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盱眙縣城南實驗小學 杜榮成
眾所周知,數學是一門對邏輯思維要求較高的學科。然而,邏輯思維的形成需要教師的科學引導。實踐證明,利用微課教學可以有效促進小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首先,微課教學環(huán)節(jié)簡短,能有效突出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問題。其次,微課能清晰展現知識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從而有效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提高。所以,用好微課是提高教學效果的保證。
現代數學教學理論認為,數學教學中既要能夠按照新課程標準要求開展教學,同時也要能夠利用信息技術資源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微課作為一種新型教學資源,能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微課視頻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把重點與難點的教學內容清晰展示出來,從而有利于學生的理解,以達到提高教學有效性的目的。例如:在教學“正方體和長方體的特征”時,就利用微課開展教學。首先,利用微課的演示功能給學生播放相關的正方體和長方體的特點。同時,利用微課的演示功能,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立體圖形的棱、角、頂點等,從中發(fā)現正方體的棱長是一樣的,長方體有8 個頂點等,如果把其中的兩個面進行疊加,會出現對面相等的特點。之后再利用微課的交互功能不斷展開立體圖形的面,讓學生清晰地看到有多少個面。這樣就可以給學生留下充分的思考和理解的時間,學生也可以利用微課視頻進行自我動手操作。這樣,原來抽象的立體圖形變得更加直觀,從而加深了理解。
心理學研究認為,能力的形成是在不斷探究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的。新課改注重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學習,通過抽象的思維來認識數學知識的本質屬性,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在多媒體課件上展示底、高相等的圓柱、圓錐模型等,讓學生對圓錐體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接著,利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演示向圓錐模型中注水的過程,當我們注滿后再把圓錐模型中的水注入圓柱模型中,連續(xù)三次操作后,圓柱模型剛好被水注滿。通過這樣的演示,可以讓學生對“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樣的結論有深刻的認識。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過程優(yōu)化了學生的認知方式,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數學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獲得知識,而且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這樣,學生才能不斷提高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是密切的,數學教學的目的就是教會學生運用數學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因此,小學數學教學中要開展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并通過聯系實際生活教學來讓學生感受數學的實用價值。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去感受所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用途,并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例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時,就聯系生活教學:班級中組織一次購物活動,讓學生拿著五元、十元以及二十元面值的人民幣,到商場里購買自己喜歡的商品,以此來強化學生對人民幣及其價值等知識的了解。又如在教學《數據的搜集與整理》時,這樣聯系生活教學:學校要給學生訂做校服,可以由學生自己選擇顏色。多媒體課件顯示了4 種顏色:紅色、黃色、藍色、白色,同時又以游戲的形式選出4 個小隊長舉起自己選的顏色,其他同學喜歡同樣的顏色就排在這個小隊長的后邊。這樣的教學方式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學生的情緒,而且立即就可以看出誰多誰少,從而確定制作什么顏色的校服合適。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學會了怎樣搜集與整理數據。
眾所周知,數學教學就是講例題與做練習的過程。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利用微課進行練習訓練,既能夠滿足教學手段更加多樣化的目的,而且能夠提高課堂訓練的效率。利用微課訓練能夠把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集中呈現出來,并結合形式豐富的練習方法來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幫助學生逐步形成邏輯思維體系,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在具體的練習過程中,教師在了解學生學習狀況的前提下,將需要教師剖析的知識點制作成視頻,這樣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制作好的視頻可以反復、多次地播放,從而有利于學生多次觀看,激活學生的思維。例如,在教學《組合圖形的面積》時,因為這一內容比較復雜,于是就利用微課視頻來演示一些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其中包括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和積梯形等面積計算,從而讓學生在動態(tài)、立體、多維的狀態(tài)下對這個原理產生更深的領悟。這樣的微課訓練方式既達到了練習的效果,又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微課可以幫助學生提高邏輯思維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科學制作微課,充分利用微課激發(fā)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幫助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唯有這樣,才能切實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才能讓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