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果
11月22日,教育部公布《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征求意見稿)》,其中明確提出,學生如出現違規違紀情形,教師可采取增加運動、不超過一節課的教室內站立或面壁反省、暫停或限制學生參加外出集體活動等方式進行適當的懲戒教育,但是禁止實施擊打、刺扎,以及超過正常限度的罰站、反復抄寫、辱罵等行為。(11月22日 《北京晚報》)
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可以說,懲戒是教師的職責,也是家長的心聲。央視新聞微博發起的一項調查顯示,近九成網友支持教師行使懲戒權,其中超三成網友認為“該罰就罰,不能慣著”。不過,現實情況卻是教師不敢進行教育懲戒,不敢管教違紀犯錯的學生,甚至對學生的違紀犯錯行為“聽之任之”,由此大大削弱了教育效果,學校的教育方式也缺失了重要一環。
出現這樣的局面,主要原因在于教育懲戒缺乏實施規則。目前,體罰學生與懲戒學生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和標準,比如“罰站罰跑”究竟是合理懲戒還是體罰,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標準”答案。加上目前傳播途徑多元化,教師的行為時刻處于“自媒體”監督之下,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斷章取義”進行傳播,由此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和指責。在此背景下,教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把教育懲戒這把“戒尺”束之高閣。
這些問題已經引起社會高度關注。越來越多業界人士呼吁要讓教師敢于行使教育懲戒權,并呼吁管理部門通過立法形式細化教育懲戒實施規則,讓教師行使該項權利時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不久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明確提出,“制定實施細則,明確教師教育懲戒權”,為教育懲戒細化實施規則的制定奠定了政策指導基礎。
如今,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征求意見稿)》,可謂有力地回應了業界及公眾的呼聲。該征求意見稿明確和細化了教師懲戒學生的手段、方式方法的具體標準,并且提出,教師正當實施教育懲戒,因意外或者學生本人因素導致學生身心造成損害的,學校不得據此給予教師處分或者其他不利處理,同時重申禁止教師歧視、侮辱體罰、變相體罰學生行為,對可能演變成體罰學生的懲戒行為予以限制。
制定出臺這樣的規則,實質上是給懲戒與體罰之間劃出了一條明確清晰的界線,并為教師合理、正當懲戒學生行為免責,有利于打消廣大教師的后顧之憂,增強教師敢于懲戒學生的底氣和勇氣,切實扭轉當前中小學教師普遍不敢管教學生的局面,有利于更好地培養和教育學生。
當然,這份為教師合理正當懲戒學生的征求意見稿,最終能否順利通過、落地實施,還需要形成社會共識。如果質疑聲、爭議聲、反對聲過大,可能就會像前段時間公布的《廣東省學校安全條例(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見稿)》一樣,在教育懲戒權中刪除了“罰站罰跑”條款,使得原本清晰的規則又變得模糊起來。
在此,筆者呼吁社會各界應努力推動教育懲戒規則順利實施。立法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對這一規則制定背景及意義的解釋,讓公眾從法理的角度明白出臺這一規章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教育管理部門、學校要從教育科學的角度,對教育懲戒權的正面價值和意義作出全面解釋,廣泛爭取社會和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廣大家長要轉變觀念,充分信任和理解教師,明白教師行使教育懲戒權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正當性,允許教師在必要時通過合理方式懲戒學生。
總之,只有多方共同努力,進一步凝聚教師可以合理使用教育懲戒權的共識,才能有效推動教育懲戒規則落地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