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金郊初中 張乃建
提起閱讀,人們往往與語文、英語等學科閱讀聯系起來,但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也至關重要。學生閱讀枯燥的數學有別于閱讀情節跌宕的小說,離不開學生用眼去識別,用心去思索,無論是教材中基本概念的閱讀,還是課內外解題過程中的閱讀,無論是輔助材料閱讀,還是單元小結性閱讀,都是培養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載體。
預習既是“五步學習法”的首要環節,又是幫助學生逐步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重要途徑,尤其是在初中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一定要循循善誘地引導學生學會預習,讓他們在緊扣課堂教學目標、仔細閱讀文本的基礎上,初步了解本堂課的學習重點、難點,認識相應的基礎知識和定理,感知解決具體問題的有效途徑;同時,學生在預習時發現一些疑惑時一定要做好書面記錄,以便在課堂上提出來,供全體師生一起研討解決。
【教學案例1】為了讓學生有的放矢地預習“合并同類項”這一新內容,我就結合三維教學目標提出了如下預習題:①同類項的含義是什么? ②同類項主要包括哪些內容?③采取什么途徑完成合并同類項?并要求學生針對其他疑惑進行研討。由于準備工作比較充分,大部分學生能圍繞相應的預習題積極參與預習,從而輕松地完成了預習任務。
愛因斯坦倡導的“提出一個問題遠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的教學理念,與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的“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有異曲同工之妙。學習數學屬于比較特殊的思維過程,許多初中生的思維活動往往是由問題誘發的,問題不僅是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的先導,而且能噴發出創新思維的火花。教師在初中數學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必須符合“三大特征”:一是提出的問題具有針對性和趣味性;二是難易適度,富有啟迪性;三是巧妙地提出幾個相互矛盾的解答方案,以使學生的心中蕩起認知上的沖突漣漪,閱讀興趣倍增。
【教學案例2】在進行“有理數的乘方”一課的教學活動時,大部分學生早已通過課前預習初步了解指數的內涵、乘方、冪和底數等知識,我在導入階段就直接提出問題:“-8 的三次方與 8 的三次方的相反數一致嗎?為什么?”一石激起千層浪,許多學生在仔細閱讀文本中的相關描述的基礎上,以學習小組形式立即展開討論,從而初步認識了有理數的乘方這一新概念。可見,問題是學生思維的起點,閱讀是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載體,興趣是積極進取的內驅力,合作探究是解決問題的鑰匙。
“學習金字塔”是美國著名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倡導的學習理論,其實質反映了學生的互動性合作學習與交流至關重要,而學生的交流主要源于自身對文字、數學符號、術語、公式和圖表等語言符號的閱讀與感悟,其中,合作交流有利于學生在暢所欲言中獲取新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學習效果顯著。
在新形勢下的互動合作交流的過程既是學習提高的過程,又是取長補短的過程。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團隊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教師一定要善于引導學生在仔細閱讀的基礎上進行集思廣益的交流,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獲、感有所思,充分挖掘自身的潛能。
【教學案例3】我在執教《三角形中位線》一節時,先通過多媒體展示三個導讀、導議性問題:①三角形的中位線含義?一個三角形有多少條中位線?它與三角形中線之間有什么不同?②三角形中位線定理是怎樣的?其條件與結論分別怎樣?③可以用什么辦法證明三角形中位線定理?我要求學生圍繞以上問題進行閱讀后思考,許多學生很快弄清楚了前兩個問題,但面對第三個問題中關于定理的證明思路感到一籌莫展。此時,我沒有直接予以點撥,而是要求各學習小組立即展開討論,最后有些學生認為,可以通過添加不同的輔助線,合理運用三角形全等、平行四邊形和平行線等知識予以證明,從而有效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并享受到了合作交流的無窮樂趣。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堅持“講讀結合”的原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有利于學生憑借相應的語言文字準確地把握公式、定義、定理等概念。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如下途徑:(一)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在仔細分析重點和難點的基礎上,逐步掃除認識上的障礙;(二)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深層次理解新知識;(三)把師生之間的講和讀、問和答有機結合起來,并凸顯教師的講讀示范功能。所謂“講”,就是要抓住教學內容的核心,突出重難點并予以精講,從而讓學生理解新的概念、公式和題型;所謂“讀”,主要包括默讀、朗讀、背誦和復述等方面,學生通過閱讀不斷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尤其是針對一些關鍵性的詞語,務必通過反復講讀的方法弄清問題;有的語句只有通過咬文嚼字地反復閱讀和斟酌,才能消除疑慮,如應用題中經常出現的“增加”“增加到”“增加了”和“增長率”等詞語的辨析,都需要進行反復的推敲后得出正確的結論。可見,實施“講讀結合”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逐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又能對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數學閱讀既是學生認識與探究的過程,又是享受學習樂趣的有效門徑,但愿大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在初中數學教學實踐中積極培育學生的這一思維性體操,想學生所思,給學生所需,解學生所疑,為學生讀懂“自然界這本用數學語言寫成的偉大的書”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