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
[摘? ? ? ? ? ?要]? 社會發展已經步入知識經濟時代,大學生是社會發展的主要勞動力,其不僅是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時期不可忽視的主體之一,更是我國經濟轉型時期推動“雙創”發展的主力軍。根據近些年的發展情況來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社會熱議的話題之一。李克強于2017年3月在全國人大例會閉幕后的中外記者見面會上指出推動“雙創”的發展,不但能夠解決一部分就業問題,還能夠深化驅動新時期的發展戰略,使其落實步伐加快。可以說,“雙創”也是我國素質教育下的一場教學變革。基于“雙創”背景,對大學生的創新就業進行實踐研究,以期能夠為廣大師生提供借鑒。
[關? ? 鍵? ?詞]? “雙創”;大學生;創新就業;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 G715?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3-0018-02
一、大學生創新就業的優勢
(一)國家政策導向優勢
當前,在社會快速發展的腳步之下,政府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給予大力支持,社會、企業等作為重要的輔助力量,為大學生提供了展現自我的平臺。為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國家頒布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為其提供便利。與此同時,“雙創”理念在不斷地深化,與國家政策也趨于一致。從這個層面說來,政府部門在政策方面給予的幫助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無疑是最為有利的。因為現在社會理念也處于逐漸的更新之中,政府部門結合最新的教學與創業理念,也加大了創新創業方面的扶持力度。因為大學生的能力與社會閱歷有限,所以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就顯得極為必要,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二)社會環境協調優勢
社會環境分為宏觀環境與微觀環境,宏觀環境主要指的是國家或地區的政府國際地位、市場的開發程度、經濟市場是否有效、勞動力市場機制是否完善等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影響。簡而言之,其可以概括為政治法律和政策環境、社會文化環境以及經濟環境。微觀環境主要是指企業掌握的有效資源的總和,涵蓋社會關系、組織、自我以及人際交往資源。鑒于大學生創新就業的特點,國家從政策、社會支持以及企業扶持等方面進行了改善,為大學生盡可能地構建有利的創業環境,各方面的協調形成了“雙創”的推動與進步。
(三)大學生自身條件優勢
大學生均接受過國家的高等教育,大學期間開設有創新創業方面的課程與培訓。因此,大學生的創業基礎相對雄厚,其知識水平與能力水平有所積累,屬于知識和能力相對密集的創業群體。與此同時,因為高等院校的專業劃分以及教學目標較為明確,很多大學生的專業知識和素養已然較為豐富。所以大學生借助“雙創”的有利背景,加之在學校對創業基本技能的掌握,已具備顯著的優勢。以此為切入點,就不得不說大學生所積累的豐富的知識資源也是他們創業成功的關鍵。大學生相較于未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群體來說,領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敏銳度等較強,能夠在短時間內接受新生事物。擁有靈活的發展思路,再加上創新性思維的運用,就能夠將知識轉化為實踐,發揮個人的綜合能力,在原有基礎上有所創新。
二、大學生創新就業中存在的問題
(一)大學生就業擇業心理不穩定
根據我國對過去幾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壓力報告》的相關統計數據表明,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存在的顯著問題之一就是就業擇業心理不穩定。相較于發達國家,我國的大學生自主創業率明顯較低。數據顯示,我國的大學生自主創業率僅為2%,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的20%~30%。很多大學生大學畢業之后希望能夠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以此安心,他們認為創業是困難與風險并存的,并不敢輕易嘗試。而邁出第一步的學生,一旦創業期間遇到問題,就會心情低落。以宏觀環境下大學生的創業情況來說,很多大學生在創新創業過程中自信心不足、創業主動性差,創新創業教育環境不濃厚是顯著表現,這就導致學生創業前后產生較大的心理起伏,心理狀態并不穩定,無法繼續創業的夢想,由此放棄。
(二)大學生創業缺乏就業專業性的指導
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想要培養出優秀的創新創業人才,首先要保證指導教師隊伍高水平的專業知識與個人素養。以美國為例,任教創新創業教育方面的教師大部分有著豐富的創業經驗,使其能夠更加客觀地為學生傳授創新創業方面的知識。所以,在授課內容方面,他們有更加巨大的優勢,理實一體化做得更加到位,理論知識與實踐的契合點較為精準,能有效發揮理論知識的指導優勢。縱觀國內高校的創新創業教師隊伍,教師的專業水平與指導水平良莠不齊,無法從客觀上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業觀念,教學模式的滯后性造成大部分教師不具備創新創業的必備精神——企業家精神。同時,由于教師隊伍創新創業經驗匱乏,導致理論與實踐融合度低,會出現理論與實踐脫節的情況,不利于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發展。
(三)校企合作平臺短缺
進入21世紀以后,大學生就業難與企業招工難的問題突出,在近幾年的發展中,此現象尤為突出。一方面,在高校擴招的情況下,每年畢業生數量也在驟增,畢業生在人力市場無法找到滿意的工作,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另外,企業根據自身崗位需求進行招聘,因各方面因素,導致無法招聘到滿意的人才,用工荒現象出現。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高校與企業的合作平臺匱乏,專業教育未能融合實際職位需求。部分高校并未與當地的相關企業建立合作關系,雖然學生有機會進入企業實習,但時間較短。企業因為考慮到生產成本、學生的工作時間等,真正能夠發揮鍛煉價值的工作并不會交給學生。由此使校企間的合作平臺穩定性降低,甚至部分高校并不能為學生提供這個機會。所以,平臺短缺也是大學生創新創業遇到的問題之一。
(四)缺乏完善的政策保護,主體準入受限
高校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方面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給予支持,旨在調動大學生的創業積極性,使其能夠突破自己,有更加充沛的精力投入創業中。從大學生創業的層面來說,其在創業過程中需要走相應的流程,辦理不同的手續方可具備創業資格。從目前的政策保護方面來看,創業手續的辦理相對復雜,并不簡單,這就導致部分大學生的創業信心喪失。雖然創新創業相關理念在不斷地宣傳,人們的創業意識也在逐漸地增強,不過因為部分針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政策還不完善,使大學生主體在創業過程中有所限制,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
三、大學生創新就業實踐研究
(一)打造“雙創”的生態環境,營造主動擇業的良好氛圍
現階段,創業浪潮已經席卷全球,各國為促使高素質人才敢于創業,紛紛提供了多項政策做扶持,為創業人群提供幫助,打開大門。自2003年開始,國家政府部門頒布的與創新創業相關的文件已逾20份。教育被視為國家供給側的基石,教育質量的優劣會嚴重影響人才的數量以及培養的質量。據目前的教育情形來看,我國的教育總體供給質量仍然較低,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也會產生重要影響,教育改革尤為必要。鑒于此,國家應該致力于打造符合“雙創”的生態環境,從多方面入手,給大學生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教師作為專業領頭人,應該給學生灌輸創新創業的相關知識,對其優勢進行講解,使其能夠逐漸萌生創業的意識,讓學生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良好的環境中開始創業。
(二)構建就業導師制,建立全面系統實用的創業就業指導
對大學生創業意識的培養產生首要影響的就是其導師,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教師的專業性與水平會對創新創業教育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發展與教師的專業能力提升有不可分割的關系,進一步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更是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重難點。筆者在高校教學多年,經過對過去教學經驗的總結和分析,認為高校可以依據教學目標與發展規劃,構建教師專業水平教學機制,打造一批高素質的教師團隊,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另外,也可以構建就業導師制,選擇有豐富創業經驗的教師作為該課程的導師,并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該定期深入企業進行了解,掌握最新的創業信息,將其傳授給學生。通過此方式,為大學生提供全面、系統且實用的創業就業指導。
(三)加大政策扶持,完善創業投融資機制
大學生在創新創業過程中,創業失敗的原因之一就是資金鏈出現問題,資金周轉困難,使創業被迫停止。由于資金問題導致的創業失敗是最為常見的,這就需要大學生創業之初有一定的經濟能力。若家人無法提供經濟支撐,大部分學生會選擇在校期間兼職或勤工儉學。雖然大學生通過此方式可以獲取一部分的資金,但是資金收入是比較微薄的。這就需要政府能夠給予支持,給大學生創業前期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如為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政府設有大學生創業無息貸款的政策,即國家為大學生提供小額貼息貸款,期限為1~2年,兩年后不再享受此優惠政策。
(四)加強聯動互助,擴大校企合作機制
校企合作是現代高等教育最為提倡的教學模式之一,對創新創業也能夠發揮重要作用。我國科技部部長萬鋼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記者會上曾經發表言論,指出創新驅動的實質為人才驅動,要大規模企業、骨干院校以及高等院校攜手合作,共造專業化的眾創空間,讓年輕大學生的創業之路能夠更加順暢,與市場需求銜接緊密。具體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強化專業實踐教育。高校各專業應該與企業之間建立合作關系,加之政府頒布的優惠政策,以企業納稅減免政策促使加強與高校合作的意愿;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強專業基地建設,使產學研合作得以深化,建立更好的人才機制。
四、結語
創新創業的浪潮不會過去,在未來幾年中仍然是國家推行的主要方向,構建創新型國家綜合國力的基本要求,更是我國實現偉大復興的重點。由此深入,構建創新型國家的基礎就是要培養大批的高素質創新人才。環顧世界各國的創新就業發展,很多國家的教育水平已經處于領先地位,我國的創新就業教育還要繼續努力。創新創業教育不僅僅是社會的要求,也是時代的呼喚。所以,我國高校要吸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加大教育改革力度,促使創新創業教育更加優質,培養出更多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中國工業設計協會.“互聯網+”升級兩化融合工業互聯網或成政策新風口[J].設計,2015(8):148.
[2]劉夢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研究[J].科技經濟市場,2016(5):241-242.
編輯 馮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