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小海中學 沈 麗
社會越來越尊重個體發展,這一觀念折射于初中教學過程當中,便需要教師能夠按照自己所教授的學科內容,給學生提供恰如其分的教育。在此種思維引導之下,筆者嘗試對以“分類教育”實現“因材施教”的理想目標進行探索,并產生了一些認識。
因材施教是一個比較傳統的教育觀念,對其形成的基本理解是教師按照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實際差異,設置更加個性化的教法,用以保證學生認知水平以及思維能力的發展,與此同時,讓教學具有深度與廣度的追求。作為一種廣受關注的理念,因材施教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則有著完全不同的應用可能。筆者通過自身的教學實踐了解到:對于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學來說,若是采取分類教育的形式,能夠使學生在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之中更自主地獲取利于自身發展的內容,這無疑是因材施教在實踐中的絕佳做法。比如在初中一年級的“有理數”知識教學時,當初次在學生頭腦中構建負數概念時,一般要按照學生在小學時期接觸過的“0 為最小的數”作為切入點,使學生基于生活認知拓展知識視野,比如讓學生理解某地氣溫出現零下的情況、某企業出現經濟效益的負增長情況等。而教師在教學引導過程中如果能夠認真分析,便可以了解到不同學生的知識增加與建構過程實際上是各有不同的,有些學生現實生活的經驗要豐富一些,便更容易對負數產生直觀感知,而有些學生存在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其雖然不能馬上理解什么是負數,但能夠按照正數的運算規則進行推理,同樣可以判斷出負溫度值、負增長量值的意義所在。當然,還有一些學生一時無法理解這個問題,處在比較茫然的狀態,應當得到教師的進一步引導與啟發。所以在這個時候,教師要適時采取分類教育的形式,使學生借助課堂自主協作等手段,再融合教師的必要點撥,達到更加理想的個性化學習效果。
從目前的教學實際情況分析,因材施教是一種永不過時的教育理念,這已經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所認同??墒且驗槎喾N客觀因素的制約,因材施教如何落實的問題始終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在眾多實施策略當中,分類教育的思路是正確的,操作則未必有一定的章法,只有在實踐中持續摸索,才能求得更大的進步。例如,在接觸到有理數乘法的有關內容時,出于使學生更好掌握有理數乘法規則的考慮,教材側重于讓學生熟知正數和0 的乘法運算,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明確引入負數之后的變化,帶出3×(-3)、(-3)×3 或者(-3)×(-3)等不同形式。接下來,在對這些算式進行歸納的前提下,使學生發現其中蘊含的規律。教師應當理性思考這種設計建立于學生的何種認知基礎之上,明確學生唯有在理解并掌握正數和0 的乘法運算規則以及符號和絕對值內容的前提下,才能更加順暢地構建形成有理數乘法運算規則。
現在的問題恰恰在于學生存在個性間的區別,他們的數學知識基礎和數學操作能力是各有不同的,所以怎樣有效實施本次教學中的分類教育方案,需要重點考慮。筆者建議采取的方式有:首先,在本次授課之前,即于有關數學知識學習、作業完成等環節關注不同學生的表現,了解其知識基礎與能力發展等情況,準確判斷學生個體差異。其次,要在上課之前利用幾分鐘時間完成一次隨堂測驗,測驗內容以知識基礎為主,包括數學符號和絕對值相關的應用,并參考教學內容重新設計課堂切入與主要環節操作方法,比如可以視情況需要,把3×5、3×4,3×3,3×2,3×1,3×0 等羅列出來,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認真觀察,發現乘式規律,了解到乘數依次減1,而結果依次減3 的特點。在此過程中,因為問題的簡化,不同層次的學生均能夠從中感受到分析歸納規律的興趣。而對于教師來講,這一過程的收獲則更大,雖然不能在最短時間內把班上所有學生的具體結果做出評判,但卻可以產生大致的印象,即哪些學生的基礎知識更扎實、新知識接受效率更高等,從而利用小組協作引導的辦法,構建形成從教師到組長再到組員的分層次學習研究關系,使得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個體關注轉化為層次性的集體關注,優化分類教育的可操作性。當處理好數學基礎知識和實際能力的差異認知問題以后,因材施教的理念便更容易實現了。
具體實施時,教師可以把對絕對值參與運算不熟悉的學生劃分為相應的小組,使之接受專題性培訓,把邏輯推理能力需要加強的學生劃分為相應的小組,使之接受由教師或者由組長監督管理的習題訓練,讓所有學生均能夠基于上述算式,得到推理能力方面的訓練,接下來再統一給出本節課需要掌握的新問題,也就是3×(-1)、3×(-2)以及3×(-3)等,讓學生在舉一反三思維的引導下,分別主動探索問題的結果,并以數學語言對其加以闡述。最終,有理數乘法知識內容便可以為學生所普遍掌握。
當然,教師在分類教育實現因材施教理想目標的過程之中,還要注意教學評價的問題,保證評價的分類與分層,也就是針對不同學生給予個性化的評價方案,讓邏輯思維薄弱、基礎知識不扎實等不同情況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讓所有學生均可以得到支持與鼓勵,避免整齊劃一的評價方式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造成知識上的誤解與積極性方面的傷害。
教育應當始終與時代發展要求相同步,持續性地對教學方法進行調整,對教學觀念給予發展的可能性,同時滿足時代的需求與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以分類教育實現因材施教理念,可以更好地達到這一理想狀態,保證學生學習效果的優化,并促進中學教育事業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