賁能軍
[摘? ? ? ? ? ?要]? 在大數據背景下,大學生的學習方式產生了巨大的變革。大數據有著大容量、高價值以及多樣化的特征,能夠促使大學生群體學習方式的變革。具體來說,大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變為主動、由靜態變為動態、由孤立變為體驗。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大學生在學習過程、學習行為以及學習環境方面存在很多問題,這使大數據環境下信息安全較弱且內容嚴重失真。針對大數據背景下大學生學習方式中的問題與對策展開以下研究。
[關? ? 鍵? ?詞]? 大數據;大學生;學習方式;問題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 G715?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3-0014-02
一、大數據背景下大學生學習方式存在的問題
(一)資源的低效利用
大數據時代讓數據資源的更新換代更為頻繁,這一方面保障了資源的時效性,另一方面使新信息的涌現速度遠遠超過大學生的學習速度,學生失去對信息的掌控能力,產生一種不安全感。具身學習是學習者運用信息資源而產生的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學生被無窮無盡的信息所主宰,他們產生強烈的低效感。如有一名大學生說:“會忍不住想刷微博、短視頻,不知不覺一個小時過去了,不想浪費時間,但就是控制不住。”大學生選擇數字化學習資源導致學習時間的零碎化,注意力也不容易集中,從而學習效率低下。
(二)學習停留于表面
大數據使大學生在獲取資源上更加便捷。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完善,學生可以不用記憶,大數據會幫其歸類信息,并且根據關鍵詞推送有效的學習內容。這種便捷也往往成為大學生學習路上的“絆腳石”,使他們的思維和能力僅停留在表面,逐漸養成淺嘗輒止的不良學習習慣。反觀現如今的網絡資源,我們不難發現,其快餐化和視覺化的特點使其受到廣泛的歡迎,學生的目的在于快速輸入,思維過程已經被過濾,一名大學生說道:“只要記住幾個關鍵詞就能搜索信息,很多專業術語看著就煩,不想去思考”,這樣很難體會文字背后的真正意義,長此以往,他們的學習能力也會逐漸退化。
(三)教師不注重指導
區別與離身學習中教師對課堂的主宰,具身學習重在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根據實際調查顯示,在大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的指導作用并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學生感覺“很想與教師交流,可是一下課教師就匆忙走出教室,有時教師不回郵件,我覺得學起來很吃力。”教師的教學方式較為死板,僅停留在理論知識的講解上,忽視教學實踐活動的開展。此外,教師沒能堅持“因材施教”的教學方針,沒有發揮自身對學生學習的協助作用,這為大學生的心理帶來了些許的無力感。
(四)不利的學習環境
環境是保證具身學習得以順利開展的關鍵外因。然而通過實際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大數據背景下的學習環境依然還有許多不滿。如數字化資源鏈接個人隱私,使信息易泄露,很多學生反映會受到騷擾電話和短信,信息安全問題存在隱患;由于大數據是新興事物,所以目前為止技術支持不夠完善,這導致學習資源冗雜、缺乏辨識度,學生反映“網上資源太多,很雜亂;還有一些學生反映當前校園缺乏相應的學習空間,學習氛圍不夠濃厚,這些都是大數據背景下帶來的不利學習環境。
二、大數據背景下大學生學習方式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學生層面:學生的自制力比較薄弱
1.缺乏質疑精神
在對數字化資源進行評價時,很多大學生沒有耐性看部分篇幅較長的資源。信息化帶來了快節奏的生活,各種學習資源以“快、準、鮮”吸引學生的眼球,逐漸養成一種依賴心理,不去主動質疑和思考,簡單的鼠標點擊就可以通過搜索引擎得到答案,“不愿知其所以然”成為大數據背景下大學生的學習狀態。
2.自制力比較薄弱
主要體現在大學生的學習目標執行力低下、作息時間混亂等方面,很多大學生反映“制定學習計劃但經常由于一些原因無法嚴格執行”,也有很多學生并沒有制定計劃的打算,只是抱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心理進行學習活動。如此這般,大學生就會進入“放飛自我”的空間,在高中時期經過強烈的壓抑后得到釋放,帶來的往往是心理上的空虛,很多學生選擇唱歌、通宵玩游戲來釋放自己,久而久之,會迷失自我,同時也會危害身體健康。
(二)教師層面:教師數據運用能力不足
1.教師教學觀念落后
教師只是簡單地為學生輸送知識符號,學生成為知識的被動儲蓄者。千篇一律、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深入教師的思維中,他們缺乏革新教學方法的意識,更沒有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氛圍如同一潭死水缺少生機與活力。
2.教師欠缺數據應用能力
在時代不斷發展的今天,數據也在快速革新,很多教師不會主動提升自己,面對數據意識較強的學生,教師明顯喪失了與學生對話的優勢。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沒能有效運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欠缺利用數字化資源創設情境的能力。
(三)大數據背景:數據信息安全比較弱
1.隱私安全受威脅
如今的人們深處信息汪洋大海之中,與其說在體驗大數據帶來的便利,不如說是在消費自身的隱私安全,如APP注冊、網上報名、預約就診、手機電話、郵箱、住址等,個人信息無法避免地悄然間被收集,被一些有心之人坐收漁翁之利,電話勒索以及詐騙等現象屢見不鮮,更有甚者,買賣試卷答案、醫療就診信息等,這些都使大數據的運用面臨著嚴峻的考驗。更令人擔憂的是,大學生并沒有強烈的自我信息保護意識。
2.信息失真入歧途
海量學習信息數據的增加,會帶來學習結果的不準確性,這是錯誤數據亂入不可避免的后果。海量數據集合混雜數據源的融合導致信息失真加劇,也就是說,大學生無法避免一些虛假消息,這些容易使他們誤入歧途。大學生是通過數據觀測進行學習,殊不知,一些數據本身就是虛假的,這使學習活動失去了原有的意義。
三、大數據背景下大學生學習方式的優化途徑
(一)提升學生的數據素養
1.開設數據素養方面的課程
只有向大學生普及數據素養的含義,明確其重要性,才會得到學生的重視。(1)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的過程中,要以提升學生數據素養為導向,結合大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以及他們的專業設置安排課程,避免數據素質課程流于形式,學生才能真正學有所用;(2)在講與數據素養相關課程的過程中,教師要優化教學過程,針對學生的弱項進行強化訓練。如有的學生數據定位能力較弱,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這方面的學習資料并加以指導,也可以安排自主課堂,讓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學習,發現自己在收集信息、分析數據以及應用數據等方面的不足,主動向能力強的學生請教;(3)在結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制作本課程的知識思維導圖,代替書面考試完成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
2.開展豐富多樣的創新性實踐活動
創新性實踐活動是指由學生自己組建團隊,確定活動主題,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收集、分析和整理數據解決相關問題,最終達到內化知識的目的,完成自身的知識體系構建。此外,在硬件設施、專業問題以及數據處理上,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專業性的建議,提升他們的數據素養。
(二)營造綠色數據環境
1.設立專門的數據管理機構
我國相關部門在數據管理方面不是很重視,數據環境比較冗雜。因此,設立專門的數據管理機構,定期組織工作人員參與交流活動,全方面掌握數據情況,嚴格數據準入標準,最大化地消除大學生不利的數據隱患。
2.健全數據相關法律法規,嚴厲打擊數據犯罪行為
2014年“兩會”期間,“大數據”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出現,這充分說明對大數據的認識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建立健全大數據相關法律法規應該是我國接下來的戰略中心之一。以往出現的涉及黃、賭、毒等低俗的數據資源荼毒大學生,就是因為沒有對應的法律法規作為強制保障手段,一些違法分子抓住大學生的獵奇心理和法律的空缺乘虛而入,引導他們誤入歧途。因此,出臺相關法律法規能夠有效、及時地追究有關人員的刑事責任,將其上升至國家高度,從源頭上遏制一些不健康內容的傳播,從而大學生提供健康的數據環境。
3.優化圖書館、自習室等數字化學習空間
學校應該著力提升圖書館與自習室等學習空間的軟硬件設施,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空間,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圖書館、自習室等學習空間可以利用簽到系統收集大學生的學習時間安排,增設座位,并在復習高峰期設置座位預約服務。同時,對學習資源及空間利用率較低的學生進行智能預警,通過設置權限對其進行懲罰。對在寢室學習的大學生,學校可以通過大數據監測其學習行為,并設置相關提醒服務,讓自制力不高的大學生體會監督的緊迫感,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習效率。
(三)教師養成數據思維
1.利用職業培訓完善教師數據思維
隨著大數據的不斷發展,未來數據定會成為學習者學習密不可分的工具,作為協助學習者學習的教師,更應該加強對數據的理解與運用。所以,在教師的職業培訓中融入數據思維相關的培訓,并以實踐的方式向教師展示大數據技術,有效促進教師數據思維的進一步發展。
2.舉辦基于數據的教學競賽
舉辦基于數據的教學競賽能調動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相關組織以及優秀教師等多方資源,合力訓練教師的數據思維。首先,可以通過已獲獎教師的經驗傳授,讓參賽者知曉如何運用數據來有效地改進教學。然后,參賽者先通過自身對大數據的理解設計出初步的教學規劃,進而學校配合其在教師中組織討論與修改。最后,用模擬課堂的形式進行實體訓練。
四、結語
總之,大數據給大學生帶來海量的學習資源,為其提供了更多的學習方式。大數據趨勢無法逆轉,需要教師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在提升自身數據素養的前提下,幫助學生完善大數據下的學習方式,使他們能夠“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真正讓大數據為學生所用。
參考文獻:
[1]任清元,馮治廣.大數據背景下大學生碎片化學習習慣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9,16(7):227-229.
[2][美]邁克爾·霍恩,希瑟·斯特克.混合式學習:21世紀學習的革命[M].混合式學習翻譯小組,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
[3]郭燕莎,郭燕妮.大數據背景下大學生多元化成長模式探索[J].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學報,2017,27(1):75-78.
[4]陳琳琳.大數據背景下大學生自主學習探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16):120-121.
編輯 馮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