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門市實驗小學 沈 艷
美國著名數學家哈樂莫斯說:“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創新。”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有效手段。好的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主動獲取新知的內驅力,讓學生的思維更有深度、廣度和厚度,完成知識體系的構建。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漠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緊握課堂的話語權,將知識生硬地灌輸給學生,學生只能被動聽講,長此以往,極不利于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因此,教師要扭轉這一局面,應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巧妙設計問題,做到巧問、妙問,讓問題引領學生思考,突破學習中的重點、難點,提升學生的思考力和創造力,構建實效課堂。
數學知識有著很強的系統性和邏輯性,呈螺旋上升的趨勢。前后的知識點之間有著很密切的聯系,后面的很多知識點都是在前面知識的基礎上發展和延伸起來的。在設計提問的過程中,教師應關注新知的生長點,激發學生探索新知的興趣,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突破新知,實現新知的有效遷移,使學生的新知學習如呼吸一樣自然。
在教學小數加減法時,教師在屏幕中出示了這樣的生活問題:“一袋紅棗12.5 元,一盒餅干16.35 元,買一袋紅棗和一盒餅干一共要用多少元?”題目出示后,教師引導學生對題目進行了分析,依據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很快列出了算式:12.5+16.35。很顯然,這是一道小數加法題目,以前還沒有專門研究過。應該怎樣進行計算呢?教師充分放手,讓學生進行了探索,并為學生設計了以下問題:①你能根據整數加法的相關知識,算出12.5+16.35 的結果嗎?②小數加法與整數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③計算小數加法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顯然,這幾個問題旨在幫助學生溝通整數加法與小數加法的聯系,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新知。
上述案例,教師立足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巧妙地設計問題,讓學生調動已有的知識基礎,突破所學新知,完成有效的遷移。有了舊知作為墊腳石,可以有效地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提升學習效果。
“枯燥”“無趣”成了數學的代名詞,復雜、深奧的數學知識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加之小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還不發達,難以適應數學學習的需求。因此,教師應關注學生學習的重難點,為學生鋪路搭橋,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拾級而上,降低學習的難度,完成新知的吸納、消化和吸收,提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刻性。
在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一一列舉)時,教師出示例題:“王大叔用22 根1 米長的木條圍一個長方形花圃,怎樣圍面積最大?”例題出示后,學生們很快意識到所圍的長方形花圃肯定不止一種情況,應該怎樣才能做到有序思考呢?顯然,這是本課學習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為了讓學生更輕松地化解學習中的難點,教師為學生設計了下面的問題:①不管怎么圍,所圍長方形的周長是多少米?②圍成的長方形的一條長和一條寬的和是多少米?③可以列舉出多少種符合條件的長方形?④在符合條件的長方形中,哪一個長方形的面積最大?這幾個問題層層深入,讓學生逐步掌握知識的本質,使學生的認知能從模糊走向清晰。
上述案例,教師立足學習中的難點,為學生設計具有針對性、指向性的問題,讓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積極思考,巧妙突破學習中的難點,完成了知識體系的建構。
課堂是動態的,也是不斷生成的。無論教師課前進行多么縝密的設計,都無法預設課堂上的所有生成。因為學生是有生命的個體,即使他們面對相同的問題,也會有不同的想法,在學生富有個性的見解中,教師要做有心人,睿智捕捉課堂中的生成點,巧妙提問,拓展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創造性。
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時,學生們很快依據長方體的平面展開圖歸納出了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的方法,第一種算法是先算出前后面的面積之和,然后算左右面的面積之和,再算出上下面的面積之和,最后相加。第二種算法是先算出前面、上面、左面的面積之和,然后根據長方體對面完全一樣的特點,將它們的和乘2,就可以算出長方體的表面積。正當教師準備歸納、總結時,有學生突然說:“老師,還有不同的算法。”教師有點吃驚,但沒有置之不理,而是追問:“還可以怎樣算呢?”那個學生說:“可以用長方形的底面周長乘高,然后加上上下面的面積之和。”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繼續追問:“底面周長乘高算的是什么呢?”那個學生邊演示邊說:“算的是前后左右4 個面的面積之和。”其他學生聽后,恍然大悟。
上述案例,教師面對課堂中的生成,沒有冷處理,而是因勢利導,步步追問,讓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發散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為后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總之,提問是“教學的生命”,它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精心研讀教材,創造性使用教材,優化提問技巧,設計優質、高效的數學問題,促進學生學會數學思考,降低學習的難度、坡度,提升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和創造性,讓數學課堂真正走上高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