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興榮
[摘? ? ? ? ? ?要]? 現代社會不斷發展,雖然經濟發展涉及多個領域,但各領域卻有共同之處,即對人才的渴求。現代企業不僅需要應聘者能夠儲備豐富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還要求其有較高的職業素養,所以現階段在培養人才的職業院校滲透“工匠精神”就顯得尤為重要,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有積極作用。政府報告無疑為未來的職業教育發展之路指明了方向。或許你會覺得它離我們很遙遠,不過卻近在咫尺。立足于中職德育,希望能夠通過探討德育教學現狀,讓“工匠精神”與其可以更好地糅合在一起,以供廣大教師參考。
[關? ? 鍵? ?詞]? “工匠精神”;中職學校;德育
[中圖分類號]? G715?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3-0222-02
李克強于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對現在的社會發展狀況進行了總結。他提出,現代居民經濟水平已經有所提升,在現有基礎上對產品進行調整,完善服務供給,為居民提供高質量的消費品,就顯得極為重要。居民生活需求已經不再是過去對經濟條件的過度追求,而是對產品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這也是“中國制造”過程中缺少的主要內涵,即“工匠精神”。對如何培養“工匠精神”,需要不斷提升企業的經濟綜合實力,追求卓越的產品質量,從而培養精益求精工匠精神,打造自身品牌優勢。政府報告中提出“工匠精神”,引發了人們對其深思,同時也能夠看到國家想要重振工匠精神的信心。中職學校是職業院校結構中的主要組成部分,注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職業道德的遵守將有利于將他們培養成新時期的專業性人才。本文將針對中職德育與“工匠精神”的融合進行研究,以供參考。
一、“工匠精神”涵義概述
從國際背景來看,我國可以稱得上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但事實上,國內的很多中小規模企業所用的生產線均引自國外,它們所謂的生產僅是對半成型作品進行加工,產品品質也就無法提升。放眼國外,如德國或日本等國,都是世界制造業強國。在“工匠精神”的融合方面,他們認識更加深刻,也更到位,實踐中也在不斷展現著這種精神,使得國家技術水平不斷地完善與成熟。在理念踐行方面,德國、日本等要比我國做得更加出色,產品的優勢也是越加凸顯。現在的中國需要極快地進行產業升級與經濟轉型,急需大批技術技能人才。在“中國制造”向“中國質造”的路上,如果想要實現質的飛躍,能夠在世界舞臺上揚眉吐氣,就需要培養大量的高水平勞動者,這和中職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方向一致,所以中職學校應該對自身的責任有所明確,并且明白履行的義務,將“工匠精神”的內涵與作用等融入中職德育中。
二、中職德育與“工匠精神”融合現狀
(一)教育政策方面
“工匠精神”在中職德育中的滲透,需要政府出臺相關的政策來引導,相關政策則要不斷完善和優化。從二者關系來說,“工匠精神”也屬于中職德育的主要構成部分,不過顯然其在德育中的滲透還是不夠的。“工匠精神”是近幾年重新走入國民視野的一個詞匯,但是目前的政策或制度還無法完全體現出來。當前的融入政策當中,只是對職業道德有些許提及,但是對“精益求精”“敬業奉獻”等并沒有過多的提及,也未能給出明確的指導意見。所以,至于后續應該怎樣進行融合、二者的銜接點是什么以及應該如何對其進行評價等就更沒有提到。因此,想要使“工匠精神”能夠完全融于中職德育教學中,政策方面還是要加以調整的。
(二)教學內容方面
“中國制造”是我國走向世界的一張名片。隨著國家綜合實力的增強,“中國制造”“中國創造”已成為未來努力的方向。從外在到內在的蛻變需要勞動者能夠牢牢樹立“工匠精神”,將其作為深植于人才培養中的重要要素。學校德育是人才培養中“工匠精神”落實和貫徹的最佳途徑,不過縱觀當前的社會需求與學生個人發展,該精神要領在德育中并未完全落實,但社會對節能型人才的要求卻沒有降低。如果仍然忽略二者融合,就會造成技術人才與社會崗位脫節的現象。
(三)融合路徑方面
德育中“工匠精神”的滲透和內容的滲透有相同之處,都是為了能夠達到德育的教學目標。融合路徑主要指的是為完成德育目標,所應用的手段或方式方法。通過筆者的走訪與調查發現,很多中職學校德育教學中“工匠精神”的滲透只是局限在課堂教學中,從其他途徑進行滲透甚少。而課堂教學中更是主要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師生交流不充分,學生的學習注意力難以集中,使得“工匠精神”在中職德育教學中的滲透成為泡影。
三、“工匠精神”與中職德育的融合之路
(一)完善融合的相關政策
政策是活動或項目正常運轉的前提,也是應該遵循的原則。中職學校在制定融合的對策時,應該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可以對這方面情況進行調查,成立專門調查小組,結合相關的調查數據,制定出與之相關的規劃,讓學生學習體會“工匠精神”的內涵。筆者認為,在制定人才培養計劃時,應將“工匠精神”納入計劃方案之中,傳授適宜的內容。另外,中職學校也可以提前編寫相關教案,制作多媒體課件等,讓學生從制度上體會專業領域的匠心精神。
(二)優化融合的教學內容
現階段,國內中職學校德育課程所選用的教材中關于“工匠精神”的內容甚少,為能夠適應時代的發展,亟待更新與改革。通常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領域都有自己的“大國工匠”榜樣,所以中職學校完全可以根據實際教學需求,研發帶有本專業特點的校本教材,凸顯“工匠精神”的價值。筆者認為,實現中職德育課程“工匠精神”融合的途徑之一就是研發校本課程。具體如下:(1)選擇部分教師,成立校本教材研發小組,對“工匠精神”的內涵等展開研究,為大家起到帶頭作用;(2)關注學生現階段的個人發展,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素養的技能型人才。根據具體的要求,確定校本教材最終的設計目標,并搜集相應的素材;(3)對實踐進行檢驗與評價,從評價中進行反思,進而讓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并且使二者的聯系更加緊密。
(三)其他路徑
1.發揮校園文化的作用
校園文化是一個學校發展路程的縮影,也可以說是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的一門隱形課程,其對學生的職業素養與品質有著重要影響。“工匠精神”在中職德育中的滲透可以以校園文化為契機,發揮校園文化隱性課堂的作用。具體來說,學校可以在校內公告欄或者教學走廊上張貼具有“工匠精神”典型人物的事跡等,或者可以有效利用教室,給學生展示體現“工匠精神”的作品,進而讓學生體會到人物的匠心獨運。近些年以來,我國高校開展的職業技能大賽如火如荼,也涌現出了很多讓人欣慰的少年人才。學校可以充分利用身邊人影響的作用,將其勵志故事在校內宣傳。
2.發動師資隊伍的力量
“親其師,則信其道;信其道,則循其步”。我們從環境方面來說,學生的身邊都有哪些“匠人”呢?毫無疑問,教師就是每天活躍于他們身邊的人,并會對其行為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教師隊伍能夠發揮力量、可以發揮多大力量,都關系到學生品質的培養。想要實現“工匠精神”與中職德育的有效融合,師資隊伍的水平就需要引起人們的重視,讓教師的作用與“工匠精神”能夠合理融合在一起。所以,加強師資隊伍水平的提升,就要從教師的聘用開始細心斟酌,將與教學目標相符的人群召到德育隊伍中。另外,對于在職教師,則要組織對其定期培訓,一步一個腳印,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
3.構建“三位一體”的機制
中職生德育現在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主要問題之一。筆者認為,對中職生進行教育,力求精益求精,并不能單單依靠于校園中的德育,而是學校從中溝通,構建學校、家庭與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新機制。可以說,“三位一體”教育機制的構建,不僅僅是當前教育的要求,更是未來我國專業性人才大批量培養的必經之路。中職德育和“工匠精神”的融合需要考慮社會所處背景以及社會的現實需求,不可使其成為“無水之木”,而是要使其與社會發展的腳步并駕齊驅。以社會背景為各項行動的基石,加強中職德育與“工匠精神”融合的程度,促使二者能夠真正實現融合,而不是停留在口頭上。例如,老師可以運用移動互聯網的優勢為學生家長組建學習群,在日常教學中可以開設家長會,對于家長提出的意見要反復斟酌,考慮其可行性與客觀性。
4.運用新媒體手段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及手機數碼產品的廣泛使用,新媒體手段越來越受重視。在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中,我們可以通過獨立網頁設計、建立群聊、借助朋友圈等方式,為德育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添油加力。開設工匠精神主題網頁、專欄、公眾號等,可以開展以“工匠精神”為主題的網上直播,分享關于“工匠精神”的視頻、電子書等,還可以進行網絡實時討論,布置網絡積分得獎等活動,增強吸引力、感召力,從而影響學生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助力工匠精神的培育踐行。德育教師可以利用新媒體手段與學生家長及時溝通,也可以利用博客或空間來傳遞工匠精神。中職學校要大膽接收這一新興事物,跟上時代發展,不斷學習,主動地從網絡德育這一方面去培育中職學生的工匠精神,充分發揮網絡新媒體的作用。
四、結語
總而言之,中職學校德育與“工匠精神”的融合應該明確學校的育人目標,找準切入點,將其歸入課程體系的范疇中來,讓德育教師的作用能夠充分發揮出來。經過在課上的講授,讓學生對其內涵有所了解,并且懂得重要性,進而能夠培養“工匠精神”的良好習慣,真正實現二者融合。但是,德育課程只是專業課的一個分支,我們不僅要注重德育滲透,還要對實習實訓、校企合作等進行深入探討,培養新時期的中華民族的“魯班”。
參考文獻:
[1]馬勝蘭.弘揚工匠精神 開展工匠德育:以石河子大學護士學校德育工作為例[J].衛生職業教育,2017(18).
[2]于建軍,孫穎,王可為.工匠精神的回歸與重塑:工程倫理教育改革發展向度[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5(6):392.
[3]彭嬋.施耐德的工匠精神:堅持中國原創,筑造高清世界[J].中國公共安全,2015(24):144-145.
[4]李艷芹,姜蘇原.探討新常態背景下傳統手工藝:工匠精神[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5(12):107-108.
編輯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