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恩澤

中國人民銀行近日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9)》指出,2018年以來防范“黑天鵝”“灰犀牛”取得積極進展。“黑天鵝”是指難以預測且不尋常的風險,“灰犀牛”則是太過于常見以至于人們熟視無睹的風險,比喻大概率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灰犀牛”與“黑天鵝”是相互補足的兩個市場概念。人們對“黑天鵝”認識較早,它存在于各個領域,無論金融市場、商業、經濟還是個人生活,都尋覓得到它的影子。而“灰犀牛”概念直至2017年7月17日《人民日報》中才首次提到,當日的評論員文章指出: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需要增強憂患意識。既防“黑天鵝”,也防“灰犀牛”,對各類風險苗頭既不能掉以輕心,也不能置若罔聞。
近年來,央行對于將來可能顯現的“黑天鵝”和“灰犀牛”風險,強化日常風險監測與評估,做好各類風險處置預案。同時,在風險化解和處置過程中,把握政策節奏和力度,適時預調微調,防范“處置風險的風險”,有效保障了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平穩運行。總體而言,經過一年多的集中整治,我國金融風險正由前幾年的快速積累逐漸轉向高位緩釋,存量風險正得到有序處置,金融風險總體收斂瘦身,金融市場平穩運行,人民幣匯率保持基本穩定,在合理均衡水平上浮動,金融監管制度進一步完善,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但是,我們也看到我國經濟金融面臨的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一是重點領域風險仍然較高,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存量規模大等;二是重點機構和各類非法金融活動的存量風險仍然比較突出,互聯網金融特別是網絡借貸風險仍需關注;三是金融市場之間的風險交叉傳染可能性加大。因此,絲毫不能松懈對“黑天鵝”和“灰犀牛”的防范,絲毫不能松懈對可能發生的金融風險的警惕,防范“黑天鵝”“灰犀牛”尚須打持久戰。
首先要增強憂患意識。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金融十分重要,但也蘊藏著風險。金融業鏈條較長,外延難控,風險點多面廣,市場信息瞬息萬變,金融的應對敏感較為遲緩,價值實現過程又比較曲折,而外部干擾因素多、市場誘惑大。一旦發生風險,傳染速度快、覆蓋面廣。因此繃緊防范金融風險的弦,憂患意識一刻都不能淡薄。
其次,需要見微知著的戰略敏銳。要做到草搖葉想知鹿過,松風一起知虎來,一葉易色而知天下秋。無論是“黑天鵝”還是“灰犀牛”,都有跡象,只要有敏銳性,不馬虎不麻木,就能從蛛絲馬跡中感知風險的預兆,作出超前的決策,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
再次,要分類施策進行差異化應對。要按照防范金融系統性風險攻堅戰總體要求,針對不同風險分類施策,各個擊破。對可能造成擠兌風波的銀行風險,要主動及時出擊;對威脅金融穩定的重點領域風險,要及時“精準拆彈”,不打糊涂仗;對可能持續存在的潛在風險,要采取主動措施進行逐步化解,實現“慢撒氣、軟著陸”,以耐力應對破壞力,減少風險源對市場產生的振蕩;對于體制機制性不足,要持續推動監管改革,彌補監管短板,尤其是要防范監管不作為。
只要努力打好持久戰,“黑天鵝”不可怕,“灰犀牛”也沒有什么也不起,關鍵是要樹立起必勝的信心,無論是“黑天鵝”的突發性,還是“灰犀牛”的高概率性,我們都能從容應對。更何況我國有抵御亞洲金融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豐富經驗,經過20多年的市場歷練,我國金融體系日趨完善,銀行資本充足率、撥備覆蓋率高,財政赤字和負債率低,可動用的政策工具手段多,我們有足夠的智慧、能力和底氣筑牢金融風險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