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紅 (浙江衢州市柯城區石梁鎮中心小學)
之所以會產生職業倦怠,是因為一部分鄉村教師總有一種能力有限、資源枯竭的感覺,想提升卻總是突破不了瓶頸期,常常伴有緊張、無力、挫敗感,久而久之便停留在舒適區,給自己的定位是“不碰紅線,不觸底線,過得去就行”。于是,你會看到這類教師走路會慢下來,工作會拖下去,成長會停下來,負能量也多起來。面對這樣的“倦怠”型教師,學校可以著力構建教師專業發展課程體系,助力其“二次成長”。
筆者所在的學校曾經集中一段時間,在進課堂調研、面對面訪談、學習借鑒的基礎上,結合鄉村學校實際,遵循鄉村教師成長規律,構建了鄉村教師專業發展課程群,并以“學分制”來管理校本培訓。“鄉村教師專業發展課程群”分為三個子課程,分別是:教育教學基本功訓練課程、草根經驗樂分享課程、專業共讀與實踐課程。“教育教學基本功訓練課程”包括“挑戰100 天”鋼筆字書寫、“每周一次”粉筆字書寫展示、教材解讀、命題技能等專題訓練,夯實教育教學基本功;“草根經驗樂分享課程”主要開展“我有一招”分享提升活動,教師們分享“后進生轉化我有一招”“朗讀指導我有一招”“插花我有一招”“甜品制作我有一招”等都是非常接地氣又有實效、又有趣的絕招,大家可以現學現用;“專業共讀與實踐課程”則由“教師閱讀俱樂部”每月為教師推薦并購買一本專業書,大家一起共讀,每日記錄并在微信群里曬出,月末組織讀書分享會等,打開教師的閱讀視野,力求理實相生,教學相長。“學分制”校本培訓管理方法,則是以學分的形式來量化老師們參加教師專業發展課程的數量、質量、作業完成情況、態度等,有“學分”的量化,形成共同學習,一起成長,比學趕超的局面。
在教師專業發展課程中,學校有意識地指導這類“倦怠型”教師選課,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參與,在“輸入式學習”中提升自己;也會有意識地引導他們把自己的“一招”在草根經驗分享會上進行分享,做到選題、準備、試講、反思等各個環節都跟蹤指導、鼓勵、評點,在“輸出式學習”中發展自己;更會有意識地請他們推薦自己喜歡的或讀過的好書,做導讀者為老師們導讀,在閱讀過程中做引領者,在讀書分享會上做主持人等。一系列的活動,全程地關注與指點,培養他們的勝任力,推動這類“倦怠型”教師起跑、加速、飛奔。
鄉村教師的專業閱讀現狀令人擔憂,有的老師奔40 歲了,卻從未讀過一本教育教學專著。閑暇時間,除了上網就是刷手機,“低頭一族”“手機一族”很多。怎樣讓老師放下手機拿起書本?怎樣讓沒有閱讀習慣的老師堅持天天讀書?怎樣讓碎片化閱讀的老師讀整本書、讀專業書?擂臺賽、考評、通報、呼吁、號召等,一系列措施對于部分“倦怠型”教師而言,總是無力的。怎么辦?鑒于我校年輕教師居多,而這些年輕教師基本已為人父、為人母。為人父母者,最大的心思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各方面都優秀。利用這種心理和期待,筆者組織年輕教師參加“好的家教長什么樣”的“頭腦風暴”。在大家暢所欲言后,請老師們在海報紙上寫下一個個關鍵詞;然后又一個一個地劃去關鍵詞,只留下一個自己認為最重要的關鍵詞,即為最好的家教;最后,請老師們投票選出最好的家教,那就是“有質量的陪伴和示范”。隨后,我請老師們寫下并大聲說出自己想陪伴孩子做什么,想在哪個方面給孩子以示范。并且約定,從那天開始,我們踐行“有質量的陪伴和示范”,一天也不間斷。
與此同時,筆者特地找到其中一個“倦怠型”教師,了解到他想和自己三年級的兒子一起堅持天天讀書時,我暗自叫好。于是,建議他先從親子共讀開始,并和他一起分析兒子的性格脾氣、閱讀現狀;推薦閱讀書單,設計閱讀計劃,描繪閱讀實施與效果等。接著,一連幾天,我都向他詢問和兒子共同讀書的事,他都堅持了。每天晚上入睡前,他都會在學校教師微信群里曬出他和兒子親子閱讀的書目以及簡短的感言。老師們都為他的這一行為、這種堅持點贊。一段時間后,他向我請教如何與兒子溝通的問題時,我適時地向他推薦了《讓男孩聽進去,讓女孩說出來》一書,他一頭扎進去,開始讀起來……就這樣,從“親子共讀”到“讀家教類書籍”到“讀專業書”“讀整本書”,這位“倦怠型”教師變了:曾經下降的熱心度上升了,曾經的冷漠度消退了,曾經的口頭禪“無所謂”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平和的心態,陽光的面容,積極的言行,主動的作風,教學業績也提升了。
說起青年男教師小張,同事們總是會搖搖頭:“這人教書都挺好的,就是太計較。”的確,一畢業就在該校任教的小張,是家里的獨子,家庭條件很不錯,但心眼卻特別小,一旦涉及個人利益時總免不了一場爭鬧,次次如此,年年如此:教師療休養路線因為抓鬮未能如愿,他吵;班級板報布置未評到A,他鬧;“十九大”值夜安排在周末,他不干。遇上不遂心意的事時,他能指著你碎碎念上老半天。于是,同事們紛紛抱著“惹不起躲得起”的心態遠離他、讓著他,這更是助長了他的行為。很長一段時間,他在學校的人際關系很不好。人際關系越不好,他越我行我素,倦怠的思想、行為更為滋長。
“縣管校聘”伊始,他生怕學校不聘他,到處揚言:“我是不走的,我就在這個學校。”填寫“適崗競聘申請表”時,他鄭重其事地在“交流意愿”欄“不同意”處重重地打了個大大的“√”。第一輪競聘結果名單中沒有他,他不安了;第二輪競聘結果名單中依然沒有他,他急了,找到校長,承認自己的不足,坦言自己曾經努力改正卻總也改變不了的苦惱,希望“競聘工作小組”能再給他一次機會,他會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他的決心打動了大家,成功被聘。在簽訂“崗位確認書”時,他主動提出擔任某個薄弱班班主任的要求,并請求大家幫助他一起改正不足。為了更好地促進他“二次成長”,學校和他簽訂的聘任期為一年。
一年來,他因為個人利益跟評委杠上的次數少了,因為小摩擦與同事較真、紅臉的次數少了。他還帶領著全班孩子積極參與學校各項活動,遇到集體賽事,更是親身示范、反復練習、認真備賽,通過一次又一次成功的比賽讓孩子們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找回了孩子們的自信心,增強了班級凝聚力,在班級“四項競賽”中多次被評為文明班級。不得不說,“縣管校聘”能給部分暫時落后、懈怠自我的“倦怠型”教師以心理震懾,對長期處于“舒適地帶”、不求上進、不求改變的教師“敲起了黑板”,讓老師有一定的危機感,主動求發展,愿改變,爭擔當。
同時,筆者認為讓“倦怠型”教師挪個窩,適當地“回爐再造”也是一種很好的促進成長方式。所謂“樹挪死,人挪活”,“倦怠型”教師多半是因為在同一個學校工作的時間太長所造成的。“倦怠型”教師挪窩不一定到更偏更遠更差的地方,更應該讓他們到更好、更大、更優的學校,在優秀的團隊、氛圍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成長。
激勵作為管理的一項重要職能,是建立在滿足個人某種需求和期望基礎上的。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每個人都有不同層次的需求,通過不同行為或儀式滿足“倦怠型”教師的某種需求,激發其工作動機,調動其積極性和創造性,是很好的一種“二次成長”方式。在教師評價上,既看教師的工作業績,也看教師的工作態度,更看教師對學校公益勞動的參與度等,全方位、全過程地激勵和引導正能量教師。在學校管理上,積極發揮教師的特長,組織“智慧眾籌”,讓老師參與管理,貢獻力量,在滿滿的獲得感中享受成功的幸福感。在工會活動中,一大早給當天生日的老師送上雞蛋面條、祝福短信等為其慶生。在教師獲得成績后,第一時間通過“釘釘群”“微信群”向全體教師報告好消息,給予祝賀,并通過校內校外LED 大屏幕滾動播放其照片、喜訊,大張旗鼓地贊美,還要把同樣的贊美送到教師的家中,在其家長、家屬、子女面前,大大地表揚贊美,激發他的自豪感,從而燃起再出發的熱情與動力。
今年6月,市政協“六送下鄉”活動中,我校有幸成為市政協“同心”助教基地,我們要設計一個logo,掛在學校門口以及“同心”助教辦公室。我們把這項任務同時交給幾個老師,擇優錄用。一位愛好美術的語文老師非常重視和珍惜這個機會,她仔細走遍學校每個角落,連夜設計了一個充滿鄉土氣息和文化味道的logo,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隨后,學校把這個logo 制作好,并在其旁邊標注上設計者的名字,在微信推送時也寫上設計者的名字,逢人便夸這位老師。學校小小的行為,卻大大地發揮了老師的特長,讓他在完成學校的任務時,獲得了成功,滿足了被尊重的需求,工作的積極性保持得自然也更持久了。