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秀溪 趙運蓮

“叔叔你看,這是我們自己種的菜哦。”欽州市靈山縣陸屋鎮第二幼兒園(以下簡稱陸屋鎮第二幼兒園)大班小朋友黃辰江揚起小臉興奮地對記者說。順著黃辰江所指的方向,記者看到了菜畦上密密的幼苗,它們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嬌嫩可愛。
陸屋鎮第二幼兒園的前身是小學附屬學前班,沒有獨立的活動游戲場地,只能進行簡單的知識教學。現在,該園不僅配齊了現代化的教學游戲器材,還開設了豐富多彩的活動課程,種植園活動就是其中之一。
陸屋鎮第二幼兒園的變化,是靈山縣發展學前教育取得成效的縮影。靈山縣是“中國荔枝之鄉”,十年來充分發揮“蜜蜂釀蜜”的精神,積極創建“廣西縣域農村學前教育發展機制改革試點縣”“廣西學前教育改革發展實驗區”,不斷推進學前教育向前發展。
從“有園可入”到“入優質園”
與陸屋鎮第二幼兒園一樣,靈山縣檀圩鎮龍窟塘幼兒園近年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我園的教舍、活動場地都比較簡陋,教學用具、活動設備和玩具缺少,連專職老師都沒有。”該園園長勞艷告訴記者。2010年至今,該園建起了新的教學樓,配備了智能電視機、DVD音響、教學用具和玩具,以及沙池、淺水池、高級滑梯等設施,科學、語言、藝術等游戲化課程得以正常開展。
2010年,靈山縣成為自治區學前教育發展機制改革試點縣,學前教育迎來第一個轉折點。此前,該縣有獨立建制公辦園2所、鎮中心幼兒園18所,持證民辦幼兒園僅有6所,還有農村小學附屬學前班404個,學位容量不足、設施設備簡陋、教師資源短缺是幼兒園普遍存在的問題,學前三年毛入園率僅為50%。
為了改變學前教育落后的局面,2011—2013年,靈山縣實施“第一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目標是“有園可入”,投入資金8 666萬元,改擴建幼兒園230所,增加幼兒學位43 622個;2014—2016年,該縣實施“第二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目標是“建標準園”,投入資金9 262萬元,建設標準化幼兒園32所,增加學位7 849個,實現每個鄉鎮均有一所公辦中心幼兒園的目標。
經過兩期“行動計劃”,靈山縣學前教育獲得了長足發展,2016年獲批成為廣西學前教育改革發展實驗區。隨后,該縣制訂了“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時間為2017—2020年,目標是“質量強園”,投入3 744萬元,新建幼兒園12所;投入資金400萬元,創建自治區示范性幼兒園1所、欽州市示范性幼兒園26所、自治區多元普惠幼兒園55所,極大改善了幼兒園的辦園條件。
“現在我園的條件越來越好,徹底告別了室宿和衛生間不配套、教學用房陳舊、設施設備簡陋的歷史,園所文化也形成了體系。”靈山縣第一幼兒園園長韋兆倩說。2017年12月,該園通過了自治區示范性幼兒園的復評。
在改善辦園條件的同時,靈山縣將“內涵式辦園”提上了學前教育發展的日程,通過舉辦校園文化培訓班、召開幼兒園校園文化建設交流研討會、提供資金支持等,大力推進“一園一特色”建設。
“我園以前的文化建設思路不清晰,談不上什么特色文化。”靈山縣豐塘鎮中心幼兒園園長溫燕玲說,“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在教育局的指導下,我們厘清了思路、明確了方向,現在主打民俗文化,特色文化越來越明顯了。”
“讓每位老師都遇見最好的自己”
黃瓊在靈山縣第二幼兒園任教才七年,但她已連續五年獲縣級教學技能比賽一等獎,成長為保教主任,還于今年9月成為“廣西名師培養工程”培養對象。“我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是因為縣里的培養。”黃瓊說。
和黃瓊一樣快速成長起來的,還有靈山縣豐塘鎮榃樸幼兒園教師謝雪娟。2013年,謝雪娟作為“臨時代課教師”進入該園任教,因為當時沒有經過系統培訓,她時常感到“有些教育教學工作根本不知道從何下手”。六年間,她參加了由教育局組織的各種培訓,各方面能力得到很大提升,2015年獲評為欽州市優秀幼兒教師。
靈山縣教育局局長葉飛說:“我縣教師隊伍建設的目標,就是要讓每位教師都遇見最好的自己。”這句話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職業中“遇見最好的自己”和生活中“遇見最好的自己”。
實現“職業中遇見最好的自己”,關鍵在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讓教師收獲職業的成就感、幸福感。為此,靈山縣制訂了分層培養計劃,即針對新進教師、普通教師、骨干教師、縣域名師擬定不同的培養方案。培養新進教師,該縣以崗前培訓為主,培訓內容重點為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培養普通教師主要依靠骨干教師,通過“老帶新”“中青工程”等方式,幫助普通教師提升能力;培養骨干教師,則實施“中小學、幼兒園骨干教師培養工程”,通過集訓、專家引領等方式進一步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培養縣域名師,更多的是分批次組織教師到外省名校跟崗學習。
實現“生活中遇見最好的自己”,靈山縣從教師編制、工資待遇、生活補貼等方面予以支持,讓幼兒園教師能夠消除后顧之憂,將更多精力放在教學工作上。“現在感覺越來越幸福了,不僅專業上獲得了發展,收入也比較可觀,讓我能夠追尋詩意的生活。”靈山縣檀圩鎮中心幼兒園教師劉萬瑜對記者說。
如今,靈山縣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幼兒園教師,有52人獲評為欽州市優秀幼兒教師、學前教師先進個人、優秀工作者,在各類比賽中獲自治區級獎勵的有41人、市級獎勵的有46人,參加論文評比獲國家級獎勵的有35人、自治區級獎勵的有165人、市級獎勵的有28人。
以集團之力辦優質學前教育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與教育發展相對滯后的矛盾日益凸顯,公辦園少民辦園多等問題阻礙著區域學前教育進一步發展。201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學前教育集團化辦園試點辦法》印發,“集團化”猶如一股春風吹散了籠罩在靈山縣學前教育發展路上的“迷霧”。該縣采取“優質公辦園+民辦園”“中心幼兒園+村小附屬幼兒園”的模式,組建了靈山縣第一幼兒園教育集團、靈山縣第二幼兒園教育集團、靈山縣檀圩鎮中心幼兒園教育集團等五大集團。
靈山縣第一幼兒園教育集團,是靈山縣第一個幼教集團。該集團由一所總園和14所加盟園組成。“那時候,區內學前教育集團化的成功案例還很少,完全移植區外發達地區的經驗也不可取,可以說我們是摸著石頭過河的。”該集團總園長、靈山縣第一幼兒園園長韋兆倩說。
靈山縣以三年為一個時間段,經過準備、實施、總結,摸索出一套符合縣域實際的集團化辦園模式。該縣要求各集團龍頭園結合各園實際,制訂集團化辦園實施方案和工作計劃,按計劃落實工作;龍頭園對分園、加盟園的幫扶應以“軟件”建設為重,通過先進管理理念及課題研究的引領,帶領分園、加盟園發展;集團內要搭建網絡平臺,利用公共教育信息資源和內部資源積極開展教育教學交流活動;集團內要注重過程管理,收集各種形式的過程資料,并及時歸檔。
靈山縣還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推動各幼教集團的發展,一方面不定期邀請學前教育專家針對各幼教集團在集團化辦園過程中碰到的難點、盲點問題,進行現場“診斷”,提出整改意見;一方面不定期組織各集團園長、教師到江浙等集團化辦學成熟地區觀摩、跟崗學習。
“集團化使我們獲得了新的發展契機,讓我園實現了優質化發展!”靈山縣正久寶石幼兒園園長寧揚雯感慨道。該園在2014年加入靈山縣第一幼兒園教育集團,在總園的幫助下迅速發展起來,2014年獲評為自治區多元普惠性幼兒園,2015年獲評欽州市市級示范幼兒園。
在學前教育發展過程中,靈山縣穩步推進、深度醞釀,取得了顯著成績,全縣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9.7%,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占比達79%,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89%。十年醞釀,該縣這壇“幼教蜜”,如今愈發甘甜、醇香!
(責編 蔣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