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南市壽縣澗溝鎮龍頭小學 楊玉偉
所謂小組合作法,是一種基于人際交流的發展和促進對事物認知過程的學習方法。在課堂中,教師在對相關知識進行教授的過程中,將學生們按照科學而合理的方式進行小組的劃定,一般以2 人以上的群體組成,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小組成員能夠為了共同達成某項目標而相互配合,或進行優勢互補,或集思廣益,從而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知識的前提下,使集體的力量在學習中發揮價值。以下筆者以數學課堂的教學特征為主線,對小組合作法的幾種展開形式進行歸納。
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同時在小組內展開積極的合作探究,首先要做的便是激發學生們對知識的好奇心。對此,我們可以在教學中利用問題激疑的方式來作為切入點,即在對相關知識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巧妙的轉化,將其最終以問題的方式呈現在學生們面前。而小學階段的學生們普遍具有較強的好奇心理,故而在問題的激發下,能夠充分調動起學生們的探究欲,從而為其更好地合作探究學習提供良好的鋪墊。
例如:在帶領學生學習“反彈高度”這一部分內容時,筆者便利用這一方法進行了教學。首先是情境的創設導入,筆者提出:打籃球、踢足球、拍皮球等都是我們最喜愛的一些運動游戲活動。這些球從高處落下的時候,都會產生反彈的現象。在這一鋪墊下,筆者開始進行設疑提問:“在正常的情況下,球的反彈高度大約是下落高度的幾分之幾?不同的球類,它們的反彈情況相同嗎?”在這一問題的引導下,引出了話題“球的反彈高度”,由此引發學生們的好奇心,從而以生活經驗為依托展開了討論。之后,筆者又通過用不同的球做實驗對學生們進行了教學,并全程進行了相應數據的記錄,為問題的提出做準備。最后,在整理分析的環節中,筆者又提出:“觀察同一個球做實驗的記錄,你們能夠發現什么?”這一系列問題的提出極大地促進了學生小組之間的合作交流,確保了自主課堂的生成和效率。
知識競賽的實施是對小組合作法應用價值的進一步挖掘和使用,具體為教師在教學之余,組織學生們開展以學習小組為前提的知識競賽類的活動,即小組與小組之間的知識對抗。這一環節的展開,能夠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參與度的基礎上,促使學生們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為鞏固課堂教學質量提供有力保障。
以《分數的混合運算三》教學為例,在對本節的知識點教學完畢之后,筆者便組織學生們開展了知識競賽的課堂活動,采用小組與小組之間相互出題的模式,以更好地調動小組成員對知識學習的參與度,并制定相應的獎懲措施。這一模式的應用,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們參與學習的熱情。同時,由于出題者需要自身首先對相關知識點有足夠全面的了解,因此在這一過程中,又很好地提升了學生們對本節知識點的掌握。如:一個小組出題“A 同學家八月份用水12 噸,比上個月節約了,那么請問A 同學家7 月份用了多少噸水?”此中涉及了“估算”和“利用畫圖分析數量關系,找出等量關系,并列方程”的知識點。通過這一例題的提出和解決,同時推動兩方學生對這些知識點進行學習與掌握,從而為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生本課堂背景下,首要的要求便是學生在學習之余,可以自主完成對相關知識的轉化,達到學以致用的學習目的。對此,在小組合作的前提下,我們可以通過為學生們布置主題任務的方法來進行引導。而學生們通過任務的驅動,首先能夠有效避免小學生普遍存在的學習惰性因素,其次還能加深小組內的合作探究,從而為鞏固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奠定基礎。
以《扇形統計圖 》一節的教學為例,在教學之余,筆者便為學生們布置相應的實踐任務,為鞏固課堂教學作出引導,如:統計年級內最受學生們喜歡的球類運動。這一實踐活動的開展所涉及的知識點有很多,包括統計、百分比等。學生們在對這一任務完成的過程中,不僅實踐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拓展,同時在這一實例的依托下,對于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的認識更為全面和深入。譬如,通過扇形統計圖,可以完整地描述喜歡某一項球類運動的人數與上述所提球類項目總人數之間的關系,直觀地感受到各部分的多與少。
小組合作的運用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現代新課程改革政策的落實情況,為生本理念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動力。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將其與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緊密結合,適時做出調整與優化,如此才能確保小組合作價值的最大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