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高郵市菱塘回族鄉回民小學 湯怡艷
學具是一種形象、直觀的教學輔助工具,與學生的數學課堂學習緊密相連,尤其是在小學階段,讓學生自制學具、巧用學具,也體現出其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獨特魅力。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情分析,有些較為抽象、概念性的數學知識,學生較難理解。盡管現在可以運用多媒體、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教育技術來直觀、生動地展示課堂學習內容,幫助學生理解、分析新知,但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也不是面面俱到的。在數學學習的實踐操作中,引導學生動手“做”數學,成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卓有成效的輔助工具。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正確地使用自制學具,可以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1.學具的使用,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激發興趣的教學手段多種多樣。在這之中,最好的手段是讓學生在一定的活動情境中,通過自制學具加強動手操作,這是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而此時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正處在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發展階段,愛玩、愛動是他們的天性,這樣給學生以“動”的機會,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學習。
2.學具的使用,有利于學生感悟知識的形成過程
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制作學具,把學數學變為“做“數學,學生在整個實踐活動中獲得的體驗,會更好地幫助他們理解抽象的知識點,由此能夠很好地感悟知識的形成過程,同時也能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緊密相連。
例如,去年聽一位二年級老師上的“認識厘米”這節課,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長度單位,課上這位老師讓學生觀察直尺,先直觀感知一厘米有多長,引導學生用手指去比劃一下:岔開大拇指和食指,大拇指放在0 刻度,食指放在1 刻度上,這樣兩指之間的距離就表示1 厘米長。接著讓學生嘗試找出生活中有哪些物體大約是1 厘米長,學生會找到食指的寬度、圖釘的長等等。再讓學生去估計一個物體有幾厘米長,通過自制的教具,讓學生判斷測量方法和長度是否準確,使課內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
3.學具的使用,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能力的培養和知識的形成是同時并進、相輔相成的。讓學生自制學具,不僅有助于知識的形成,還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與提高。自制學具的使用既有利于動手操作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思維能力的培養。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數學教學中更加重視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根據知識需要,可讓學生動手制作學具,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拼一拼、折一折等操作活動可以促進學生各方面的感官發展。
1.在知識重點處秉要執本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能夠發現規律并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從而在體驗中領悟數學。如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在探究本節課的重點“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時,筆者設計了讓學生自主動手設計角的環節,提供給學生幾條長短不一的寬紙條,一個學具圖釘,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邊動手,邊思考:我要怎樣制作才能讓自己制作的角勝出呢?通過不斷地比較與思考及學生展示成果,發現角的大小只和兩條邊張開的程度有關,和邊的長短無關。這時,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學習、發現并掌握了新知,讓學生深刻體會到自己動手操作去解決問題的快樂,這要比老師直接給出結論的印象深刻多了。
2.在知識難點處如虎添翼
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知識難點的講解?例如,筆者在執教“認識面積”一課時,在學生初步對物體的表面有認知表象時,對面的大小的比較探究過程中,在比較兩個面積差不多大的長方形時,學生A 提出:“使用重疊法已經不能直接得出結論?!边@時,筆者主動拋出難題,讓同桌兩人就所給的工具:正方形紙片、三角形紙片、圓形紙片若干合作討論,絕大部分學生選擇了正方形紙片分別去鋪滿這兩個長方形,引導學生思考發現,可以用數方格的方法進一步地細化所給圖形的面積大小。在這短短的幾分鐘時間里,動態直觀的演示,學生輕松理解了難點,提高了小學數學課堂的整體效率,學生也樂在其中,把握了難點。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使用自制學具,能活躍課堂氛圍,能讓學生全員參與,積極動腦,樂于思考,提高動手能力,幫助學生培養數學學習的能力和思維習慣以及學生間小組合作交流的能力,從而優化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