兩只手搓手、摸著熱水袋取暖,或是用嘴哈氣等,那么按照所學的內能知識將這些方法予以歸類,學生便可以更加準確地掌握改變內容的兩種方式,一是做功,二是熱傳遞。以生活化問題為切入點的物理教學更能夠貼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獲得更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學生在初步接觸到物理課程時,必然會在不同程度上產生畏難感,如若忽視了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及其學習方式的科學引導,就會對后續課程教學的高效開展造成負面影響。結合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引生活元素于教學中,是培育學習興趣的關鍵。
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是創設生活化情境的基礎與關鍵所在。教學中,教師應圍繞教學重點內容,恰當地引入生活化的教學元素,重視對生活實例的巧妙運用,并將其靈活地運用到對理論知識的分析與講解過程中,引導學生從認知經驗中理解并領悟物理知識、物理思維與物理規律。
生活經驗的積累源于對自然現象的仔細觀察,這對培養并強化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與總結能力大有助益,也能夠為后續理論知識的深入學習奠定堅實基礎。在實例分析與講解過程中,教師應重點圍繞對自然現象的分析與講解,啟發學生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創設真實化的教學情境,逐步提高物理課程的教學效率。
實驗是初中物理的重點教學環節,在培養并強化學生個人學習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實驗教學可以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自主探索問題的解決辦法,實現實踐學習與理論學習的緊密結合。將現實生活中的常見材料應用到實驗教學中,有助于增強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例如,在學習變阻器相關的知識內容時,可以讓學生利用燈泡、導線、插頭與燈座等材料,了解并制作生活中的變阻器,將電位器、燈泡與燈座等連接起來,現場一個串聯電路,然后通過插頭接入家庭電路,這是對電位器予以手動調節,便可以觀察到燈泡的亮度會發生變化,或是由亮變暗,或是由暗變亮。對教材中的變阻器相比,實驗活動能夠進一步增強學生對變阻器使用原理的了解,使其擁有更加真實的學習體驗。
在現代化教學背景下,初中階段的學科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有限的教材課本,應對教學內容與素材的拓展予以重點關注,結合具體的教材內容,適當引入生活中的熱點話題,從中引出對理論性內容的解析,這也是改進并優化現有教學模式的有效途徑。緊隨社會熱點,拓展課堂教學內容再一次體現出物理與生活間的緊密相關,為生活化情境在物理課堂中的創設奠定了良好基礎。在此過程中,也可以讓學生從單一化的學習模式中脫離出來,從不同的角度上理解、觀察并分析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助力個人學習能力與思維水平的提升。
例如,在講解“密度”這一物理概念的相關知識時,便可以引入真假黃金的辨認話題,在社會生活中,對真假黃金的分析與辨認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那么,從密度的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的話,涉及到哪些物理原理呢?以社會熱點話題為導入點,可以有效帶動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其進一步深入到對理論內容的學習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