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樂清市智仁鄉中學 黃瑞華
所謂例題的“割補”教學,是指教師在充分理解和尊重教材的前提下,運用個人智慧,創造性地對課文例題的教學內容、方式、成果等進行大膽增減、調整和加工,從而更好地適應學生的實際需求和特定的教育情境。它既以教材為依托,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
教學的核心任務是引導、促進學習者的學習活動,而課本例題是有效的教學載體,作為教師,要深挖例題的潛在功能,多渠道拓展方法,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展現多樣化的思維品質。現舉浙教版八下《一元二次方程的應用(1)》中例1 來進行簡單闡述。
例1 某花圃用花盆培育某種花苗,經過試驗發現每盆的盈利與每盆的株樹構成一定的關系。每盆植入3 株時,平均單株盈利3 元;以同樣的栽培條件,若每盆每增加1 株,平均單株盈利就減少0.5 元。要使每盆的盈利達到10 元,每盆應該栽多少株?
師:本題涉及哪些量?這些量之間又存在著怎樣的數量關系?
生1:主要數量有每盆株數、平均單株盈利、每盆盈利。主要數量關系有:平均單株盈利×株數=每盆盈利;平均單株盈利=3-0.5×每盆增加的株數。
師:很好!那這個問題如何去解決呢?(沉默了一段時間,沒人舉手。師及時干預啟發)
師:那假設每盆增加2 株,誰能求出每盆盈利?
生2:答案是10 元。因為每盆增加2 株,每盆株數就是(3+2)株,由于每盆每增加1 株,平均單株盈利就減少0.5 元,所以增加后平均單株盈利就是(3-2×0.5)元,所以每盆盈利就是(3+2)×(3-2×0.5)=10 元。
生3:由剛才這位同學的思路,我想到了方法:若設每盆增加x 株,我就可以列出如下方程:(3+x)(3-0.5x)=10。
我及時表揚了兩位同學,并指出在解決一個有難度的問題時,我們不妨運用從數到字母、從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去獲得解題思路,從而進行有效遷移。
師:剛才我們運用了間接設元的方法建立方程。誰還有新的解題思路嗎?
生4:我用直接設元的方法。設每盆應栽y 株,則與原來相比,每盆增加了(y-3)株,相應的單株盈利就變成[3-0.5(y-3)]元。因此我建立的方程是:y[3-0.5(y-3)]=10。
由于應用題題意難懂,數量關系隱蔽難以揭示,成為學生學習的“攔路虎”。而在此題中,教師善于啟發學生用從特殊到一般、由淺入深、逐步推進的方法去尋求對問題的解決,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積極運用類比方法,由易到難實行正遷移,并引發聯想、激活思維,運用直接設元和間接設元兩種方法獲得了對問題的順利解決。
在處理教材時,如果教師善用智慧,精心編制一些美麗的“錯誤”,再順水推舟、因勢利導,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意識,注重動態生成,常會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就我個人而言,一次巧減條件的教學之旅,讓我對它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那是在教學浙教版八上《探索勾股定理(1)》時。
原題:已知在△ABC 中,∠C=90°,BC=1,AC=2,求AB 的長。
實際:已知在△ABC 中,BC=1,AC=2,求AB 的長。
例題一呈現,學生立即抗議:“老師,AB 的長沒辦法求,只能知道它的范圍啊。”此時,我“仔細”打量題目,旋即爽快地承認了自己的“粗心大意”,也順勢提出:那請你先說說它的范圍吧!如果用勾股定理做,那你們幫老師加個條件吧!(這下,學生思維活躍了)
生3:已知∠A=90°……(此時學生卡住了,我再引導學生畫圖,學生恍然大悟,此題不符合題意)
課后,我認真反思,深有感觸,覺得至少有以下幾方面的好處:一是教師在全體學生面前爽快承認了自己的“失誤”,消除了師道尊嚴的居高臨下之感,使師生關系更加平等和融洽,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二是讓學生“幫老師加個條件”,例題呈開放狀態,鼓勵學生主體建構,更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創新思維;三是教師用心傾聽學生發言,善用課堂生成,在良性互動中,學生的情感得到呵護,成果得到認可,增強了學習信心。同時,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及時啟發學生畫圖分析,滲透了數形結合和分類討論思想,從而進一步完善和提升了學生的數學素養。
實踐表明,教師對例題進行“割補”,教師所付出的心血和流淌著智慧的教學,不僅是為了個性化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更是為了讓每一道“例題”都能伴隨教師“關注學生”的目光,化為促進學生發展的又一個新起點,而最終獲得了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