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珠
[摘? ? ? ? ? ?要]? 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發展是當下我國各類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熱詞。而核心素養特別是人文底蘊的培養從理論提出到實踐落地生根并不容易。針對中職學校核心素養培養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從教學環境、教學資源、教學方法三個方面提出策略,進而培養具有深厚人文底蘊的高素質人才。
[關? ? 鍵? ?詞]? 人文底蘊;培養策略;茶藝課程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3-0070-02
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作為國家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支柱性理念,對研制課程標準、開發教材與課程資源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在核心素養的六大素養中,排在首位的是人文底蘊,縱觀中職學校對學生人文底蘊培養的效果并不理想。茶藝課程作為弘揚和宣傳中國茶文化的重要途徑,通過創建教學環境、開發教學資源和創新教學過程,對學生人文底蘊的培養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一、中職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現狀
(一)教學環境單一
據調查,傳統的文化或技能課都在一間教室或者實訓工廠間完成,學生一走進教室,所能感受到的是死氣沉沉,沒有任何的文化感染。同時,在教學中缺少社會環境,整個學期或整學年的教學都在教室或工廠間完成,不但會使學生缺乏新鮮感,更有甚者對課堂產生抵觸情緒,根本無法達成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目標。
(二)教學資源匱乏
教師在上課過程中就一本教學用書、一份教案來完成40分鐘的課堂。面對“00后”的學生,他們對教學內容真正掌握了多少?是否培養了學生的核心素養?需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現如今的課堂,缺乏PPT、教學視頻等輔助教學工具,難以培養學生對課堂的興趣;缺乏社會教學資源的滲入,難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樣的課堂更是無從談及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三)教學方法陳舊
在傳統的課堂中,依然存在有教師采用80、90年代的教學方法。一黑板、一粉筆的說教式課堂,對學生人文底蘊的培養采用講授的形式一帶而過,學生聽過就忘,甚至部分學生認為教師在“炒冷飯”,產生抵觸情緒。這樣的教學方法根本無法吸引新一代學生的興趣,所達到核心素養培養的效果微乎其微。
二、中職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一)創建教學環境
1.空間環境——建設茶藝實訓室
茶藝實訓室作為日常授課教室,借鑒中國傳統茶文化的特色,采用仿古的裝修風格。墻壁四周添置相應的詩詞、掛畫、楹聯,茶桌上擺放與上課內容相對應的茶具用品,茶席布置用中國傳統式插花碗花作為點綴,電腦旁的音響用于播放傳統古典音樂。在這樣的教學環境,讓學生一進入茶藝室便能感受茶文化的氛圍。教師、學生都能得到茶文化所帶來視覺、聽覺上的享受,學生樂在其中,自然愿意學習、樂于參與,對學生文化底蘊培養的目標也在一次次課中慢慢實現。
2.課堂環境——營造教學文化氛圍
每一次的茶藝課前,教師會提前播放中國古典音樂《春江花月夜》《蕉窗夜雨》《高山流水》《琵琶語》等。這些音樂與茶文化課堂的搭配,不僅讓學生能靜下心來沉浸于課堂之中,更是對文化底蘊的培養起到了添磚加瓦的作用。此外,利用每課5分鐘時間詠頌經典茶詩、詞,培養學生的個人情操、抒發自身情感。如唐代詩人韋應物所作《喜園中茶生》:潔性不可污,為飲滌塵煩;此物信靈味,本自出山原……此詩借茶言志,飲茶修身,種茶育德;明代文征明《次夜會茶于家兄處》:慧泉珍重著茶經,出品旗搶自義興……此詩寫出了以茶待兄,茶禮深入親情,看似平淡,實為濃情,茶誼長存。到了期末,每位學生能背誦茶文化相關詩詞20多篇,并能熟讀《茶經》,拓寬了學生的文學視野,領略了中國詩詞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了自身的人文底蘊。
3.社會環境——提供實踐場地
學校的創業孵化基地設有君度禮儀工作室,主要承接校內外的禮儀接待、茶文化展示。這些活動主要由茶藝課程的學生擔任,每學期大小活動在五十次以上,人均參與量在三次以上。學校的文藝匯演、校企合作冠名儀式、運動會開幕式以;社區的全民讀書日、社區的重陽節;企業的年會、茶話會等活動,都留下了學生弘揚茶文化的足跡。通過參與實踐,讓學生發現自身所存在的問題,在一次次的鍛煉中不斷進步,將茶文化的魅力用自己的知識技能和文化底蘊得以彰顯。
(二)開發教學資源
1.開發茶藝校本教材
為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寧波的茶文化,更好地服務職業選擇。筆者參與編寫了《寧波茶藝服務》一書,把茶藝服務禮儀、本地的茶葉知識、知名茶館文化、茶藝服務、節氣飲茶等內容編入教材,并結合寧波國際友人增多的現實問題,加入常用茶藝服務英語口語。此教材既可作為教師參考教材,又可作為學生閱讀用書,在課堂內外都可使用,傳播茶文化知識。
2.制作茶藝微視頻
茶藝教學中所涉及的操作內容有茶禮展示、六大茶類沖泡、茶席設計、接待服務等。為讓學生更直觀地學習,筆者借助學校資源,制作了茶禮操、玻璃杯沖泡技法、蓋碗沖泡技法、紫色壺沖泡技法、綠茶接待服務五個微課資源。學生通過觀看微視頻,在掌握基本操作的基礎上欣賞到泡茶所帶來的美感,提升審美情趣。
3.開發社會課堂
自茶藝課程開設以來,學校與當地的八家茶企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定期邀請茶企負責人來校給師生授課,或者師生前往茶企實戰操作。對于無法在校內完成的內容,師生共同前往各合作企業進行教學。如在綠茶的采摘與制作這一內容,學校安排在3月份中下旬師生前往孟君茶藝有限公司,在技術人員指導下進行鮮葉的采摘、制作,完成因學校教學資源不足所無法實現的授課內容。又如紫砂壺這一知識內容,由于學校紫砂壺的種類不齊及教師專業性不強,學校安排師生前往寧波茶博院觀摩紫砂壺制作的全過程并欣賞各類紫砂壺。社會課堂的開發,有助于學生更全面地學習茶文化內容,同時多方位的教學資源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人文底蘊的培養也會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三)創新教學過程與方法
1.禮茶
在茶藝教學中,教師將注重對學生“禮”的培養,將“禮”貫穿課堂始終。理論課前師生問候嚴格要求,起立的站姿站如松、問好的鞠躬30度、入座的坐姿坐如鐘,課后以禮儀操結束課堂。實操課的茶禮表現更為具體,體現為伸掌禮、扣指禮、寓意禮等。
2.識茶
識茶包括兩部分:理論的茶文化知識+實踐的各類茶葉認識。理論教學中,教師借助微視頻、教學課件,采用情景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在比較輕松的環境中掌握茶文化知識。實踐教學中,教師采用直觀地讓學生看或者聞干葉茶葉外形、濕葉茶葉的葉底來記住不同的茶葉。學生通過比較記錄,慢慢地能記住每種茶葉的特征進而認識每一類茶。同時,教師結合校外實踐,帶領學生去茶園識茶,通過視覺、觸覺、味覺多種感官認知的疊加,進一步培養學生茶文化的知識和技能,以更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蘊。
3.品茶
不同類別的茶有不同的滋味,同一類別不同等級的茶又有不同的區別。在茶藝教學中,教師將泡好的茶湯分給每位學生,引導學生品茶過程中采用看—聞—品的程序進行。拿到茶湯要求學生用先看茶湯,比較不同茶的顏色,如綠茶黃中帶綠、紅茶紅濃透亮;再聞茶香,比較不同茶湯的香氣,如綠茶清香并夾帶有草香、紅茶帶有果香甜香;最后分三小口品嘗并回味,綠茶先苦澀后甘甜、紅茶甘甜持久。學生從色、香、味三個方面品嘗不同類別茶葉的品質特征,細細品味每一款茶,讓自己一顆浮躁的心能慢慢靜下來。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是一個引導者的角色,在潤物細無聲中提升學生的文化內涵。
4.泡茶
“器為茶之父,水為茶之母”,不同茶類用不同器皿沖泡。在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一個項目采用一種泡茶方式,綠茶用玻璃、紅茶用蓋碗、烏龍茶用紫砂壺、黑茶用紫砂壺沖泡。伴隨著古典音樂,教師引導學生用心沖泡每一泡茶,感知茶葉在遇水之后的變化。學生在一次一次沖泡中,慢慢掌握水溫的控制、茶量的投放、姿勢的調整與力度的把控。
5.悟茶
授課結束前,教師會留出5分鐘的時間,隨機抽取3~4名學生談及本次課的收獲或者學茶后的感悟,這既能檢驗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程度,又能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習慣。剛開始嘗試的時候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有些學生不愿表達會跟老師說會寫到作業本上。教師不要放棄,通過作業本中鼓勵的評語,讓學生慢慢也能說上三四句,有時還能出現自告奮勇的學生,這就是學生的變化。
6.寫茶
每次課程結束后,教師會布置兩部分的作業。一是基礎性的作業即本次課相關知識;二是創作性的作業,要求以小組為單位,在傳統沖泡技藝的基礎上創新茶藝表演。學生的創意無限,有些加入了故事情節如紅樓茶,有些加入了親情如母親茶等。
7.說茶
學生在泡茶考核環節及茶藝表演的過程中,并不是只有音樂的伴奏,在這里必定有一個角色——解說者。在泡茶考核過程中,解說者是由被考核者自己尋找,他告訴觀看者每個步驟的內容及設計這個步驟的原因。在創新茶藝表演中,解說者的解說內容、表情、語音、語調、服飾等,在整個表演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能讓整個舞臺表演動起來、活起來。因此,在茶藝課堂中,還會訓練學生說茶的技能,讓每個學生都能輪流參與到對茶藝表演的解說過程,強化對學生表情、語音、語調、肢體語言的訓練,這既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能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茶文化的內涵。
三、結語
通過近兩年的實踐,茶藝課程對學生人文底蘊方面的培養效果明顯。學生在參加寧波市中華茶藝項目中取得了團體一、二等獎;所培養的學生在茶館工作、實習、見習中,多次得到茶企負責人的認可。在茶藝教學越來越受關注的今天,通過“理論+實踐”的教學方法,讓越來越多的學生喜歡上茶藝課,學生在文化積淀、人文情懷、審美情趣等方面得到了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有了新的認識。作為一線教師而言,設想能繼續開發相關課程,形成一系列的課程體系,以更好地服務學生,培養對社會有用的具有深厚人文底蘊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朱紅纓.中國式日常生活:茶藝文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2]鄭春英.中華茶藝[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3]余文森.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編輯 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