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榮
[摘? ? ? ? ? ?要]? 高校輔導員是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軍,他們長期奮戰在學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線,在大學生的思想、心理、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都承擔著重要角色,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發揮重要作用。高校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事務管理的承擔者,存在職業倦怠會影響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和質量。減輕、消除高職院校輔導員的職業倦怠,是一項長期而艱辛的工作,需要國家和高校的高度重視,同時也需要輔導員自身的不懈努力。希望能夠緩解或消除高職院校輔導員的職業倦怠問題,促進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關? ? 鍵? ?詞]? 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倦怠
[中圖分類號]? G715?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3-0085-03
高校輔導員是高校教師隊伍中的特殊組成部分,其職業角色與一般的大學專業教師有明顯的區別,他們主要承擔大學生日常教育與管理、思想政治素質培養、心理咨詢、生活輔導、社會實踐及就業指導與服務等與大學生成長、成才息息相關的工作,其素質高低直接關系到大學生的培養和發展、關系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但是,經調查發現有相當一部分高校對輔導員崗位職責界定不明,使輔導員由“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淪為“學生的生活保姆”,只要是和學生有一點關系的工作,首先想到的必然是輔導員。繁重的工作任務和巨大的心理壓力使許多輔導員深感疲憊、消極應付,工作熱情也在逐漸減退。長此以往,職業倦怠現象必將越來越嚴重。
一、輔導員職業倦怠的內涵及表現
(一)職業倦怠的內涵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弗登伯格(Fredenberger)首次提出“職業倦怠”這一名詞,也稱“工作倦怠”,國內通常翻譯為“工作耗竭”“職業枯竭”等。主要用于描述個體在面對過度工作需求時,所產生的身體和情緒衰竭的現象。他于1974年在《社會問題雜志》上發表了一篇名為《職業倦怠》的文章,這篇文章不僅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同時也為他贏得了“職業倦怠癥發現之父”的美稱。
而在20世紀80年代后,對職業倦怠的研究進入了新的階段。有關職業倦怠的實證研究不斷增多,研究對象和范圍也進一步擴大,同時還形成了許多有關職業倦怠的測量工具,職業倦怠的含義也更加明確,其中被后續引用最多的是心理學家馬斯拉奇(Maslach)的定義。1981年心理學家馬勒斯(Maslach)等人提出職業倦怠由三個核心成分構成,分別是情感衰竭、去個性化、個人成就感低。
在高職院校的特定環境中,輔導員由于面臨復雜的工作任務、過高的工作強度、較低的工作待遇和職業出路不暢,且在其職業價值和社會地位缺乏社會的認同的情況下所產生的一種心理失衡、情緒衰竭,對工作產生厭倦、低成就感的消極職業狀態。
(二)輔導員職業倦怠的表現
輔導員作為一種助人的職業,特點是屬于典型的跨邊界的角色服務提供者,經常處于必須同時滿足高校、家長和學生需求的位置上,特別容易受到角色壓力,產生職業倦怠,其主要表現總結為以下幾種。
1.疲于奔命,情感枯竭
輔導員的工作量繁重,主要體現在部分高校對輔導員崗位職責界定不明,作為直接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高校各項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實者,對學生進行學習指導、心理疏導、違紀處理、宿舍衛生、就業指導、黨團建設等凡是跟學生有一點關系的工作都是輔導員在其中進行協調、處理。不得不在校內各部門之間奔波,基本上淪為“學生的保姆”,而其本職工作——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卻根本沒時間去從事。繁重、瑣碎、疲于奔命的工作狀態使輔導員對工作越來越厭倦,對學生毫無耐心、缺乏愛心、冷漠,每當學生有事找輔導員處理時就非常的厭煩,態度簡單粗暴,三言兩語把學生打發走了。工作熱情消退,情緒急躁易怒,整個人感覺不到工作的樂趣。
2.前途渺茫,心理失衡
有些輔導員在工作中會因為得不到領導的理解、得不到同事的認同、得不到學生的支持而與領導關系緊張、與同事發生糾紛、與學生形成對立。從而使自己長期處于緊張、焦慮的狀態,出現思維遲鈍、反應緩慢、記憶力衰退等心理機能失調,乃至形成嫉妒、憤懣、抑郁、妄想等不良情緒,表現為整個人憤世嫉俗,心態失衡。
3.工作態度消極、敷衍、得過且過
職業倦怠的產生導致部分輔導員對本職工作失去了興趣,對工作態度消極、敷衍,抱著混日子的工作態度。這樣就會出現輔導員對工作對象失去愛心和耐心,缺乏寬容。一旦出現問題時,就會小題大做、反應過激、牢騷滿腹,只知道不停抱怨、推卸自己的責任,而不去想方設法解決問題,毫無工作責任心。排斥工作,敬業精神和創新意識缺失,工作態度消極,對自己工作的意義和價值評價下降。
4.超負荷工作,生理耗竭
輔導員平時扮演各種角色,如教育者、管理者、服務者、聯絡員(發各類通知)、消防員(處理各種突發事件)、咨詢師(學生日常提問)、推銷員(學生就業)、指揮員(組織各類學生活動),簡直無所不能。多種角色的轉換給輔導員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這些壓力使輔導員心理焦慮,從而導致身體出現各種問題,如失眠頭疼、腰酸背痛、腸胃不適、食欲不振,影響輔導員的身體健康,這些不良癥狀會引發其神經和身心疾病。
二、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本次共發放問卷106份,回收106份,有效率達100%。通過問卷調查結果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輔導員男女比例失調,男女比例為3∶7;已婚與未婚比例為6∶4。
2.待遇滿意度比較低,不滿意的占45.4%,基本滿意的占27.3%,滿意的占18.7%,非常滿意的占8.6%。
3.有機會重選職業還愿意做輔導員的僅占28.5%,問題比較嚴重。
4.女性、已婚、有孩子的輔導員倦怠情況比較普遍,程度也比較嚴重。
5.研究生比例占84.9%,本科生占15.%;職稱普遍較低,教授0%,副教授8.2%,講師66.3%,助教25.5%。
6.產生倦怠的主要原因:工作待遇低、工作強度大、工作時間長;職稱評審困難,發展前途渺茫;社會認可度低,社會價值得不到體現,部分高校考核體系缺乏科學性、合理性;職業本身的壓力大。
三、輔導員職業倦怠產生的原因
輔導員面對的學生較多,工作涉及面廣、應對的管理部門也比較多,地位待遇卻偏低,從而會使工作處于非常被動的狀態,整天疲于應付,職業倦怠自然而然就產生了。
(一)工作壓力大,任務繁重、瑣碎
根據輔導員工作的職責與任務,輔導員擔任的主要是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多與學生交流,深入學生內心,及時了解學生心理、思想動態,做好正確的引導教育。但據研究發現,輔導員的精力基本上被日常瑣碎繁重的工作任務消耗,事務性工作占用了輔導員大部分時間,在完成自己班級管理工作的同時還要完成分派的專員工作,并協助各個行政部門完成布置的工作,是學校教務、學工、招就、后勤、團委等各個部門的“傳聲筒”“勤務兵”,是學生的“生活保姆”,各部門的評比和問責體系讓輔導員每項工作任務完成得都要兢兢業業,壓力巨大。學生任何事務也都找輔導員,手機24小時不能關機,一旦開學就基本沒有休息時間,隨時待命,長此以往,輔導員身心疲倦,影響工作的效果和自身健康。
(二)職業發展、晉升空間有限,前途渺茫
根據問卷調查和深入訪談,輔導員在高校中雖然被認定為既有“干部身份”又有“教師身份”的兩種身份。但發展道路非常有限,走“干部”道路,行政崗位非常有限,加上其他各種原因,輔導員很難競爭上崗。走“教師”道路,因為輔導員的時間大部分都被事務性工作所占用,科研能力薄弱,研究成果沒有深度,職稱晉升上受到很大限制。被調查的106名高職輔導員,教授職稱無一人,副教授職稱僅占8.2%,大多數都處于講師和助教級別。一方面說明輔導員職稱晉升困難,另一方面說明很多人不是把輔導員當成終身職業。職業發展、晉升的空間限制,使輔導員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出路,從而導致部分輔導員抱著得過且過的心態工作,消極對待學校布置的各項工作任務和教育對象。對未來發展迷茫憂慮、職業定位不堅定、職業發展不確定、職業生涯規劃不合理等,是輔導員存在的嚴重問題。
(三)輔導員自身能力素質的欠缺
伴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高校對輔導員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由于輔導員職業自身的特殊性,導致愿意把輔導員職業當作一生的事業來從事的人卻極為少見。輔導員中很多都是高校研究生,大都把輔導員當作是一塊跳板。還有一些輔導員是從社會上招聘的,這部分人員很多不具備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法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專業基礎的缺乏使輔導員分析、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弱,對學生管理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熱點和難點問題缺乏敏銳性,反應遲鈍。在對輔導員的調查中還發現輔導員的理論文化程度不高,在運用理論武器去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不強,甚至還有一部分輔導員的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場不夠堅定,缺乏大局觀念,在工作中墨守成規,方法上缺乏開拓創新能力和統籌謀劃能力,對危機的干預能力不強。而專業技能和工作經驗的缺乏會使輔導員的工作方式單一,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相對較差,無法與學生順利溝通,無法正確引導、說服學生,面對一些難纏的學生和家長的無理取鬧常常啞口無言。更甚者,部分輔導員在解決問題時抓不住問題的實質,走彎路,即使忙到焦頭爛額也沒辦法徹底解決問題。
學生管理工作過程是一個系統的過程,需要政治思想素質高和組織、溝通協調、表達能力強的人員來承擔。需要把輔導員工作作為一項終身事業來做,培養專家型輔導員。
四、輔導員職業倦怠對策分析
輔導員作為高校學生工作的主力軍,擔負著培養國家建設者的重任。輔導員工作的復雜性和繁重性導致輔導員極易產生職業倦怠,從而影響國家后繼人才的培養,對社會、高校、家庭、教育對象和輔導員本身都帶來了一些不利的影響。因此,緩解輔導員職業倦怠,幫助輔導員克服職業倦怠,需要全社會、各個高校關心、尊重輔導員,為輔導員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校園環境,同時輔導員自身也要不斷學習,提升自身素養,學會緩解壓力,克服職業倦怠。
(一)做好輔導員角色定位,明確職責
高校應該做好輔導員的角色定位,明確輔導員的工作職責和工作內容,規范輔導員的工作范圍,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除了教學外其他很多工作都安排給輔導員。招生宣傳、學生就業,學生活動,學生遲到、早退、曠課問題,學生宿舍矛盾問題,學費問題,學生違紀問題,入黨入團材料準備,學生檔案,學生成績單打印,畢業證書貼相片、蓋章、發放,學生心理問題,獎學金評比,助學金申請、認定,各種考證報名、實習問題的解決等,加上行政部門布置的各項任務,輔導員在高校除了上課少以外,基本其他所有事都要配合完成,一旦哪方面出現問題將受到指責,考核時受到影響。因此,輔導員一直處于各種事務工作中無法解脫出來,天天疲于完成各項工作任務,感覺能夠完成各種事務已經非常不容易了,而本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反而成了副業,更不要說去學習、提高自己了,從事科學研究更成了奢望。長此以往,輔導員被困在繁重的事務中,精神高度緊張,自然而然就會產生職業倦怠。
因此,高校應明確輔導員的工作范圍,哪些工作是輔導員要完成的,哪些工作是行政部門能夠完成的,切實減輕輔導員工作負荷。另外,要對工作時間進行調整,適當給予時間進行調休,明確輔導員的職責與工作內容,減輕輔導員的工作負擔,給予適當調休將有助于緩解輔導員的職業倦怠,提高輔導員的工作熱情與工作質量。
(二)切實解決工作難題,科學規劃發展出路
國家和高校要關注輔導員的出路問題,為輔導員提供發展方向,解決輔導員的晉升、收入、職稱等實際問題,要讓輔導員看到希望,才有前進的動力。國家可以對輔導員崗位的設置與聘任采取統一形式,如分級制。上海大學設立輔導員等級制,將輔導員職稱劃分為五個等級:其中五級相當于博士生導師級別,四級相當于教授等級,三級相當于副教授級別,二級相當于講師級別,一級相當于助教級別。或者如華中科技大學輔導員級別設置:輔導員中3%比例為教授崗,25%比例為副教授崗,講師和助教則根據實際發展需要設定。這兩所高校關于輔導員的發展出路方向明確,輔導員工作有奔頭、有勁頭,才會把職業當成終身職業,才會有激情、有熱情、有動力地開展自己的工作。國家和高校要著力改變“輔導員最高職稱是講師”的尷尬局面,讓輔導員發展前景光明。
(三)輔導員要加強自身學習、提升自身素質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做好輔導員工作,輔導員自身素質要高、能力要強、具有職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以自己良好的專業素養、無私的奉獻精神、健全的人格魅力真正用心去從事輔導員工作。做好教育、管理、服務大學生的任務。
1.加強自身素養,做一個有魅力的輔導員
輔導員的工作對象是高校學生,在互聯網時代,學生的信息接收能力強、知識面廣、思維活躍、有個性,這就要求輔導員自身一定要具有完備的知識體系,加強自身修養,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倘若輔導員知識結構簡單、沒有人格魅力,只會以空洞的說教和簡單粗暴的工作態度去做學生管理工作,結果必然是失敗的。沒有讓學生信服的能力,只會簡單粗暴單一的管理方式,不僅無法順利開展學生工作,還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使輔導員陷入煩躁、焦慮、自卑、痛苦的工作中,從而造成惡性循環,最終導致產生職業倦怠。因此,輔導員要完善自身知識體系,提升自身素養,做有人格魅力的學生輔導員。
2.端正心態,樂觀自信
職業倦怠癥是在長期重復一種工作時所產生的一種心理倦怠癥,屬于心理癥狀,既然屬于心理問題,就要靠教師自己去預防、醫治。對抗機械、簡單、重復性工作最好的辦法,就是要多關注工作帶來的社會價值。比如護士職業,護士不應該認為自己的工作只是機械地“打針”,而要想到自己的工作時為病人的健康提供保障,是負責為病人健康“看守大門的保安人員”;教師,應該首要關注自己的工作并不是簡單地重復教授知識,而是在為偉大的祖國培育未來的接班人。“能夠使他人幸福和成長,就是自己工作的價值”,這些教育理念不是簡單的虛話、假話和空話,而是滋潤我們心田的陽光雨露。通過端正心態、樂觀自信尋找工作的社會價值,從卓有成效的工作中找到自信、快樂,從而減輕或消除職業倦怠。
總之,要想減輕或消除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的產生,需要社會、高校、輔導員自身的共同努力。我們既然選擇了輔導員職業,也就意味著選擇了責任和奉獻,就應該全副身心地投入學生工作中去,提升自身素養,做好本職工作。社會和高校要解決輔導員的出路問題,讓輔導員看到光明、看到希望,全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思想作風正的輔導員隊伍。
參考文獻:
[1]劉滄山.中外高校思想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陳立民.高校輔導員理論與實務[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6.
[3]孫紅.職業倦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王大勝.職業倦怠理論及干預方法[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1(2).
[5]郭文斌.幼兒教師職業倦怠量表的初步編制[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
[6]魏梅霜.教師職業倦怠問題研究綜述[J].當代教育論壇,2010(4).
[7]王國聚.我國民辦高職院校發展的問題與思考[J].職業教育研究,2008(10).
[8]孫彬.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現象與對策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0.
編輯 趙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