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大為
摘要:從傳統的手工生產到較現代的機械生產,再到現在還在飛速發展中的信息化生產。人力資源管理也在隨著企業生產方式的改變(包括生產類型的改變、管理方法的改變和組織體系的改變)而改善,從最初的單純強調最高效發揮人的價值到現在以人為本,培養人才,重視創新與企業人才的長遠發展。當然,信息化的發展與管理的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也逐漸顯露出來,給經濟發展、企業運作和人才流動的協調發展帶來了挑戰。
Abstract: From traditional manual production to modern mechanical p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production which is still developing rapidly,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s also improving with changes in the production methods of enterprises (including changes in production types, management methods and organizational systems), from simply emphasizing the most effective use of human value to people-oriented talented training and emphasizing innovation and long term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and talents. Of course, the problem of the imbalance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zation and management has gradually emerged, which has brought challenges to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usiness operations and talent flow.
關鍵詞:企業管理;數字化;認知
Key words: business management;digital;congnition
中圖分類號:F272.92?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19)36-0122-03
1? 高效數字化的運營體系
1.1 生產數字化
水利水電工程主要是對自然界中的地表水或者地下水進行調控與分配,以發揮趨利避害的作用。在防止洪災與干旱等自然災害的同時,利用水資源造福人類,比如進行發電、灌溉、供水、旅游、養殖等甚至是改善生態環境。相應工程的水工建筑物也種類繁多,功能多元。通用性水工建筑物就包括擋水、泄水、進水、輸水以及河道整治等等;專門性更是包括水電站建筑物,渠系建筑物和過壩設施。因此工程量大與工程復雜是水利水電工程的特點之一,工程建筑的精細化也是其特點,因為某個細節稍有疏漏整個工程都會受到影響。因此采用數字化生產模塊的方式進行生產很有必要。生產線上可以增加更多的智能硬件進行數字化的管理,比如數控機床、智能工具、可重構生產系統、激光加工系統、傳感器、人工智能和認知計算等等。培養具有專業知識的技術人員,懂得操作新型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人力與物力。人力資源管理同時要采用更加先進的計算機技術,自動采集員工的基礎人事信息,并進行自動化管理,將各個員工分配到特定的崗位上,使其發揮最大的才干,與工作任務相契合,提高管理效率。這種人事分配相較于傳統的人事管理流程要更加全面和透明,做到了真正的公正化管理,也通過數字化生產分配精確制定人事決策從而降低了人事部的工作壓力,減少了人才流失。
1.2 產品流向數字化
通過數字化生產制造出來的產品也可以通過數字化管控進行高效分配。產品流向的數字化主要是在人與物的連接的基礎上面,增強物與物的連接,減少人的勞動力損耗。增加物與物的連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員工的工作量,使其能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其他需要人力的工作中。數字化的流向管理,將許多冗雜的信息轉換為可以度量的數字,從而依賴具體數字建立模型,轉變成二進制代碼通過計算機做進一步處理,使工作趨于現代化,物與物的對接,以及產品的流向在幕后計算,直接進行處理,提高了產品流向的效率。單一的、乏味的、機械化的工作被淘汰,員工有機會進行創造性的自主的工作,在最大的程度上提高了產品流向工作的附加價值。產品流向的數字化主要涉及到機器設備的聯網,傳統的老設備則也是靈活借助傳感器(如紅外線傳感器)等技術實現技術化,再根據具體的水利水電工程所需產品的限制的具體要求來實現數字化,改變“孤島式”的工序加工環節的現象,主體使用邊緣計算構架一并聯入數據中心。通過數字化計算結果,產品的流向也比之前人工的作業更加細化和準確,分批進行,逐一解決,將制造的產品效果更大程度地發揮出來,達到數字化以人為本的目的。
1.3 物流管理數字化
物流管理的數字化讓平臺涉及到許多產品和技術開發。相較于其他方面,物流管理的信息力量更大,因此出錯的可能性也越大。根據物流管理業務的需要實現多工廠、多工序、集團云、共享云等多個層次與級別的聯系與連通,從更高的層次和更寬的視角來進行檢測與運行,從而實現物流管理的優化。物流管理的數字化直接影響到產品的輸出效率,計算機可以采用直接式數控或者分布式數控,實現輔助集成系統的操作紐帶,形成信息集成與信息流的自動化以及物料流的控制和執行者的人機合作。物流管理數字化體現在在途透明化和庫存透明化管理、可視化高階運用的物流動態看板管理、產品運輸路徑優化和倉庫內運輸與裝箱路徑優化、軟硬件結合的智能化運輸車輛管理以及物流負責員工的行為預測和人物畫像的大數據分析。對于企業的物流網絡運作的規劃、協作與利用和企業的物流可投入性審核,建立成熟的跟蹤,分析與評估體系,充分運用大數據分析帶來的便利。企業物流管理數字化是一個過程,對每次的運行結果進行回顧與優化,總結經驗提升物流管理的水平。
1.4 采購數字化
采購需要接觸到消費對象,需要充分了解消費對象的需求。通過數字化的管理,可以接收消費者的信息。客戶的定制信息也可以傳播到生產的排產計劃,進過數字化的統計,再由員工進行定點采購確認,即可完成大規模的采購任務,且采購量除去預留的合理物料,不會出現過多的剩余,產生不必要的浪費。采購行為建立在數字化的物料定位,更加方便地統計采購的內容與數量,實現徹底的采購數字化。采購需要制定完善的計劃,從采購的詢價,進行多家對比,到供應商方面的溝通交流與管理,再到最后的采購合同,一環扣一環。集中采購的詢價可以直接用計算機進行數據收集處理與分析,之后由人力資源管理對運功踐行考核評選,合適人選負責和供應商談判,在確保合同無誤后進行接下來的工作。當然,采購也需要考慮到配額采購與齊套采購的問題,通過大數據分析銷售訂單,轉接到生產訂單,再來確定采購的范圍,更加具有參考意義。采購的管理涉及到設備運行狀態、備品條件、維修計劃與日常運作的管理,因此要通過設備基礎信息(也就是采購數字化)進行以上數據的分析與項目計劃管理提出的多個任務單向結合,進行采購計劃的制定。采購完成后,相應考慮到采購的庫存管理等工作。
1.5 銷售數字化
數字化銷售讓銷售體驗可以實現“零距離”,使線上購買與線下服務的模式成為可能。用戶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對商品進行了解與購買。在線下服務中,將線下產品體驗與云服務平臺進行有機結合,將收集的用戶體驗測試數據上傳至云端進行統計分析,或者制作專門的產品用戶體驗測試軟件,發掘顧客消費偏好和特殊需求,測試消費者的消費行為的特點,為消費者提供一套標準方案以定制更加個性化的服務。為市場營銷提供寶貴的信息。也可以建設線下服務用戶體驗中心,開展加盟與連鎖的經營,建立各個區域的服務平臺,為分散的客戶與企業提供更加方便全面的服務,擴大線下服務的覆蓋量。通過云計算技術對全國各地的線下服務中心進行有效的管理,不同的地域進行不同的用戶體驗大數據分析,更加具有針對性,為整個行業服務,提高銷售業績。互聯網讓數據的收集、獲取、挖掘逐漸深入,凸顯了經濟快捷的數據研究與預測對滿足用戶需求和提升用戶體驗的價值。在客戶信息基礎庫上,將數據庫升級為企業型數據庫,解決了各個部門要求標準不一,相互獨立甚至是相互矛盾而是數據雜亂無序的問題。用數據分析的結果來分組數據,組織存儲,為顧客提供細化的風險分析,同時對于目標客戶,推送更加精準的產品。
1.6 企業大腦的決策數字化
決策的數字化在于分析人力資源部門的工作性質,對總體進行科學的分析,比如工作可以創造的收益,員工分配的可調整程度,體系的未來發展等等,之后進行細致的分組。運用大數據管理將各個分組進行重組,使得人力資源部能從整體的局勢上觀察與掌控人力資源管理的發展,賦予了人力資源工作新的價值。此外,企業的一些決策性決定,也可以將大數據分析和這種重組式管理作為參考,進行制定與實施。以往以某一部門為核心的流程方案實現一條線的工作目標,如今數字化可以對多個工作目標進行整理歸類,提升整個作業流程的價值。數字化的人力資源管理系統使用透明的標準化的操作流程與授權機制對企業大腦的決策體系,執行體系與預估體系進行調整,傳統的金字塔型管理模式轉變為先進的平面網絡式管理形式。企業上級可以直接通過互聯網大數據和系統內部的業務分析工具直接了解到各個部門的工作細節與進展情況,也可以檢測人力資源部的工作情況,減少了冗雜繁瑣的層層審核與層層上報的中間環節流程,直接掌控最新的資料,進行中心的決策性問題研討,提升了整個運營管理體系的工作效率。信息的透明化和共享性也降低了工作的出錯率,提升工作質量。
2? 經營數字化的基礎保障
首先,內部運營和外部價值鏈實現信息化、數字化全覆蓋。從企業的價值鏈來分析,主要將其分為內部價值鏈與外部價值鏈。將外部環境與內部運營結合起來是新型價值鏈的發展趨勢。使用計算機等數字化工具,利用管理信息系統作為驅動,對企業的內部運營與外部價值進行大數據分析。參考外部價值鏈(比如企業的供應商、消費對象、物流服務)的數據,經過計算機處理,得到預測市場需求以及營銷風險的數據,根據不斷變化的市場局勢做出相應的調整,對企業的資源進行合理的分配。這種信息化、數字化的體系,其預測與計劃的功能,可以最大限度的增加經營活動的收益。協調全球網絡中的運營管理,使得內部運營與外部價值鏈信息化與數字化運用的范圍更加廣闊。
其次,端對端打通市場。端對端的業務運營能力隨著信息化的發展包含的含義也變得更加多元。從顧客的需求端出發到滿足客戶的需求端去;服務支撐從客戶的家里出發到客戶所要求的地方去;內部運營從流程的開始端到流程的結束端。可見端對端的業務運營能力直接體現了企業在業務提供領域的工作效率和成果。根據客戶的價值創造鏈,制作端對端的完整工作流程,并將其運用在企業信息化的體系中,使這些流程管理更加數字化,與此同時,將運行中收集的分析數據整合到企業的數據庫里面,從而實現端對端(從客戶中來到客戶中去)的有效連通,保證端對端的完美交互,真正做到端對端打通市場。
最后,運營信息能及時上傳到總部,總部通過大數據對信息進行決策。運營信息無法及時上傳與傳統的管理機制的弊端是密切相關的。而管理機制的障礙主要在跨部門合作方面,以往的跨部門的經營合作模式已經落后于時代,跟不上市場需求的發展節奏。因此企業要想去的長遠的發展,人力資源管理的首要任務之一就是打破部門之間的隔閡。各個部門之間協作,要講求共同進步,形成企業發展的合力。通過互聯網組建虛擬團隊來實現共同目標,在虛擬團隊中,其工作方向、工作進展、工作成果都是公開透明的,隨時都可以上傳信息到達總部。總部也可以站在一個全局的視角對工作進行監督與分析,隨時與各個部門進行交流,給出建議。當工作進行到一個階段后,運用大數據,對工作結果進行分析與經營的未來進行預測,做出決策,以實現利益的最大化。
3? 對數字化生產能力的認知
數字化制造技術是生產數字化的核心。數字化制造技術是以計算機網絡,數據庫,多媒體以及快速原型等技術為支撐的。根據顧客的要求,收集各方信息,如產品信息,采購信息,原料信息,工藝信息和資源信息等,進行統一的整理與分析,規劃和重組后,對產品進行設計,制造原型并進行功能檢測。
數字化生產方式是先進制造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生產數字化使得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科學管理技術和生產技術相互交叉、融合,相互作用、影響。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不斷完善的生產數字化,逐漸成為信息技術改變傳統制造產業和信息技術帶動產業升級的一大動力來源。
柔性化和敏捷性是數字化制造的主要特點,數字化能積極迎合市場的不斷變化,運用范圍也十分廣泛。除了儀器儀表、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的運用,3D打印技術也新興起來,數字化生產的發展空間是無限大的。數字化的生產技術不僅是實現自動化和智能化,還包括精密化,提高產品的精度和加工裝配的效率。
4? 小結
為落實企業管理數字化重構,除了重視數字化的基礎保障,例如連接內外部,實現全面覆蓋、加大各個部門與總部的聯系和交流和靈活運用大數據進行經營,也需要整合高效的運營體系,從生產數字化、產品流向數字化到物流管理數字化,再到采購、銷售數字化,以及企業大腦的決策數字化,優化各個環節的同時,不忘有效連接這些環節,使其成為一個能不停運作的整體,相互交叉,相互作用與影響。最后,要加強對數字化生產能力的認識,明白其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企業管理在吸收這些數字化管理的經驗時,也需要重構這些經驗,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學昌,習俊通.基于點云數據的復雜型面數字化檢測技術探究[J].計算機集成制造.
[2]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耶著.大數據時代[M].盛揚燕,周濤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3]洪一銘.數字化電廠人力資源信息化管理研究[J].人力資源管理,2015(09).
[4]褚梅.淺析新形勢下我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建議和啟示[J].經營者,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